作者:张天航
本文简介:儒学是中国人自己的信仰,是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的血脉精神;孔子既是儒家儒学的至圣,又是循循善诱的宽厚长者。本讲座将从笼罩在孔子及儒学之上的重重迷雾入手,感受并揭开其穿越时间长河,传递到我们手中的真精神,以此把握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思想体系。笔者目前著有《欲之哲学》一部,涉及哲学、科学、人文领域,全书计120万字,本文作为其“前言版”或称“解读版”,也是笔者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分校的讲座稿,内容有所调整。
本文提纲:本文从孔子的体貌特征和性格特点入手,设置悬念,层层递进,探究孔子心路历程的同时,也是优秀文化的求真之旅。
一、信仰领域的若干问题。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剖析信仰领域的矛盾及问题,提出全球一体化浪潮中,信仰与道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具有自身规律,其问题需要遵循规律加以解决。
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谓“本立而道生”,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就是孔子的真精神。孔子讲一以贯之,即有一条根本线索贯穿哲学、信仰、文化与实践,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根源。本文抽丝剥茧,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锁定为“中和”,其取自《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三、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本文通过揭开笼罩在孔子身上的重重迷雾,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以“中西合璧”之方法论,从中和的逻辑解读存在及世界,从全息的意义理解宇宙和生命,尝试确立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及其思想体系,并以此扣响人类未来的科学发展及社会实践之门。
中华有最中正的核心价值,有最灿烂的文明传承,有最高度的精神信仰,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社会信仰、人生理想具有重大意义,其重心不在修齐治平,而是由此把握永恒价值,追求真理精神。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再到以和为本,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递进过程。我们终将直起在神佛前长跪了4000千年的身子,并跨越自我中心、人性矛盾的人文主义,拥抱人类更宏大、更壮阔的和谐发展与精神跃迁,那就是民胞物与、天人合一。
孔子的真精神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思想体系
各位同学好,大家一看题目,这是表扬孔子的,说孔子长得真精神!应该说,孔子长得确实仪表不凡,要按现在的说法,绝对的高富帅。
先说高,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当时的人见到孔子,往往感到非常惊异,都称他为“长人”。多“长”的人能让大家这么惊讶,折算后大概2米21,姚明2米26。就算算法有待推敲,或者传闻有些夸大,但1米9以上肯定不成问题,在春秋时代,绝对鹤立鸡群。
再说富,在大家的印象中,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还有“困于陈蔡”等危险事件,差点把命都搭上,可谓“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得多穷困潦倒,明显的社会弱势群体。那你就错了,孔子经济条件绝对过得去,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弟子捐助。孔子周游列国时衣食住行的一系列开销,主要是巨富学生子贡提供的。子贡在当时的商界地位相当于现在的马云,而且子贡与孔子的感情很深,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大都为孔子守丧3年,他守了6年,是最长的一个。有这么个宝贝学生,孔子想穷,穷得了吗?
二是教学收费。所谓“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古代很多商品就是钱,粮食、绢帛是硬货币,腊肉等物品也是一种流通货币。孔子号称弟子三千,一人十条腊肉,也是可观数字。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束脩”是指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不是学费,孔子没有这么功利。比如颜回既是他最好的学生,也是最穷的,住在贫民区,清水就白饭,睡觉没枕头,枕着弯曲的胳膊,哪有腊肉可送啊,但孔子教得也很尽心。问题是,儒学讲仁义礼智、以德报德,对于孔子这样一位恩师,大家不会都像颜回那么穷,不会都没有任何表示的,也就是“隐性学费”总是不少。
三是从政所得。孔子虽然从政时间不长,但作为士族阶层,与平常百姓还是不可同日而语。举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孔子的经济状况。孔子有个学生出使齐国,另一个学生为他向孔子请求家庭补助,后来未经孔子允许给了八十石粮食,很大的数字。孔子不是说咱下月咋过,而是批评他不应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孔子还有个学生给他作管家,孔子送给他一笔钱粮,这名弟子拒收,要给他退回来。孔子说,多点不要紧,实在不行,你可以接济你的乡邻嘛!大家想,要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会有闲钱做慈善事业吗?
最后说长相,从各种史料看,孔子相貌平常,肯定没有电影《孔子》里的周润发好看,但男人也不用太好看,重在气度。孔子自有一种异乎寻常的道德气质,配上高大奇伟的身材、闻名天下的声望,可谓帅得一塌糊涂。这么一说,有人明白了,怪不得孔子伟大,原来高富帅呀!问题是高富帅多了,隋炀帝还高富帅呢,商纣王还高富帅呢,宋徽宗高不高不知道,但富帅是肯定的,他们的历史地位需要一分为二地看,但总体上的负面评价毋庸置疑。孔子之所以被尊奉中华文明的至圣先师,堪为中华民族的万世师表,靠的不是真精神,而是真精神,那无疑也是我们文明和民族的真精神。
那么,真精神从哪讲起呢?我想先讲孔子的四个故事,分别是:“吾与点也”、“万仞宫墙”、“一以贯之”、“明知不可而为之”。
第一个是“吾与点也”。有一天,孔子和四个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闲谈,开一个小型座谈会。孔子问他们,“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话说回来,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做些什么呢?”也就是说,本次座谈会的主题是人生理想。
子路是大弟子,抢先发言:“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又是受大国的夹板气,又是遇上灾荒年。如果让我治理,不出三年功夫,人人都有保国卫家的勇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冉有一看,跟着大师兄来吧,但谦和了许多,“一个几十里见方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过了三年,可以使老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就要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的态度就更谦虚了,“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事情。宗庙祭祀或者是诸侯会盟时,我愿意穿好礼服,戴上礼帽,做一个小小的礼仪官。”
轮到曾皙了,他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我的愿望和他们三人不一样啊。早春的时候,春服已经做好了,我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儿童,到沂水里游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吹吹风、唱唱歌,这是人生理想吗,这是儒学的人生理想吗?曾皙一派纨绔子弟作风,分明“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听到这,大家不用想就知道,孔子的脸色肯定气惨了,不开除他学籍更待何时,道不同不相为谋嘛。同时,夫子一定会对另外三位弟子大加赞赏,尤其是大弟子子路,品学兼优,蒸蒸日上,活脱脱一个春秋时代的“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都占全了!
可是这样吗,我们看看孔子当时真实的表现:对子路“哂之”,也就是微微一笑,嘲笑的笑。对另外两人甚至根本不表态,唯独对曾皙“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过来就是,孔子慨然长叹一声:“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儒学通常认为是入世之学,是追求修齐治平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志向说出来多高大上!可孔子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赞同最没出息的志向?莫非是他气昏头了,我们不妨先把这个超出我们平素印象的孔夫子放一放,讲第二个故事:“万仞宫墙”。
孔门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们有的做官,有的经商,有的教书,名气最大的还是子贡,就是资助孔子周游列国的那位。子贡富甲天下、拜两国相,有人当然认为他比一生奔忙却“道之不行”的孔子强太多了。的确,一边是政商巨子,一边是“丧家之犬”,这根本不是强不强的问题,简直就是没有可比性的问题。
没有可比性?真的吗,真的,子贡也是这么想的,却正相反,他认为自己和他过世的老师孔子根本没有可比性。子贡曾对别人说:“人的内涵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过肩头,人们一眼就可以看见墙里的风景;我的老师孔子的那道墙有万仞之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雄伟多姿”。
子贡可谓史上最强超粉。我们说过,他为孔子足足守了6年孝,大家知道,这6年可不是退休状态的6年,而是在40岁上正值壮年的6年。马云大约40岁的时候,淘宝支付宝做得风生水起,阿里帝国正是从这时开始成型的。你能想象马云在阿里巴巴蒸蒸日上时,跑出去守个6年的孝,何况还不是回家该干啥干啥的那么守,而是在孔子墓前搭个简易窝棚,生生守了6年——他子贡就做到了!那么,孔子到底值不值得他这样做?“万仞宫墙”,墙到底有没有那么高,里面到底有什么?
