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国选
刚退休,我就接到家乡曹氏族委会族长的电话,邀我参加《曹氏族志》(第六期)的续修工作并撰写“总序”,我受宠若惊,又诚惶诚恐。
近些年来,各地续修族谱蔚然成风,正应了古人之说:盛世修史,明时修志,修谱是我国民间盛兴的大事、喜事,我还要担负写总序的重任,是父老乡亲看得起呢!
我带着与刚参加工作时相同的心情,出席第一次修编会议。但见在座的一二十号人,半数是熟面孔,十有七八是教师,除了退休教师,还有两位在职教师。族长说,他俩是利用双休节假日帮忙的。
我并没有感到奇怪,眼下乡村、特别老家那样偏僻的山村,年富力强、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村民基本上进城打工,变成了“农民工”,有的还变成了市民,连小孩子都跟进城去读书了,他们的母亲只好为崽女伴读。常年留守人员都是老弱病残,山村白天见不到几个人,夜晚见不到几盏灯。如此一来,乡村教师便成为地方地境的知识层,像修族谱之类的文化事,自然而然地落在了这一高水平、高素质群体身上。
逼近退休年龄,我也像所有老年人一样,开始构思晚年生活。当今社会上出现了广场舞热、棋牌热、旅游热等老年人生活热,可我生下来与棋牌无缘,更是一个舞盲,也不想去学。至于旅游,毕竟占不了主要生活位置,况且当前首要任务是看望孙儿孙女。只是,这样的快乐生活是有年限、而且短暂的。随着孙儿孙女迅速见长,老人就逐步清闲了,到那时,自己靠什么去解除寂寞、枯燥、无聊、烦闷之困呢?思来想去,参加一些民间有益活动,不仅可以消除“孤独恐慌”的老人病,或许还能为社会发挥些许余热。
受到老教师、新朋友的影响,我义无反顾地接受了族长的聘请,加入了续修族谱的行列。
鉴于漫长历史的变迁,有的同宗族人因种种原因,已经远离故土,定居他乡,甚至跨县跨省。因此,我们抱着不让一个族人漏网的责任感,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长途跋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中作乐。
同时,我作为一个外行,承担了撰写“总序”的重任,不得不抓紧“充电”。面对记载一族一支千百年历史的现存族谱,我有些相见恨晚的味道。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这辈人,不讲小时候,就是成年参加工作以后,都未曾见过《曹氏族志》,因为族谱具有神秘感,一般人手中并没有保存族谱的条件,族谱之类的历史资料,被认为是搞宗派小集团、与整个中华民族大集团相悖的东西。小时候山里孩子读的几乎是“红宝书”,不可能接触“毒草”。作为共产党员、革命干部,禁止阅读这一类书籍,更不允许参加修谱之类的活动。而今见到族谱,研读族谱,心中豁然开朗,民间长期秘密传承的族谱,其真实身份、意义作用才彰显在眼前。
翻开一本本泛黄破旧的线装族谱,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鼻而来,清晰的“孝”与“德”两条红线贯穿始终,成为谱牒文化最大的亮点和支点。
族谱的最大亮点是德文化。族之谱,一个家族之行为规范也。《曹氏族志》开宗明义:“先祖素以谱为训:说话要有个谱,做事要有个谱。有谱则誉,离谱则耻。”族谱中记载的大量典型故事和家规族训,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的时代,发挥了规范约束族人、教育启迪后人、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成为当时的法制制度。族谱中记录的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更是族人倾心企慕的“修身”、“齐家”良策。如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
我们今天所见到每一部族谱,详记家训家规、家风家教、名言警句等以资子孙遵行的文字和范例典故占据了相当篇幅,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的主旨仍然十分明显,提倡什么、禁止什么仍然是族规家法中的实际内容,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敬长辈,合乎礼教、正名分,祖宗祭祀、墓祭程序等,还是中华民族的主要遵循。记述有贡献、有名望、有功绩、有品行的传记,还是供后人学习的楷模。《曹氏族志》的总序中写道:“谱在人的思想中,具有‘楷模’、‘ 规范’、‘ 训条’等实义,国史地志,诸多引据。”“对于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廉洁奉公、勤俭朴实、好善乐施的优良德行,全族大力提倡,树为楷模,刊入谱牒,为后人所式仰。对于一贯违法乱纪、不务正业、偷盗扒窃、赌博嫖娼、贩毒吸毒、虐待老人等恶劣行为,亦须录入贬册,引以为戒。”《曹氏族志》所记录的道德故事,饱含着深刻厚实的德文化思想底蕴。如曹氏先祖创建的敬老尊贤的“重九会”,奖学助学救学的“义学会”,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卫妇会”、“救婴会”,以及兴办公益事业、处理族务的“宗源会”和维护公平正义、惩治邪恶的“禁戒会”等“六会治村”经典,把“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行为,作为子孙至今遵行的道德规范。将违反道德规范的族人“除丁隔会”,是最严厉的处罚,彰显了以德治人、治家、治族的威力,发挥了约束族人、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族谱把这些最具道德价值的文献传给后代,极大地弘扬了传统道德文化。
