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吃着一些陈年文化梗。
被恶搞成“鸡你太美”的蔡徐坤,是2019年虎扑的热议话题。
B站上被整活“不讲武德”的马保国,来自2020年的鬼畜视频。
沈阳大街赛博地缚灵的虎哥和刀哥,是快手前狠活时代至少2017年的遗产。
前几天被部分小红书用户冲上风口浪尖的“孙笑川吧”,最早活跃于2018。
然而,接入今天的互联网,你会发现,广义流行文化的浪潮下,还是诸如此类的往日泥沙。
当下的小学生都会玩“小黑子露出鸡脚了”,公司领导也能发个“来骗来偷袭”到群聊。
都已经2023年了,年轻人咋还在吃2019年甚至是更早的“文化大粪”?
就算从前这些东西作为文化快餐尚可入口,可4年多了,沤也沤成粪了。
肉烂在锅里,什么梗都成了烂梗。
而我们已经被烂梗包围了。
·《让子弹飞》2010
“网络烂梗”和“文化大粪”
前两天,有媒体公开批评了当下的“烂梗现象”。
点名的烂梗包括但不限于:“鸡你太美”“闪电五连鞭”“阿giao”“你个老六”,这些梗确实烂出了陈年包浆。
一个小学生上上网,就能学到一身烂梗,足可见烂梗在信息流中的密度。
然而,十分魔幻的是,评论区很多大喊“支持”的网友,头像正是各种魔改后的“鸡你太美”。
烂梗文化已经来到全面高潮,以至于对烂梗的讨伐也成了烂梗的一部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2019年是互联网“老梗”与“烂梗”的一道分界线。
有人说,就算在2019年这个梗是好玩的,但如果你现在还在玩,那不是弱智就是手机网络断在了2019年的夏天。
·弱智(吧)本身也是一个8年老梗
故2019年又被称为“诸神的黄昏”,打2019年往后都是“马丁的早晨”。
即变来变去,都是过往老梗的套皮,无非是一种重复刻奇。
那么,2019年之后,互联网裹挟下的流行文化都产出了些什么玩意呢?
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如说——“绝绝子”,整个2021年,我们的社交媒体乃至线下生活都被这句咒语所控制。
爱用“绝绝子”的人爱得发狂,恨不得用“绝绝子”指代世间万物。
同时,以“绝绝子”为代表的新式热梗引起了很多人的空前反感。
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因为现在已经没人用“绝绝子”了。
在成为烂梗前,人们已经先把它忘了。
与之类似,还有“YYDS”“奥利给”“退退退”……2020到2021年,我们曾围绕这些新梗展开过诸多激辩,然而,还没等大家吵完,它们就退没影了。
“我是云南怒江的”“蓝色妖姬切尔西”,2021到2022年意图复制洗脑土味的这套梗,寿命就更加短暂了。
就连时间较近的“科技与狠活儿”“老默我想吃鱼了”等有一定信息量的病毒式热梗,也没活过一个季度。
眼瞅着2023年即将近半,大家还是抱着一堆2019年的发霉烂梗玩得最欢。
有网友感叹,是二创,应该是无穷无尽的二创给了老梗无限的生命力。
可是,大粪创几遍,依然是大粪。
无论故意的,还是不小心,都掩盖不了它本应该随着大众文化发展进入粪池的既定命运。
如果ChatGPT接入的是2019年后的纯中文互联网,那我们可以想象它将会被捏成一个什么狗屎形状的语言模型。
·显然真有人打算这么干了,来自UP主@不列颠球
真正值得探讨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心甘情愿地吃以前的“文化大粪”?