我们把孔老夫子水平高低的疑问再放一放,讲第三个故事:“一以贯之”。
这个故事发生在孔子与曾子之间。曾子名叫参(can),他的父亲就是那位“游游泳、吹吹风”的曾点,他们父子俩都是孔子的重要门人。父亲曾点不用说了,孔子一句“吾与点也”,把赞许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足见在夫子心目中的位置;儿子曾子重要到什么地步呢?这么说吧,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老师,子思又是儒学亚圣孟子的老师。简单说,曾子是孟子的师爷,是儒学正统“思孟学派”的源头。对曾子和子思这师徒俩不熟悉没关系,《大学》是曾子写的,《中庸》是子思写的,与《论语》和《孟子》合在一起,就是四书。
我们说回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段云山雾罩式的对话。孔子有一次在课堂上讲学,突然对曾子大发感慨:“参(shen)乎!吾道一以贯之!”大意是“曾参呀!我的大道,有一条基本法则贯穿其中。”
曾子似有所悟,点头称是。
孔子下课走后,在场的同学们一头雾水,纷纷跟学霸曾子打听,“老师讲的什么意思?”
曾子笑了笑,回答说:“老师说的大道法则,就是忠恕罢了。”什么是“忠恕”?中心为忠,也就是中己之心,把心放正;如心为恕,也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由他的得意门生曾子解读为“忠恕”,那么,忠恕是不是孔夫子的贯之大道的根本法则呢?这个问题现在就可以回答,不绕圈子——肯定不是!
“忠恕”只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人文解读,类似于心灵鸡汤,并非逻辑理性的价值超越,何以贯之于大道。那能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再放一放,讲最后一个故事:“明知不可而为之”。
子路夜里住在鲁国都城的外门旁。第二天清晨进城时,城门卫兵看他身强体壮、满脸横肉,由不得盘问一番:“站住!哪来的?”
子路见阵势不对,一晃大脑袋,报个名号吓吓他们,“从孔老夫子那来的。”
没想到,卫兵们一听都乐了,“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故事讲完了,问题又来了。现实中很多事情,我们是无论如何都是做不到的,比如《孟子》里的这句:“挟泰山以超北海”,是说胳膊下夹着泰山去跨越渤海,我们能做到吗,不能!不能怎么办呢,很简单,那就不做了呗。
可有些事情远比“挟泰山以超北海”还难,应该说永远无解,比如三体问题、湍流问题。孔子面对的却比这些还要难上加难,那是人类智慧巅峰之上的终极问题。孔子知不知道终其一生,以至后辈们千秋万代都无法解答和做到,他当然知道,却义无反顾地迎着历史和未来的滚滚红尘一次次踏上征途,任时光在他兀自前行的背影里,飘零成漫天的怆然和惊异。
一口气给大家亮出这么多笼罩在孔子身上的谜团,看来儒学绝非我们想象得那般励志和浅白,一定有什么更深刻的东西触动和激荡着圣贤的内心,才让孔子一生颠沛流离而又矢志不渝。
孔子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更是一位至圣先贤,他的目光穿越时空的苍茫和人性的沧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中华乃至世界提供了万代不朽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力量,所谓“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
如今,感受着他穿越千年而来的恬淡目光,我们想知道他头脑中到底有过怎样的矛盾和锤炼、超越和升华?“吾与点也”,“与”的是什么;“万仞宫墙”,墙高在哪;“吾道一以贯之”,“一”是什么;“明知不可而为之”,明知道什么,为什么做不到还要做?
虽然时光掩埋了这一切,从任何史料中都无从考据,是啊,对于一个已然故去2500年的古人,他想过什么还不是“缥缈孤鸿影”的事。然而,“察其所由,观其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沁透在儒家文化领域中的诸多蛛丝马迹,循着儒学思想脉络和历史传承,探究重重迷雾里到底隐藏着孔子怎样的精神情怀和生命真谛。或者说,孔子的真精神到底是什么?现在就让我们开启这段寻访之旅。
一、信仰领域的若干问题。网络上有这样一段话:5000年前,我们和古埃及人一样面对洪水;4000年前,我们和古巴比伦人一样制造青铜;3000年前,我们和古希腊人一样思考哲学;2000年前,我们古罗马人一样四处征战;1000年前,我们和阿拉伯人一样富足无比;现在,我们又在和美利坚人打贸易战。50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坐在世界的牌桌上,对面却已经换了好几轮玩家。
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没被换掉?按理说,可以被换掉了,也不丢人哪。可我们偏偏没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绝不是凭运气,凭的是什么,代代先贤尤其是孔子打在我们民族基因里的真精神,它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底座,此后所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都建立其上。它从孔子手中传递过来,使我们成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享受它丰厚而无私的给予;它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宝贵的馈赠,我们也都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那么,孔子的真精神到底是什么?这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说起,有人说,传统没有意义,都是腐朽的、落后的、必须抛弃的,只有现代的才是先进的、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其实大家没有意识到,我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如果失去了你就会发现它有多重要。语言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传播工具,我们如果不用语言,见面就得靠比划,那就成了残疾人;文字自古以来全国一盘齐,天南海北的人很轻松便能互相交流,没有文字呢,记事我们就得靠结绳,就变成原始人了。如果大家都是残疾人和原始人,我们还谈什么现代文明、时代发展。
有人说,咱们不说汉语、不写汉字,都用英语不就行了,那我反问一句,你还是中国人吗?传统文化很重要啊,是我们民族的根哪,是我们中国的根哪,是我们未来的根哪。现在的问题,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根丢掉了。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我们和其他民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在于我们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文明传统,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远离中,渐渐丢失自己的根本,放着米饭豆腐不要,非要天天吃黄油面包,肠胃不适,消化不良啊。现在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和传统文化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
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重大国策,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举行的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讲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讲中华文明的根和魂,那么,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优秀在哪,传统文化对于当今有什么重要作用,怎么创造传统文化的新辉煌。如果儒学乃至国学的根本、精髓弄不清楚,我们继承什么、发展什么、弘扬什么、创新什么?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2021年全年我国GDP同比增长8.1%,GDP总额为17.72万亿美元,成功超过17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不再是不可企及的梦想。但毋庸讳言,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仰危机的时代。中国人没有主流宗教信仰,我们主要是靠文化信仰支撑起社会意识形态,所谓仁义礼智信,但恰恰这里出了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传到今天,是有断层的,别的不说,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背不出甚至没看过全本的《论语》,可那是我们先人的幼儿读物。这导致我们的文化乃至信仰意识形态发生混乱甚至危机,对此,我想起孔子的一句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而我们现在是既惑、又忧、更惧。
先说“知者不惑”。人类认知世界靠的是什么?科学,科学与信仰密不可分,信仰只有建立在科学体系的基础上,对于未知及已知的事物才能理性,才不困惑,才非迷信。我们说信仰危机的源头在哲学上,这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科学的问题而传导过来的,而科学最大的问题正在于自身与哲学的倒挂。哲学务须并能够指导科学,是哲学通过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抽象升华出存在普遍规律、核心价值,再应用到各门具体科学中,使科学能够在辩证理性的轨道上持续发展。如今,我们在宇宙世界对黑洞、暗能量难以把握,生命领域对经络、意识束手无策,就是哲学与科学的倒挂造成的。
这种倒挂是从爱因斯坦相对论开始,标志着科学正式走到哲学前面,这不是科学的过错,而是哲学的问题,更导致人类思想信仰上的一系列困惑与滥觞。人类科学看似前程似锦,实则举步维艰,其前锋西方科学在核心问题、根本技术上的死结始终解不开。比如,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与描述宏观引力的广义相对论具有根本性冲突,广义相对论的平滑时空与微观下时空剧烈的量子涨落彼此矛盾,两者皆无法完整阐析世界。这种情况下,超弦理论应运而生并被寄予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厚望,甚至有人预言,超弦将发展成为宇宙终极理论。然而,这种终极理论非但没能使人类科学毕其功于一役,反而陷入更深重的困顿之中。超弦理论提出时空并非连续性,而是断续性的存在形态,时空皆具有最小单位,即普朗克尺度。由此,世界、宇宙、万物乃至人类皆成为架构在虚空之上的幻影,这在当今人类思想中,无论哲学上,还是科学上,都无法理解、难以想象。
