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填海造第一大城市!
资讯
资讯 > 国际 > 正文

印度,填海造第一大城市!

300多年前的一天,葡萄牙公主布拉干萨的凯瑟琳人生第一次踏上了英格兰的国土。不过她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来当新娘的。

在母亲和英国首相的安排下,她将嫁给刚刚复辟的英王查理二世,成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正牌王后

一夜之间“登dua郎”(图:wiki)▼

嫁闺女是件大事,葡萄牙王太后为公主准备了丰厚的嫁妆。

公主喜欢喝茶,带来了大量从亚洲运来的茶叶,为英国人开启了下午茶时光的新世界;英国王室需要盟友,葡萄牙送上了长达两百年的同盟条约,允许英国商船借澳门与大清国贸易。

男人们在会议圆桌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女人们的社交场则在矮矮的茶桌和八卦间无声进行

(图:tielka)▼

最后,葡萄牙还赠了一批100多年前从印度土王手里半买半骗来的土地

那时候谁也想不到,公主陪嫁的这片土地,会成为当今印度的第一大城市。

至此,印度第一大城市的崛起历程才刚刚开始▼

国王被骗,公司得利

英王查理二世拿到这份嫁妆单的时候着实高兴了一会。由于葡萄牙人没有写明白这个印度究竟是西印度(加勒比海地区)还是东印度(南亚和东南亚),他还以为这白给的领土是在新大陆的。英国当时在新大陆拓展不算顺利,急需新的岛屿扩充实力。

等他派人按图索骥找到这地方之后才发现高兴得太早了。这原来是阿拉伯海东岸,南亚次大陆西海岸的一串不名一文的小岛,一共有七个,分别叫科拉巴岛(Colaba)、老妇人岛(Old Woman's Island,又叫小科拉巴)、孟买岛(Bombay),马扎贡岛(Mazagaon),帕雷尔岛(Parel),马希姆岛(Mahim)和沃利岛(Worli)。

原以为是捡了天大的便宜

到了现场才发现是要你去开荒

(图:壹图网)▼

岛屿看上去不少,但其实加起来面积还不到50平方公里,不仅远离印度西海岸,互相之间还分得很开,交通只能靠摆渡船,岛上也没什么原住民。对于英王来说,这样的土地实在是没有什么殖民价值。所以没过几年,英国政府就将这块土地以每年10英镑的象征性租金借给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由公司负责经营。

正是这笔半卖半送的交易,帮英国东印度公司

打下了在东印度航线上的根基(图:wiki)▼

这对于陷入经营困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来说倒是成了一针强心剂。因为他们至今都还没有找到在印度西海岸的落脚点,基地设在更偏北的苏拉特(Surat),那只是一个内河港口,而且位置太偏北,难以帮助东印度公司南下与荷兰人、法国人争夺市场。

而这七岛的条件则正合适,不仅是一个外海深水港,位置还偏南,方便转运。能用半卖半送的价格拿到这样的土地,对公司发展自然是百益而无一害

对于这条香料航线,谁抢得了更便利的转运港口

就抢得了贸易的先机,谁就能赚得更盆满钵满 ▼

所以在让七岛扮演了一段时间转运港口之后,没过几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把总部从苏拉特迁到了岛上。

这时候一个新的问题诞生了。这些岛屿放在南亚贸易的大环境下虽然条件出众,可是在内部小环境上,小岛林立,交通不便。英国东印度公司若是想把孟买发展成在印度西海岸举足轻重的商业城市,就必须扩张。

没有陆地,那就只能造陆了。

17世纪的孟买七岛与填海后(红色区域)的孟买对比 ▼

谁来修长堤

造陆并非东印度公司的突发奇想,事实上在当时的欧洲,造陆是一种非常流行而且相当成熟的技术。其中的先行者就是荷兰人和英国人。不过两者在技术路线上还有些区别。

荷兰人擅长围海,通过在关键节点筑坝拦截海水,用风车把被拦住的海水排回海里,再用活水冲洗被围住的地,可供耕种的沃土就出现了。

造陆对于英国人是致富,对于荷兰则是求生

荷兰有接近1/5的国土都是填出来的 ▼

英国人擅长填海,在英格兰东部进行过大规模的砂石填海工程,用堆土在浅滩上造出陆地。

而孟买七岛的地理条件,正好符合英国擅长的工程模式。七座岛之间在退潮的时候,有浅滩相连,最早殖民此地的葡萄牙人则已经修筑了一些长堤验证了堆土的可行性。这些小岛上又都是山地,把山炸开丢进水里,既节省了原料运输费用又能抹平地形便于城市进一步发展。

即便如此,这样浩大的工程依然不简单

前前后后总共持续了百余年

(图:Scroll)▼

填海造陆,可谓一举三得

这其中,最大的挑战是连接孟买岛西北角和沃利岛的大堤坝。这是七岛之间最长的一条连线,而且面向外海,水文情况不稳定,在早期的尝试中工人伤亡率很高。当时的英国官员甚至发出了这样的哀叹:“我们已经进行了彻底的调研,但我们发现要弥补工程难度和工人死亡之间的差距是不可能的。”