族谱的最大支点为孝文化。家谱又叫“家谱”,作为国家基石、社会细胞的“家”,孝文化便是强力支撑。我国长期实行以家庭为主体的生活方式,以子女供养为主体的赡养模式,孝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作为民间的“史记”,更是孝的重要载体。正如《曹氏族志》总序中写道:“叙族史、明血源、序世系、别亲疏,非谱莫属。”“姓氏修谱,又曰家乘。盖其宗旨,正本清源,敬宗睦族,尊老爱幼也。”
孝是家庭晚辈立德立言立功的必修课,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懂得孝是家事,也是国事。子女对父母孝敬,是家庭和睦的前提,是“齐家”的条件,所谓“家和万事兴”,实则“家孝万事兴”也。孝包含着爱,孝德由家庭推开及至社会,便形成了“博爱”与“广敬”。孝更包含着忠,孝所使用的对象由子女对父母的孝已经变成社会人对于君主的忠诚。孝与忠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和行为准则,炎黄子孙历来将孝心与爱心、忠心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做孝子,又做良民,更做忠臣。明白一个孝字包括的“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六个方面,“事生、事死”两个层面,满足父母最基本、最现实的生老病死需求,真正做到“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每翻开一部族谱,到处标记着“孝”的符号。翻开《曹氏族志》,我首先寻找的是自己和亲人的信息,按照辈分排行上溯追寻祖先是谁?属于哪一支血脉、属于哪一代人?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等。这些最重要的内容,所有答案就在族谱的世系表中。世系表中记载了你的名字,证明你就是这个家族成员的一员,身世复杂迷离的你也能够通过世系表,寻找到你的血脉宗亲,寻找到血融入水的愿望,这些都是“孝行”之所为。
族谱孝德文化充满正能量。族谱是传承孝德文化的经典。《曹氏族志》从始修开始,便遵循着这样的宗旨:“谱贵于修,修贵于续,续贵于序,我谱续序的内容,一则详世系,二则纪懿行。详世系则昭穆有序,亲疏有别,本末斯明。纪懿行则人心以正,风俗以厚,世德斯昭。”详世系,纪懿行,把孝与德紧密融合在一起。特别是一个孝字,把家国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启迪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的最高道德准则。《曹氏族志》的总序中因此写道:“国家集民族而成,民族集宗族而成,要想兴邦振国,必须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尚书所载,克明德,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之意也。我族兴修谱志,意在于此,使海外数千万炎黄子孙,向往祖国,促使江山一统,其力日增,其势益盛。我族后昆,放眼环宇,扬鞭神州。或凌云冲霄,鹏程万里,或学有专精,业有独树,相率融汇于全民族,群起而为祖国作贡献。”“溯源知祖,清流晓派,睦穆亲善,尊老爱小,育人才为己任,作贡献是目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每届续修的《曹氏族志》,都是以孝为主线,以德为标准,以行善积德为主体内容,充满正能量。为规范人生、教育子孙修身养性、奋发努力,致力于家庭兴旺、社会安宁、国家富强,提振了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
随着研读的深入,沉甸甸的族谱压得我有些心惊肉跳。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族谱的理论基础,孝悌忠信、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内容一直占居族谱的重要地位,分量不轻的“无违即孝”、丧失人性的愚孝等落后腐朽观念,以及贞洁孝女传记之类的内容,更是与现代文化观念极不相符。因此,续修族谱不能沿袭传统思想观念和线路图,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克服种种阻力,对这一民间精神产品进行一定的纠偏修正、推陈出新,这既是责任,又是义务,任重道远。为了做好这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我陷于了深深的思考中。