此外,作为人类标志的意识是什么,科学对此一筹莫展,无论烧杯、量角器,还是能量、动量,都对意识束手无策、无从定性。可以说,我们当前对意识的科学研究,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大脑特定部位缺损,所导致相应感官功能受损的实验观测基础上的,但要知道,很多精神病人的脑结构是正常的。当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意识是一种生命整体功能,我们如果把意识归结于特定功能区往往失败,你永远不知道那里到底在发生什么。必须看到,一旦哲学滞后于科学,困惑不堪的人们便往往会将信仰寄托于神秘事物及力量,包括牛顿和爱因斯坦在内,他们前半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后半生却走到了科学的反面,最终躲到宗教中,寻求虚幻的精神归宿。
再说“仁者不忧”。信仰具有社会协衡与人性向导作用,其危机直接体现为道德与经济的倒挂。现在,网上依然各种炫富,江西官二代喝20万一斤的茶叶,中金公司员工家属晒一个月8万块钱的工资单,分别指向体制内的裙带关系、金融领域的高薪问题。唐山还有各种打人和杀人,就不细说了。虽然这些都是个别现象,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上的浮躁风气依然盛行。
我们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在哪,在信仰上,信仰由断层到混乱再到危机,但人有必需的价值取向,得填补啊,很自然地就会信什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自我主义由此层出不穷、俯拾皆是,导致诸多社会矛盾。
就在最近,南京举行日本传统文化的夏日祭被叫停,中小学课本的毒教材被喊打,而这两样都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持续十几年了。叫停对不对,对;喊打好不好,好——问题是这种义愤填膺太廉价。我们不要上来就吹胡子瞪眼,指责夏日祭上穿着和服的年轻人,埋怨别人忘本,我们想没想过自己的问题。我们这一代把传统文化找回来了吗,我们自己有传统文化精神吗,我们传给下一代了吗,甚至中华文化的根是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
这就像家长训孩子,与其声色俱厉、痛心疾首,不如先反思自己的责任尽到了吗。我们对不住祖先啊,没有能力把优秀文化从先人手中传承下来,更没有意识向后代弘扬开去。一旦文化的根断了,文明的魂就没有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优秀的,我们的责任很重啊。
你指望在社交平台喊两嗓子,别人就服你了?你指望摆出一副义正辞严的态度,文化归属感就回来了?还是没有。你得告诉他,传统文化到底优秀在哪,中华民族的根是什么啊,别人才能认同你。你也别指望就靠经济发展,以为人们生活水平高了,文化认同感自然就上去了。恰恰相反,经济越发达,文化建设上的反作用可能越强。
经济发展就像高空翱翔的风筝,传统文化就像那根风筝线,你能放出去,还得能把它收回来呀。朝鲜经济发展不行,民众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离状态,只知道自我生存的小世界,只接收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他们的文化认同感有多强,有目共睹。我们正好是他们的反面,国门打开了,思想放开了,在传统文化价值观欠缺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可以想见,在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思维和视野越开放,文化认同感越多元,越容易背离我们的文明意识形态。事实上,无差别化的文化认同感,必然表现为无差别化的文化意识形态,那么,民众的文化归属感,当然是哪个热闹、怎个好看,就跟着走了。无论日本文化,还是欧美文化,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信哪个不是信,捧哪个不是捧。至此,我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薄弱有什么好奇怪的。
这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吗?人们一旦信仰失重、道德失衡,必然造成巨大的社会内耗、文明偏差,产生诸多自己戕害自己、自己阻碍自己的“亲者痛、仇者快”的文化滥觞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补课,补上传统文化的课,补上优秀文化的功。
仁者不忧,不仁必忧。仁代表什么,我们的信仰精神,我们的道德建设,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最大的成果是取得了经济发展的辉煌业绩,最大的苦果是道德建设长期倒挂经济发展,经济与道德的剪刀差不是日趋缩减,而是不断扩大。以前我们奉行经济是硬道理,没想到道德也是生产力,更是真意义啊。信仰与道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具有自身规律,其问题需要遵循规律加以解决。我们如果逆规律而为,悖潮流而行,必然陷于忧患、忧虑之中难以自拔,被规律所惩罚、所淘汰。
进入信息时代,人性解放、个性独立后的困惑与迷茫,造成青年一代责任淡薄、无所敬畏的通病,未来的后信息时代更会加剧这一趋势。我们都知道环境污染,殊不知信仰污染,且后者“先污染后治理”的成本更高、危害更大,其严重影响我们的民族精神与子孙后代,长此以往,无论经济发展成果如何丰硕,也是为他人作嫁衣,最终都会完完本本地交付出去。
最后说“勇者不惧”。我们现今处于一个什么时代,大时代。纵观人类文明进程,大致每隔2500年,就会发生一次突飞猛进的质变过程。从今大致上推五千年,即黄帝时期是文明奠基,二千五百年即孔子时代是文明开化,当今是文明跃升,下一个两千五百年将是文明辉煌。黄帝一代、孔子一代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那我们呢,能不能肩负得起这份历史责任。有同学说,张老师这是凑数字呢。我和大家讲,绝不是凑数字,人类从马车到火车用了几千年,从火车到飞机只用了数十年。现在我们张口就来的所谓70后、80后、90后、00后,现在都有了20后,甚至三年划一代,00后,03后,分得很细。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从前没有这样的划分,30、40年代的人为什么不把自己分为30后、40后呢,可以说这是大变革时代的一种侧面反映。
当前,全球一体化浪潮不仅使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更使人类思想密切相连,人类文明传承发展到这一时期,各种意识形态并起。佛教典籍浩若烟海,基督教会雄踞西方,儒学形成复兴趋势,唯物主义也在辩证唯物意识形态中抵达顶峰,这无疑将激荡起继2500年前人类意识形态突进期的又一场思想大冲撞、文明大对决。与此同时,人类科学经历漫长演进,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信息技术、基因工程为标志的现代科技已进入爆炸式发展阶段,使人类对自身、万物、宇宙及世界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达到空前高度。科学与文明超越性进程史无前例地在我们这一代会聚,我们务须认真审视我们这个时代,这必将是一个我们任何前人都没有经历过的大时代。
但是,我们的思想、文化、信仰现实情况不是慢慢上升,而是孱弱不堪,其重要标志就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都没有大家了。我说这话是负责任的,现在学术界自己都承认,我们没有导师,有的是什么,专家,学者,不要谈导师。在我看来,哲学家、思想家大致分为四个层次,超一流的大家是能够为人类提供核心价值的人,比如孔子、苏格拉底;一流的是能够为文明建立思想体系的人,比如王阳明、黑格尔;二流的是能够在某一领域突破创新的人,比如钱穆、海德格尔;三流的虽然没有创新能力,但学富五车,能够传承思想,为今后文明发展夯实基础的人,比如钱钟书、罗素。但在当今,别说与孔子等超一流大家相比,即使一流、二流、三流大家也没有,一个都没有。我们有人敢说自己比肩朱熹吗,有人敢说自己并肩冯友兰吗?在长期核心价值真空、信仰体系失重的状况下,思想界尤其是哲学界自己都心虚了,很多人只剩下造概念、玩哲学,只能越来越没地位、没底气。
大师、导师在某种意义上标志整个时代的文明进程,一个时代、一个文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不能出大家,绝非无关痛痒、可有可无。就像评判一届奥运会,有没有破世界纪录,这反映本届奥运整体质量。我们的烟花好看,我们的场馆宏伟,但奥运不是烟花大赛,不是建筑评比,一个新纪录都没有,就可以说是失败的。记录是一届奥运是否成功的标志,大家是一代文明是否成功的标志。
为什么说大家重要,我们看看大家到底为人类文明起到什么作用。各位看过《海底总动员》吧,其中有一个情节,一大群沙丁鱼被捕鱼船的渔网困住,渔网向上拉,整个鱼群乱作一团,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丑鱼,引导鱼群合力向下游,结果拉断渔网,沙丁鱼群获救了。大家对于社会的作用就类似那条小丑鱼,其个体力量微不足道,但所调动、引发全社会的凝聚力是无比巨大的,一旦形成正向合力,将推动人类文明迅速跨越,这也是大家、导师们包括孔子的价值所在、伟大之处。
费孝通曾说:“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性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呼唤新的孔子,一个比孔子胸怀更开阔的大手笔”。我们有理由比前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后人踏着我们的脚步继续前行。我们需要大家,一个树立核心价值、匡正信仰体系、融汇东西文化、推进社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昭示和谐跨越的大家,一个能够引领人类文明未来2500年的大家。只有勇者,才能不惧;只有浩然,方成正气。
对于信仰领域的种种问题,我们怎么解决,恐怕还是要借助传统文化。人们常说“学以致用”,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可以说学不容易,用更艰难。我们谈传承,我们谈创新,不是真精神行不行,不是优秀的行不行?