有人将其归结为“文艺界长期无法提供优秀的作品”。
毕竟我们许多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梗,都来自于过往优秀文艺作品的延伸。
“华强买瓜”火到现在,是因为《征服》质量出众;
“意大利炮”经久不衰,是由于《亮剑》空前绝后;
从首版影视化的“四大名著”到小品蒜味蒸汽波,从90年代科幻文学到东北文艺复兴,都曾被年轻人们挖出来给当下的流行文化输过血。
整个文艺领域优质作品的日渐稀缺,的确造成一些年轻人望向了过去,另一些走向了粪堆。
《征服》
然而,在我看来,文艺作品输出乏力与文化大粪烂梗在喉,或许都是一种结果。
背后的时代成因,远比这更令人绝望。
“存量时代”与“屎上雕花”
文化,就是人类行为的总和。
想要知道大众文化出现了啥问题,我们可以先看看大众生活出现了什么明显变化。
讲几件你肯定知道的。
这两年,在城市中产阶级和白领阶层中兴起了“Glamping”(精致露营)。
人们把长途旅行和跨国游,改成了在郊区绿地和公园草皮上的暂时休憩。
新闻中有称 —— 户外“微度假”成为新风尚。
·图源:西安直播
有的人甚至直接小区里扎帐篷,楼下绿化带也可以是热带雨林。
·图源:微博
当然,还有在市民公园和人工湖边铺张席子,就地吃山姆蛋糕和车厘子的“新式野餐”。
以及在城中村足球场上热火朝天地开展的新兴运动"飞盘"。
·图片来自网络
在大学生群体中,最近又兴起了#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
就是年轻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花销内,去尽可能多的景点,吃尽可能多的东西。
“硬座九小时,日行十万步,只睡三个点,打卡六个省。”
·图片来自小红书
对于城市社畜们,在继“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根烤肠”这些所谓的新兴仪式感之后,前一阵子又爆火了“春天的第一条手串”。
在北京的打工人们周末涌进了雍和宫烧香,在佛前报自己的工号和身份证,被称为“当代年轻人最新的努力方式”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而在广大的普通市民阶层中,“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这件事又被提起来了。
“坐火车去××吃烧烤”已经成为眼下一种流行的集体休闲方式。
·图片来自抖音
这些大众生活中的新现象,看似都是新的消费增长点、崭新的生活休闲方式。
但怎么看,明面上像是消费升级,实际上却是消费降级。
无论是露营还是野餐,这些事情我们无需教育更无需学习,上小学春游的时候就会了。
就像飞盘一样,上手极快,扔就完了。
#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不就是速通版的前些年曾风靡过的“穷游”?
烧香,或者是烧烤,都差不多。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是市民餐饮。
小时候,我们也许还嫌弃过爷爷奶奶有事就求神拜佛,或者是厌烦过父辈家长在烧烤摊上喝得醉醺醺。
然而,眼下经过我们小幅收编改造,这些旧事物全都被我们重新接受了。
就像现在我们仍旧是乐此不疲地,去花式解读那些陈年烂梗一样。
这让我想到一件有趣的事,“社会摇”在前些年作为某种通俗娱乐,被主流青年文化广泛嫌弃。
但现在,当你打开B站或者抖音,就会发现有人已经在社会摇中摇起了《星际穿越》和“坂本龙一”。
·来自@瑶生Y
快手前狠活时代的语录女王法克儿(祁影),已经在废弃厂房边上用花手摇起了打工诗人许立志的《铁做的月亮》。
·来自@祁影很法克儿
经过一番解构与改造,这些旧日烂梗已经重新站上了年轻人心中的流行文化高地。
就像“鸡你太美”和“闪电五连鞭”已经被融合进了《哈姆雷特》与《奥德赛》。
这是件坏事吗?我说不好。
因为我也爱看。
如果人们兜里的钱越来越少了,闲暇时间越来越少了,心也许远了,但肉身所能到达的距离已经越来越短了。
那在公园里支个帐篷、烤点串、喝点酒好像也挺好的。
·《蜡笔小新》
如果没有那么多精力与成本去学习并创造新的文化,没那么多勇气在潮退的时代高台跳水。
那躺在网络故纸堆里给烂梗刷点绿漆,张嘴吃点文化大粪也没什么的。
1999年,大学扩招,一些本来可能要去打螺丝的年轻人获得了大量时间与空间。
他们抱着木吉他在学校的大草坪上浪费整个下午,于是有了白衣都飘了的年代。
2009年,城市化加速,劳动力被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人们来到城市工作、消费,于是有了电影院和图书馆,有了酒吧文化,有了说唱歌手和夜店。
·《美丽新世界》
而现在,人们说文艺停滞了,停滞的只有文艺吗?
人们说内娱完了,完了的只有内娱么?
有些人说黄金时代结束了,只是黄金时代抛弃了有些人。
2019年过去了,我没什么好说的了。
因为2023年也会过去。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