所以填海工程在整个17~18世纪中期,一直修修停停。到了后期,人们甚至启用囚犯去做这项几乎是送死的工作,终于修通了贯穿孟买岛和沃利岛的长堤。

先把七岛内的部分都填上,七岛外的部分是下一步 ▼

另有一批华工也参与到了孟买填海的工程中。据孟买大学历史学家玛丽亚姆·多萨尔(Mariam Dossal)研究发现,当年的孟买市政公司聘请了很多中国石匠。这些人薪水要求不高,却技艺精湛,最擅长开山凿石。这很有可能是在清代中后期人地紧张矛盾下向南洋流出的中国人,在异乡继续贡献自己的手艺。

美其名曰聘请,但大多华人劳工依然是“猪仔”的身份

(摄影:©Hus Chung-mao)▼

但工程进度还是不算快,在完成了长堤之后,在堤坝中间地带始终没法快速造陆。而到了18世纪末,孟买已经实在是人满为患,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港口贸易活动。英印总督威廉·霍恩比(William Hornby)终于批准了新的填海造陆方案,要求加速进程。

这一系列工程,也因此被称为霍恩比填海工程(Hornby Vellard)。

孟买岛在开发之初,只是一个遍布棕榈树的蛮荒之地

(图:artdeco)▼

孟买不缺资本,也不缺有商业头脑的人。既然有了政策肯定,大量私营公司也参与到了填海工程里来。

据统计,1863年到1865年期间,填海业务上下游相关的公司登记数量占到了总公司登记数量的95%。这是真正全城疯狂搞基建

这场从17世纪就开始的填海工程

把蛮荒的群岛,转化成了繁荣的孟买

(图:Scroll)▼

到了1893年,孟买七岛已经基本连成一体,并和印度的大陆部分也快要合龙了。

新难题也随之产生。

“女王的项链”

随着孟买向海要地的扩张进程越来越快,七座小岛上的山体已经不够用了,要填的海也越来越深,而孟买的扩张脚步却似乎没有要停下的迹象。比如最南边的科拉巴岛和孟买岛主体的通道还很窄,有很大的拓宽空间。

“印度门”坐落于孟买主岛至科拉巴岛的部分

是印度曾经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之地

(图:cntraveler)▼

所以1860年代,孟买市政公司转而向大陆求助,希望从附近城市的丘陵搬运石料,同时通过挖泥船挖掘底泥为填料腾出空间。最终,他们预计获得一片弧形的,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的新土地。他们把这里视为孟买的后花园,给它起名巴克湾(Back Bay,意译为“后湾”)。

这为原本土地资源就很紧张的孟买

创造了一处难得的优美海岸线

(图:壹图网)▼

结果正式开工时人们发现,底泥的硬度超出预计,挖泥船的工作效率非常低。这样工期一定会大大延迟,预算也将超出市政公司的承受范围,只能作罢。

此后,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对包括大清国在内的其他新“殖民地”产生了兴趣,后来又深陷两次世界大战的泥沼,只想从印度榨取更多资源,对基建的投入明显不足。孟买填海连通工程没有了下文,城市空间的拓展也长期停步不前。

虽然还有私人公司在进行建设,但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和最热火朝天的时代无法相提并论了,留下了不少烂尾工程。其中也包括了没有修完的这处后湾。

街头偶见道路开通时立的牌匾

用以纪念那个辉煌火热的时代

(图:Scroll)▼

但它美丽的弧形海岸还是给所有到访孟买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也就成为了孟买最重要的地标之一——海滨长廊。在路边全面电灯化以后,夜间闪烁着璀璨灯光的海滨长廊还有另一个动听的名字——“女王的项链”

在滨海长廊散步,吹着晚风赏着焰火,是孟买的浪漫

(图:壹图网)▼

60年代,稳定了局面的印度独立政府终于能腾出手来管理英国人留下的填海烂摊子了。但这些烂尾工程基本都没有进行公开招标,进行建设的却都是些私人建筑商,当中的暗箱操作究竟有几何相信就不用说了。

而这些私人开发商也没有真正完成英国殖民政府未竟的事业。因为填海本身很难有经济效益,必须搭配房地产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因此这些建筑商一边填海,一边游说印度政府提高孟买的建筑面积指数(FSI),也就是单位面积上允许建造的商品房密度。

拥挤不堪的老旧筒子楼,就是FSI提高的后果

(图:壹图网)▼

等印度政府真的批准提高FSI,那就彻底没人填海了,建筑商都在市中心的建成区疯狂圈地,重新盖楼——那里的居住环境已经稳定,商业密度也较高,可以直接卖出高价房产,还不用花填海的成本。

所谓的填海造陆,到这时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场资本游戏。孟买的房价也水涨船高,赶上车的住进了后湾附近的富人区,没赶上车的只能在城市最边缘当一个捡垃圾的贫民。

城市边缘,距离曾经的孟买七岛很遥远 ▼

这赛博朋克的画面,倒是很符合孟买这个印度国际商业第一都的身份。

印度魔都永远欢迎你

(图:壹图网)▼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