小到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似是而非、无所适从,2011年山东禁止全文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学与不学是一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更是一个棘手问题。
大到意识形态对传统文化火中取栗、投鼠忌器,人文领域向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一张公认的筛网能把糟粕筛一筛、能把精华分一分,让大家学着放心、用着好使呀。
就拿儒学来说,我们不能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便全力推捧,认为其所有思想都是对的。儒学真的都对吗?儒学如果完全正确,我们为什么还要吸取其他文明的哲学成果,儒学既是我们的社会理想,又是我们的政治思想,我们直接用儒学不就毕其功于一役了吗,何乐不为呢?但问题在于,儒学实践效果如何呢,封建社会末期,中国积贫积弱,被各国列强打得体无完肤,我们丧权辱国啊!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明是世界上从未中断过的文明,这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我们为什么不骄傲,中国人在所有外国人面前都有底气,我们的文明从五千年黄帝时期传承至今,而有些文明漂浮于繁华的喧嚣,从来没找到过自己的根;还有一些文明经多元冲撞,形成极其复杂含混的价值形态,自身文明根脉是中断的。可以说,我们是人类文明的正统,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每个国人的骄傲,这是必须澄清的问题。
可中华文明在传承中是一帆风顺吗,是一马平川吗,不是啊。真正的盛世有几个,我们掐指都能数出来,汉朝的文景之治,其严格意义上还是道家思想的实践成果,唐朝的贞观、开元,清朝的康乾,我们大多数的时间处于平常世道,更充盈着安史之乱、靖康之耻等乱世滥觞。儒学有没有问题,有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还是要从根源上找。
儒学的根本到底是什么,现在众说纷纭。从历史上看,儒学从孔子去世之后,已经分为八门八派,各种解说纷争层出不穷、自古便有,孟子将儒学道统重新树立起来,孔孟之道是我们中华文明真正的精神。其后,儒学思想再度嬗变,荀子已经与法家慢慢融合,开启了法家思想的新篇,再到汉朝董仲舒时期,和阴阳等杂家相混同,那时的儒学还是不是真正意义的儒家文化,咱们已经需要探讨了。可以说,儒学代代不息,每一代都有大家,但在传承过程中,每一代都有缺损,都有问题在逐渐产生出来。包括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这所谓儒学最后的两位超级大师,一个弘扬理学,一个彰明心学。应该说,朱熹强化理学,也是为了补儒学在哲学体系上的缺陷,想提出一套理论完善儒学,但由于核心价值不明,导致适得其反、过犹不及,在实际中将儒学发展从缓缓降落变为飞流直下。当年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由理学加工后,被封建礼教所利用,变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这话是孔子说的吗,不是啊,孔子的真精神在哪呢,在孔子的思想里,不是在朱熹以及王阳明的思想里。朱熹的思想落入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思想则滑向主观唯心主义,我和大家讲,真理道谬误往往只有一步,甚至一步都不用——半寸之遥,儒学思想稍右就理学,稍左就心学,看你怎么把握它。
对此,我们一定要清醒。儒学在当今,或者说当今的儒学不能用啊,汉代董仲舒以降,包括理学、心学在内的儒家思想体系,偏离了儒学的真精神,在漫长的封建帝制和跌宕的近代烽烟中一步步蜕变为落后文化、腐朽思想。我们只有将儒学精髓发掘提炼出来,建立符合及引领时代发展的信仰体系,才能用,才敢用,才会为文明提供源源不断的正向力量。那么,真正的不偏不倚,真正的核心根本在哪,现在要重点谈谈。
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人们常说,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汗牛充栋的浩瀚典籍可能都不如一句话真实可靠。文化及信仰领域同样如此,选择压倒一切,小到幼儿教育,大到时代精神,都要从根本入手,根底才能稳,方向才能正,否则很可能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那么,我们选择什么,回答是真精神,传统文化的真精神,核心价值的真精神,人类文明的真精神。真精神很重要啊,朱熹认为它是“理”,却由于说不清什么是“理”,由“存天理,去人欲”被封建统治阶级歪曲成“存天理,灭人欲”,导致贞节牌坊、三从四德的人伦悲剧;王阳明认为它是“心”,可同样说不明白“吾心”为啥以及凭啥即“宇宙”,滑到主观唯心上去了。道家说它是“道”,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不出来,问题是,你都说不出来,我还有听的必要吗?那么,真精神到底是什么,又真的“茶壶里煮饺子”,生生就倒不出来吗。
我作个不太形象的比喻,人类文明就像一条河流,它的上游是什么?哲学。哲学解决世界观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解决存在价值性、意义性的问题。这条河流的中游是什么?是我们的文化,包括思想文化、信仰精神,下游则是实践的问题。如果处于上游的哲理逻辑枯竭污染,必将导致处于中游的思想信仰空泛混乱,造成处于下游的社会实践步偏入极。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上游固本清源,我们才能指望中游水流平稳,才能指望下游波澜壮阔,人类文明的长河才能滔滔不息。
是的,我们如今最根本的问题,恰恰在于不知根本。孔子讲一以贯之,即有一条根本线索贯穿哲学、文化与实践,忽视它,哲学就会没大家,文明就会无正信,实践就会出问题。也就是说,不解决哲学、信仰根本性问题,不解决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一切都是隔靴搔痒、雾里看花、扬汤止沸、缘木求鱼。信仰与道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具有自身规律,其存在问题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加以解决,更需要我们从文明的起点出发,廓清人性脉络,找寻发展正途。
1989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得出一个惊人结论: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也就是说,孔子的智慧里有解决存在发展、信仰道德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要问一句,孔子真正的智慧是什么,儒学乃至中华文明的根本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法非常多,有的人说仁嘛,仁义之道,大家一听都接受,以这个为根本;还有的说是忠恕,孔子讲一以贯之,并由曾子解读为忠恕,忠恕之道一以贯之;还有人讲孝,孝顺是纲常之首,要以孝文化作为儒学的核心和根本。我想和大家讲,这些都是儒学的思想体系,不是价值中枢,儒学的价值中枢是什么,两个字——中和。
对于中和,孔子并未明言,是由其孙子思总结归纳后提出。为什么是中和呢?《中庸》里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说,儒学的价值核心是中和,而不是仁,孔子讲仁是爱人,那么我们能不能将“爱人”作为儒学思想体系的哲学根本呢,很难,我们爱人,我们爱不爱动物啊,爱不爱自然啊,爱不爱世界啊,“爱人”虽然可以推及,但不能作为一种逻辑性、价值性的哲理中枢,因为,我们是要围绕中枢建体系的,“爱人”难以承担这个责任。爱是什么,有人说是一种社会关系,哪种社会关系,用哲理很难表述。但是,中和不一样,中是什么,天下之大本,大本是什么,本质;和是什么,天下之达道,达道是什么,原理。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儒学是传统文化的根,儒学的根即孔子的真精神,我们说,其归根结底、追根溯源便是中和。因为它指向的是哲学命题,是我们可以作为求证方向性的信仰根源和价值核心。