续修族谱,应该注重传承意识。与国史地志一脉相承的族谱,就是民间的“史记”,蕴藏着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人文资源,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大地上鲜活的文化遗存,是烙有中国印的正宗国粹,是历史悠久、传承极广的国学教材,堪称国宝。族谱与祠堂是宗祠文化缺一不可的两大部件,祠堂为硬件,族谱则是软件。续修族谱,旨在以谱为规,以谱为训,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将优秀文化成果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因此,续修族谱,应该秉着扬弃的科学精神,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努力克服消极因素,增强正能量,真正做到传承优秀文化。与此同时,既要传承“留在了纸上”的文化,也要将“留在地上,留在山里,流传在民间,流传于老百姓口头上”的文化进行补充传承,还要着力整理当代生产生活中所取得的新文化成果传承下去。
续修族谱,应该注重时代意识。续修族谱时限一般在一代人以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续修《曹氏族志》,竟然相距了两代人。这次已经是新中国建立70年来的第二次续修,可见族谱对于一定范围解决社会与人的发展、对于民间文化的继承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续修族谱内容既不宜厚今薄古,割断历史,更不能厚古薄今,一味地去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应该在历届修谱已经形成生态链的基础上,着重记载与历史红线相贯通、将成为未来史料的现代人文故事。如当前续修族谱,应该着重记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本族本支当代人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做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和突出事件。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也应该注重时代性,采用已经普及推广的白话文、简化字、横排版、现代印刷装帧等形式,实现大众化,以便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续修族谱,应该注重品位意识。研读内容丰富、内涵深奥、严谨精炼、各具特色的族谱,能够尽享农耕文明进化的浓烈熏陶,增加对族祠文化经典的强烈感染。但是,不少现存族谱文化品位并不太高,普遍显得粗俗平淡,形式单调,内容呆板,缺乏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如各姓各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展示儒家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家规家训家法、堂号堂联艺文、辈分派语、风俗礼仪等,本是宗祠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却因历史局限性等原因,有的细节格调低下、甚至庸俗,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因此,续修族谱应该在恪守史志规则的前提下,运用创新手法,适度增强艺术性。对于发掘的历史素材、搜集的现实素材,更应该在尊重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认真整理、精心锤炼、提升深化,使之与传统宗祠文化一脉相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得益彰,以增加可读性和感染力,增强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使每一部族谱都成为充满正能量、发挥特殊功能、实现最大价值的文化精品。
我将这一想法托出来,没想到很快与所有同仁形成了共识。从此以后,我们这班族谱修撰者,继续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义务和责任,为赓续炎黄子孙善性善根发挥余热,为乡风文明培根铸魂作出新贡献。
(图为曹国选)
作者简介:
曹国选,男,1956年正月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一个小村庄。务过农,当过兵,做过县乡文化干部,现为湖南省郴州市生态环境局退休干部,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亲近传统 重建斯文”华语创作有奖征集活动得到太月香学、状元台茶叶、贵龙森宝、花宝峰业、岳麓书社、浙江人民出版社、邵雷剪纸等合作伙伴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