中和是儒学的根本,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中华文明为什么屹立五千年不倒,是因为中和不倒,中和倒的一天,中华文明必倒,这个毫无疑问。事实上,我们的文化传统正在削弱甚至动摇,人口出生大幅下降就是表现。去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比以饥荒载入史册的1960年还少了340万,全国人口仅净增长才48万人,今年数据出来,人口负增长几成定局。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跟着西方走,个体意志增强,整体精神下降,这需要传统文化的提振。西方文明、现代社会很难解决现代病,无论给补贴,还是拉外援,欧美、日韩的人口就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我们是传统观念很强的民族,无论家国情怀,还是生生不息,务需呼唤文化信仰的王者归来。所谓“本立而道生”,本是指核心价值,就是中和;道在这里指符合真理性的认知与符合客观性的实践,我们只有明确中和之根本,真知、正信才能徐徐而生,发展、传承才能绵绵不绝。
好,现在我们将中和确立下来,以中和为哲学根本了。当然,它并非绝对真理,同样有待辩证理性和科学实践的工具加以验证,相关问题后面我们还要讲。下一步呢,中游的信仰、下游的实践之活水就能来了吗,还是来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和如果缺乏逻辑定位及思想体系的支撑,还是显得过于干瘪。天下之大本,你说大本就是大本;天下之达道,你说达道就是达道,有人还说黑格尔的正反合是大本呢,佛教的因果业力是达道呢,凭什么说中和是大本及达道呢。
曾经有人和我辩论,你说的那个不对,我说的这个对,只有什么什么才是真的。我和他们说,咱们辩论这些没有意义,为什么,都是主观性的,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客观性的价值体系,拿出一些真东西来,别人才能信服你。数学上讲,勾三股四弦定五,你得拿出这套论证办法来,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啊。如果有人说不对,勾三股四弦定六,你说弦定六,我说弦定五,那怎么办,很好办,量啊。一量,这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客观的东西,这种客观的东西一定是源于一种永恒的价值来的,它不是偶然的。不是说,勾三股四弦偶然就定五了,那样的话,今天偶然定五了,明天数学老师讲,同学们,对不起啊,勾三股四弦偶然又定六了,下次什么时候改回来,再等通知。这可能吗?为什么不可能呢,因为有一种恒常性的东西在里面,这种恒常性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需要拿来建立思想体系的标准与中枢,是什么?就是中和。
当然,随着我们这个时代前沿科技的纵深发展,很多命题难以或者说无法得到数理逻辑或是科学实验的验证了,比如量子力学中的诸多课题。事实上,时至今日,我们连一枚平平常常的原子长什么样都没见过,它个头太小了,你根本看不到,只能用仪器观测它。但这种观测不是光学意义的,你只能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或者原子力显微镜,而那只是微电流变化的投影,你还是没见过它。暗能量更是如此,它无形无相,却是我们这个宇宙95%以上的存在,相比之下,我们的时空只是整个世界的冰山一角,更不要提什么高维空间。
那么,量不出来怎么办呢,也有办法——不着急量。咱们用心思把量具拿到了、完善了再说,在此之前,谁也别说谁掌握了绝对真理、究竟正确。咱们一步一步往前走,只要能够更符合客观并得到反复验证,就姑且信着。在这一过程里,我们要让理性思辨慢慢发挥效用,看哪种思想体系更符合常理、常情、常识,而不是凭“拍脑袋定真理”,靠“一睁眼见真相”。我想,建构在哲学的辩证理性和科学的自洽系统之上的中和,是经得起考验的,起码比全知全能、尽善尽美的狂妄提法和荒谬说法,中正而真诚。
举个例子,红绿灯虽然无法彻底解决交通问题,但可以基本解决交通问题,使交叉路口顺畅有序。否则,如果苛求真理真知的绝对圆满,人类思想将永远止步不前,陷于理论矛盾、逻辑混乱中难以自拔,这是哲学上的“因噎废食”。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在交叉路口望洋兴叹,而是先找到一个能疏解交通的基本方案,它未必周全,但可以不断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更好的方式和途径。那么,在哲学领域我们的想法就是“中和”,还有没有能够切近真理的更好方式,咱们走着看。这可以说是破解康德的二律背反,也是正致真理之主客观矛盾的唯一理性路径。这种意义上,“中和”不是宗教之“宗”,某种意义上,是科学信仰的标志物和实验品,我们要用整个文明的长度去丈量和验证它。
胡适曾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们要永远走下去,即由前人勘探、预设的真理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求证。总之,我们唯有通过不断“证伪”而求真,才能面朝真理,春暖花开;而非将一切视为“伪证”,以致怀疑一切,放任自流,那绝不是人类前行的真理精神。
现在,我们一旦大致确立了根本,有了永恒价值这条主线,宇宙万物乃至生命意识的存在发展都可以追溯与推知,既知道我们怎么来的,又知道我们怎么没的。中和价值就是勾,人类文明就是股,我们就可以通过当今科技与文化的先进成果,而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既能够掌握宇宙起源之前世界状态,也可以探寻未来更发达的生命形态,甚至可以实现人类长生不老,文明万寿无疆,这一切可能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偏差,但总体方向上没有问题。这并不神秘,一切只是水到渠成,因为它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与永恒价值原理。宗教也有世界观,也对世界万物有自己的解读,但其架构在心理直觉之上,比如佛教认为“世界只是一种幻相”,心学讲“吾心即宇宙”,都是以主观认知为客观真理,而中和信仰建立在科学进步与社会实践之中,是人类辩证理性的集大成与主旋律。
中和是存在根本性的哲理因素、价值规律,我们只有将其阐述出来,拓展开去,一方面建立道德体系,使仁义礼智信各居其位,让人性及社会有所依据,有所信仰;另一方面建立宇宙、意识、生命的价值关联,才能为科学发展指明方向,从而构建人类文明的正信中流。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现在我们务须道,不能再打马虎眼、玩擦边球,建立人类正信时不待我、迫在眉睫。
具体而言,人类正信怎么建,我的回答是东西合璧。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各有所长,东方长于宏观辩证,对待世界的观念是整体把握,比如阴阳,西方人难以理解,男女、寒热懂,阴阳不懂;西方长于形式逻辑,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具体而微,比如一个杯子,其分解是原子,再分是原子核,再分是质子、中子,再分是夸克,夸克下面分不下去了,现在又产生了超弦理论,但同样发展不下去。超弦、意识、宇宙、生命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只有以中和价值,从宏观辩证上才能解决,而中和之宏观辩证亦需形式逻辑、科学体系支撑,才不虚幻和神秘。
对此,我们需要取长补短、相互结合,以儒学的中和为核心价值,辅以西方逻辑体系,也就是说,用中和立住根本,再以西方逻辑逐层搭建框架、展开推理,世界万物以及人类自身的存在轮廓、发展脉络才能渐次清晰,一切才能水落石出、云开月明。比如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现在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意识是什么,生命从哪来的,现在的人类是不是生命的终极形态。这就要从宏观辩证上先定性,生命和宇宙是全息相关的,并揭示能量与信息、生命与经络、意识与时空的相对联系,再从具体而微进行定量,标识生命性的信息能量在高维空间及其所适配的人体经络系统中全息运行模式。我们才能由此理解生命,才能更理性而科学地运用生命为人生、人性、人类发展服务。以此推及,暗能量是什么,黑洞里有什么,有没有外星生命,高维空间存不存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世界真的是由意识决定的吗,以及延迟选择的本质什么,宇称不守恒的根源是什么,宇宙大爆炸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等等等等,我们都能找到更贴近客观、更具有超越性和引领意义的答案。
不用这种思维方式看问题,东西方顺着自身既定模式发展下去,都是死胡同,西学是越弄明白越糊涂,东学是揣着糊涂装明白。西方各学派虽然都有自身的哲理逻辑体系,但普适性的哲学及信仰不会出于西方思想。西方哲学所作的只是一种数学化推理,包括辩证逻辑,我们甚至可以把他们看做数学运算,对于存在及事物的辩证认知,难以得出真近的答案。就连辩证法集大成的黑格尔的“正反合”,也不过是形式性的、公式化的逻辑表述,宇宙为什么会以“正反合”的形态运行,世界的“正反合”起源是什么,意义在哪里,能回答出来吗?再比如意识问题,西方哲学及科学在此一起陷入困局,而对于经络问题,西方别说揭示其奥秘,数千年来,根本就不知道其存在。如今看来,人类真知出自东方的儒学,只是需要补上“数学的推理”过程罢了。
反观儒学,不补上“数理逻辑”以及“形式逻辑”的短板能行吗?简单说,你用什么告诉身边新时代长大的90后、00后,儒学是可信的呢?单靠背四书五经的时代过去了,一切事实说话,那么,最坚实的事实就是科学。儒学的逻辑空泛和实践疏旷,只有哲学和科学能够填补。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你能感到他的一种无奈吗,生死、意识等问题仅靠儒学是解决不了的。那么,我们就要扩展,科学或哲学的方法能用就用,为儒学所用,此儒之气魄、胸怀和真意。
东西方两大哲学思想体系既各有所长,又各有缼欠,东方以先秦中国为发祥,具有发达的辩证逻辑,却稀缺形式逻辑内涵;西方以古代希腊为起源,具备健全的形式逻辑,却匮乏辩证逻辑精神,西方近代辩证法虽建立在先进的形式逻辑体系基础上,但周融性、超越性与东方辩证逻辑之思想深度和哲学高度仍不可同日而语。东西两大思想体系由不同的哲理层面、逻辑角度出发,随经济、文化交流多有碰触,但基于历史背景、人文底蕴、意识形态、阶级立场的种种差异,而始终呈现“小融合,大分立”之若即若离、划江而治的局面。东西文明仿佛隔着一层坚冰、一道藩篱,鲜有学贯东西之人、体用娴熟之举,导致对于对方擅长领域“隔行如隔山”,乃至在哲学认知上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东方难解“物性”,西方难辩“通性”。例如,道家对宇宙起源只能以“混沌”而表述,如果我们联系西方形式逻辑思维,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再看“混沌”是什么,很难理解吗,能量啊。我们只有两方面对照着看,才能为探知世界本源、宇宙本体以及人类自身开启一条全新道路。
天下最大的发展是哲学的发展,天下最大的创新是思想的创新。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一定是统一性的、相通的,各具特色,各有优劣,需要取长补短、去伪存真。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能够为人性及社会提供一种恒常价值的正信思想体系,能够推动人类与世界和谐发展的中华文明精神。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所以我们要讲孔子的真精神,孔子的真精神就是去伪存真、不断创新、永恒超越、自强不息的中和信仰,就是民族传统的大境界、中华文明的大气象啊。
我们一定要把中和文明、正信精神立住啊。大家想想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为的是什么,拼的是什么?一开始我们拼商品,你商品好,我商品不好,我得跟你们拼,你的领带好,我得更好。后来拼技术,你的技术比我的强,芯片做的比我的好,我要赶上你,我得拼。再后来拼什么,拼规范,ipv6,你制定的标准大家都用,我也得制定标准,得国际领先,得有话语权,我得拼。现在看,中国真得拼上去了,拼对不对,必然是对的,但是问题在哪?问题是我们最终要拼的是什么?一定是信仰!信仰占据人类一切存在发展的制高点。
我们小区里挂着一个宣传条幅:“抵御宗教渗透,构建和谐社会”。且不说它违不违反相关政策,但初衷是好的,嗅觉是灵敏的。对于宗教,我们不能不防啊,宗教在韩国早就渗透到政治高层,不是有个“闺蜜门”吗。你现在不是拼吗,随便拼,等我把你中国的信仰阵地占领了,你的意识形态、国家形态连同文明形态都没有了,你拼到的所有东西都得给我再送回来,或者说,都是我的东西。
大家看看,我们的发展是给谁发展呢,我们的文明是什么文明?再次重申信仰的力量,其对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时代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将丧失敬畏之心,无所顾忌、肆意妄为地触犯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我们将丧失基本的道德规范、价值判断、诚善精神,成为一盘散沙、行尸走肉。
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始终秉持“发展而不掠夺,强大而不称霸”的精神理念,所体现的正是中和价值的巨大优势,无疑将对人类文明具有引领作用,发挥重要贡献。未来,我们中国人把真精神立住了,我们输出的是什么?输出的是文明,输出的是信仰。我们输出信仰不是为了拿你的东西,而是帮助你发展,与你共同发展。民胞物与,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带给世界的终极价值,一种真正的信仰理念。我有一个想法,以中国的中和核心构建人类的文明主流,中国不是掠夺式的文明,而是和谐式的文明,其输出只会有益处,而非一种害处的输出。
当然,要输出信仰,首先我们自己得有啊,当今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上,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有人说,当今国学日本第一,韩国第二,台湾第三,中国大陆第四,还有人说,第四都保不住,欧美第四了,很多国学人士定居欧美,咱们第五。大家看看,中华文明是人类精神的正统,我们是中华文明的正统。为什么敢这么说呢,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从未中断过的文明,这是唯一,不是之一,我们的文明从五千年黄帝时期就传下来了。与之相对,欧洲文明是混杂的,美国文明是短暂的,巴比伦文明是灭亡的,印度、埃及文明是中断的。放眼世界,你们都是我们的学生啊,你们可以学,但人类文明的引领者必然、也只能是我们中国人,是我们大陆人,这毫无疑问哪,同时这种领先绝不是一小步,而是要遥遥领先。
那我们还要反过来想想,我们拿什么来领先,还遥遥领先。我们既然领先,怎么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我们不能妄自尊大、空喊口号啊,而要拿出孔子的真精神、传统文化的真功夫、文明发展的真体系,摆出让人信服的事实和道理,国际才能真正公认和推举你是正统,才能为人类和谐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
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发展大国,下一步建设文化强国、信仰大国的重任,继汉唐之后再次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那么我们能不能承担起来,逆转传统文化上的被动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呢。要知道,大国崛起一定不单纯是经济的崛起,经济只是时代发展的特定表象,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一夜之间盛极而衰。大国崛起是什么,一定是文化的崛起、核心价值的崛起、全人类精神引领的崛起。
三、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对于怎么领先、怎么崛起的问题,先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回过头来,揭秘笼罩在孔子身上的重重迷雾。
第一个是“吾与点也”。人们常说儒学是入世之学,事实也的确如此,子曰:“沽之哉,沽之哉!”看看,连孔子都是待价而沽之人。但从“吾与点也”看来,入世甚至治国平天下只是儒家的表象,而非儒学真意。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成理,人道成仁,“天人合一”才是儒学的精神信仰。孔子赞许的曾皙之理想,一来是人与人相合。早春踏青也好,平常生活也罢,儒者不求遗世独立的孤单,一定是五六个同伴、六七个童子,在感怀天地间,人和而同乐,心旷而神怡。二来是人与自然相合。暮春时节,就要做好并穿上春天的衣服,这既是自然的敬畏心,也是人生的仪式感,更需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规范之上,是谓切合时宜,顺天应人。三来是人与大道相合。“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快乐于此,大道于此,永恒于此。什么是快乐,合宜,什么是大道,和谐,什么是永恒,致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各安其位,万物生生不息。
所谓心安而理得,本立而道生。儒家是豁达而包容的,既心怀境界、志向高远,又脚踏实地、奋力前行。所谓心安而理得,本立而道生。人生天地,修身也好,入世也罢,任何具体目标都不是意义所在,只是践行意义的方式。因此,“吾与点也”的真谛是精神信仰的永恒超越,我们可以由此从孔子身上,体会儒学和人、和天、和道之精神信仰的永恒追寻。
儒学信仰是理想与实践的紧密契合,是道德与生命的共同提升。一方面,与宗教不同,儒家既不寄望“前生后世”,也不沉湎“仙境天堂”,更不倾心“虚无涅槃”,其理想与追求深深根植于现实社会与人性发展基础上;另一方面,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感召与指引下,儒家的入世只是方式和手段,并非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其入世旨在行道,道不行是宁可弃官不做的,是宁愿“乘桴浮于海”的。
儒学的理想是“天人合一”的超越境界,我们要穿透其入世的表象,把握原理性、哲理性的真精神,才能对儒学有真正的认识,看清世界和自己。儒学并不限于人学,而是由人及天,天人合一,所指向是存在之根本法则——中和。致中和,便是由自身向永恒的不断超越。
事实上,儒家精神是一种中和信仰,其以中和核心价值、本质规律为蓝本,行以道、德、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意识形态和思辨因素,将人性之精神、信仰、理想与自然法则、社会规范、人生实践统一起来,落实在人们的日常思行、人类之生存发展,为我们的科学信仰、幸福理想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践行模式。
由儒家信仰所形成的中华文明主客合一的综合思维方式,使我们以人本论和无神论信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流,难以建立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形态。某种意义上,无敬畏便无信仰,神学信仰建立在超自然力量及生死命运恐吓基础之上,是一种“硬信仰”,必将因压抑扭曲人性、背离歪曲真理而遭受冲击和质疑,逐步淡出社会意识形态;儒学信仰则来自对中和之价值规律的尊重和崇敬,是一种“软信仰”,由揭示存在发展之真理、契合人性幸福之真谛,而具备恒常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终将孕育成长为人类正信思想体系。
有人听到这,可能要反对了,儒学是入世之学,这是公认说法,它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修齐治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全人类的福祉而奋斗,这个一说出来多高大上、多振奋。问题是大家想过没有,我们每个人有生就有死,人类也一样啊。如果我们将信仰单单寄托于人类发展,那么,一旦人类灭亡的时候,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奋斗还有意义吗。虽然这很遥远,但儒学看到的是恒常价值、永恒方向,不是一时之快,更非一念之差啊。儒学为天人合一,是从人即人性及社会出发,与天即世界及万物干什么,共致中和。只有中和才是永恒的,才是我们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及,才是孔子的真精神。
至此,我们知道了孔子“一以贯之”的答案,其“一”绝非曾子所解读的“忠恕”,而是存在的根本法则。钱穆先生临终前多次谈及,天人合一是儒学的最高命题,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一以贯之的“一”与天人合一的“一”指向的是同一事物。它使儒学有一条基本线索贯穿其间,所谓大道至简。
那么,它是什么,这需要缜密的逻辑推理、哲学思辨,不能感情用事啊,二个字——中和。有道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命是永恒存在的客观法则,遵循这种客观规律及恒常法则就是道。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自有恒常法则贯化其中,并以此为中枢,调控世界有序轮回、无穷运行。以我之见,此常道为中和。世界万物的各种形态、结构、层级绝非纷杂散乱、毫无关联,而是普遍联系、彼此印映,由“中之大本”、“和之达道”通融一体,是谓“天人合一”。
《周易》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生即存在,是宇宙万物的内在规律及表观形态;易是存在之存在,即生生不息,是一切存在之恒常法则和超越意义。生即中,易即和,万事万物不过是中与和,即存在因素与存在法则的相对运合及互动超越。“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宇宙也好,万物也罢,皆处于中和核心价值的贯通、运化之中。宇宙一体,天人合一,我们只有一以贯之,领悟于心,顺天地之大化;通融于理,成道法之自然,才能穿越世界之万古沧桑,共鸣生命的悲欢离合。
结束了吗,没有,中和是动态发展的,不是一劳永逸的,甚至对错都不知道,上文说过,我们只是先拿来用着。这看着矛盾吗,矛盾,但是真实。思想信仰领域难就难在没有标准答案,永远处于逻辑思辩的进程上,如果能够体会这点,就能明白孔子“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深刻蕴意。是的,究竟什么事这么难,让夫子“明知不可”,又是什么动力推动着他明知道不可为,还要为——其“万仞高墙”下是难为世人所理解的孤独和苍凉。
一是时代的局限性。一方面,经济基础条件限制思想建设水平。人类脱离蒙昧不久,理解和想象抽象事物及逻辑,有待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到高度发达的时代。另一方面,文明发展程度制约普遍智慧高度。无论社会建构,还是信仰建设,与相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及科技相比,依然十分脆弱和稚嫩,这是人类知行倒挂的矛盾,也是我们在前行中必须走过的阵痛。
对此,人类正经历着一个信仰领域的大战国时代,各种思想杂乱无章、长期混战,即使圣贤现世亦力所不及、无济于事,即使正信也会被混杂在各类呕哑啁哳中而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上演一场场文明之滥觞。
二是认知的特定性。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说:“科学不能解答自然的最终秘密,这是因为归根结底,我们自己也是我们要解答的秘密的一部分。”人类的观测及认知是由一种类似透镜之物——大脑的解释结构塑造的。大脑的数据处理功能根据双眼的信息输入,使视觉填补盲区的空洞,将黄斑周围模糊的图像修合在一起,并由二维信息数据创生三维空间场景,还要将倒置、错位的影像顺正过来。
事实上,大脑建立的是一种基于客观存在的主观模型,这种模型具有人类生理构造所反映的鲜明特征。对此,客观世界的真相,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超乎人类理性经验之外,我们根本无法绝对认知,万事万物相互之间永远隔着一道特定规律性的价值樊篱。
三是世界的相对性。夫子曾说:“天下国家可以平定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推辞不要,雪白锋利的刀刃也可以踩踏上去,中庸的道理却做不到”,所谓“中庸不可能也”。出于主观与客观不可逾越的价值沟壑,我们的认知乃至人类、万物、宇宙在内的整个世界都是相对的,无法彻底揭示中和所指向的永恒真理。因此,任何人包括孔子都无法做到绝对中和与究竟完美,甚至中和本身的认知与理解也是逐步完善、不断探索的艰辛历程。但夫子与儒学所采取及践行之中庸,才是辩证理性的态度,才是真理真知的道路,才不致坠入全知万能的价值混乱,陷入二律背反的逻辑矛盾。
是的,最根本性的“不可”不在于人,即他人的误解、社会的困顿;而在于道,即相对世界与绝对存在永不可及的先天鸿沟,我们永远无法达到永恒真理之最高境界。对此,夫子“明知不可而为之”,其何止百年孤独,而是万年孤独,这孤独穿越时空,一直传递到我们手中。我们有责任理解这孤独、体味这寂寞,从中感受到天地的哲理意义和人生之真正价值。
由于主观与客观的不可逾越的价值沟壑,“1+1=2”永远无法得以直接的逻辑证明,中和所指向的存在本原性价值逻辑,也将成为人类永恒面对的最难解的课题。但中和却是我们可以安居的哲学大厦矗立的前提,可以依赖的思想体系生长的根基。本人从08年起,用了120万字写了一部《欲之哲学》,从中和的逻辑解读存在及世界,从全息的意义理解宇宙和生命,尝试确立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和哲学体系,并以此扣响人类未来的科学发展及社会实践之门。我想,这大概是人类文明一场信仰新长征的起点。
以上,我们探究了孔子的心路历程,这也是优秀文化的求真历程。中华有最中正的核心价值,有最灿烂的文明传承,有最高度的精神信仰,这点上,没有人能做我们的老师,没有人能教得了我们,我们必须敢为天下师、敢为天下先。
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社会信仰、人生理想具有重大意义,其重心不在修齐治平,而是由此把握永恒价值,追求真理精神。对于个体而言,这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可以为社会提供辩证理性的道德规范,使我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对于文明而言,这是真正的信仰理念,可以为社会提供辩证理性的道德规范,使人类团结坚实地和谐发展。有了智慧,就能够认知客观规律,对于世界扑朔迷离的各种问题,我们就不会困惑;有了仁义,就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生命历程中固立自己,我们就不再忧虑;有了勇气,就能够穿越生死与时空而超越永恒,我们便无所畏惧,而这一切皆要从中和建立与推及。
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再到以和为本,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递进过程。我们终将直起在神佛前长跪了4000千年的身子,并跨越自我中心、人性矛盾的人文主义,拥抱人类更宏大、更壮阔的和谐发展与精神跃迁,那就是民胞物与、天人合一。
可能这时有人要提醒我了,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中国却有信仰形态呀,马克思主义么。我要说的是,党所秉承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政治信仰,儒学是文化信仰。两者的区别,我不细说了,只看一条就能大致明白。文化信仰是全覆盖的,全体国民以及全球华人甚至全世界所有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归属感,都可以形成精神信仰,由此可以构建习总书记常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就当今共产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恐怕只能在国内发展,目前党员数量9千多万,不到14亿总人口的7%。事实上,即使全国14亿人都想入党,党也会主动保留一部分人在党外,不会都入进来。这是政治需要,只要看看八大民主党派,就能明白其中原因。
其余93%的人怎么办,信仰问题怎么解决?习总书记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然,传统文化里面门类众多、错综复杂、良莠不齐,能够真正成为国民普适性信仰的思想体系,或者说能在价值核心基础上兼收并蓄、中西合璧的信仰体系,只有儒学,为什么呢?儒学是学派,不是宗教;组织形式是学会,不是教会;信仰形态是学术信仰,不是宗教信仰。前文说过,儒学是一种软信仰,讲求在逻辑思辨、学仰陶冶及科学探索中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有利于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格局,更不会对政权组织形式产生冲击力。
是的,马克思主义和儒学是不矛盾的,而且相辅相成。共产党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今后更需要借助多元方式,尤其是本国文明、本土文化形态,完善治国理念,健全价值体系,儒学从这方面可以为其提供参考与辅助,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我们是没有矛盾的。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根植于中国这块土地,诸多思想皆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比如党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从何而来?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我们总不能说中国特色是源于美国文化吧,其必然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来,离开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从谈起。事实上,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都意识到这一问题,也正是有了党和国家层面的大力倡导,从新闻媒介、学术研究、教育普及等各方面给予国学支持与引导,才有“国学复兴”、“传统文化热”的发展局面。
当然,如今的国学热方兴未艾,但还是有点“虚”。别说在座各位,就算人文专业的知名教授,还是带博士研究生的,都没有几个能背下来《论语》,更别说《大学》、《中庸》、《孟子》。但要知道,你翻读的不止是一行行的古代文字,我们的祖先,那些世代读书人都曾字字牢记于心。南宋陆秀夫向亡国之君、八岁的小皇帝赵昺亲口讲授;曾国藩也由于背不下来,被私塾先生打手板。每一部经典都包含着中华民族浓重的历史,岁月流转,时序更替,诵读它们的人变了,文字发音也变了,可其中的文化传承和文明精神永存。
五千年前,黄帝为中华文明奠基;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将中华文明起航;当今,不止是继承,更要跨越,形成思想信仰与实践发展的文明跨越,为未来二千五百年中华文明的辉煌铺就道路,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尤瓦尔·赫拉利以这样的一句话,作为他的著作《人类简史》的结尾:“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甚至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是的,人类处于一个能力与信仰不相匹配的时代,我们拥有了改造自我和世界的恢弘力量,思想和信仰却没有为我们为何、如何改造提供方向。于是,经济发展伴随着人性迷茫,科学进步带来了文化滥觞。我们是谁?我们要什么?我们向哪里去?此类问题依旧没有答案。
不可否认,信息文明以来,人类长期处于科学与信仰不相匹配的时代,我们拥有了不断改造自我和世界的恢弘力量,思想和信仰却没有为我们为何以及如何改造,提供持续动力和恒定方向。于是,经济发展伴随人性迷茫,科学进步带来文化滥觞。我们是谁?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向哪里去?此类问题依旧没有答案。
顺着东方逻辑走,难出幻想之樊篱,形式理性的苍白使诸多谜题越解越乱;顺着西方价值走,难免格局之封闭,往往在具体而微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我们只有将东西思想结合起来,确立以辩证逻辑为引领、以形式逻辑为内涵的严缜哲学体系,才能中体西用、建树正信,突破人性发展的重重怪圈,求索人类前行之漫漫长路。
是的,这是一个意义建树的年代,无数思想地带、信仰领域需要我们去垦荒,更需要将已开辟的地域连接起来,成为一片价值相通的大陆,而意义就在其中。如今辩证理性与科学精神的连通,为我们理解并揭示三大问题掀开了新的一页,人类终于能够站在一望无垠的坚实大陆上仰望苍穹,并将足迹踏向无尽的未来和远方。
人类之路已走过宇宙的138亿年、地球的45亿年、生命的38亿年、远祖的600万年、智人的7万年,以及近现代的400年,未来和远方或许更加漫长、令人神往。为了时空的递续和文明的传承,即使征途遍布艰难险阻,我们也要风雨兼程。岁月无声,生命如歌,人类如一个懵懂幼童,在啼哭里成长,在蹒跚中茁壮。如果有未来,我们必将以青春的活力,去创造生命及文明的新希望,去开拓宇宙与永恒的新边疆。
而这一切都要依靠信仰,为我们筑就前行的航向。那么,信仰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对大道法则的无限追求。儒学核心思想并非安身入世,而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以及宇宙共有同一起源,是永恒法则、客观规律使宇宙万物具有共同语言和共通代码。这种意义上,人类在与自身及万物的和谐发展中,不断自我超越,既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又是一切永恒的真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者,无穷运化也;“健”者,充沛高明也,天道之“行健”正是我们自强的精神,有待我们永远的追寻。人生自古谁无死,却有大道法则,浩然天地,沛乎苍冥。是的,存在之运行,天地之运化,是无字的丰碑,不息之正气。沧海横流,物换星移,不变的是负任君子永远自强不息的脚步。
谢谢大家!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亲近传统 重建斯文”华语创作有奖征集活动得到太月香学、状元台茶叶、贵龙森宝、花宝峰业、岳麓书社、浙江人民出版社、邵雷剪纸等合作伙伴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