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唱德奥和中国艺术歌曲,女高音高凌媛用歌声颂爱
资讯
资讯 > 正文

高唱德奥和中国艺术歌曲,女高音高凌媛用歌声颂爱

从德奥艺术歌曲到中国艺术歌曲,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高凌媛用一把丝绒一般的好嗓,倾倒了很多人。4月2日,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师高凌媛以“永恒的爱”为名,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办独唱音乐会。这也是“上海之春”的参演项目。

音乐会分为德奥艺术歌曲和中国艺术歌曲两部分,为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特邀音乐学者王勇进行深入浅出的导赏。

高凌媛

上半场由德奥三位作曲家舒伯特、勃拉姆斯、理查·施特劳斯的9首风格迥异的作品组成。

舒伯特是第一位以艺术歌曲创作而著称于世的作曲家,有“艺术歌曲之王”美誉,不仅因为他在生命的短短31年中创作出600多首作品,更因为他赋予了钢琴伴奏以音乐形象和诗意的内涵,使艺术歌曲和文学作品相结合,为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现场,除了耳熟能详的《鳟鱼》,高凌媛还带来了舒伯特的《致西尔维亚》《只有懂得思念的人》,前者表现了对西尔维亚美丽善良的由衷赞美,后者生动刻画了迷娘天真单纯的少女形象,以及对威廉·麦斯特深埋心底的爱与爱而不得的哀怨。

有意思的是,理查·施特劳斯的创作生涯自艺术歌曲始,也以艺术歌曲终。6岁时,他就为伯母写下了《圣诞之歌》,逝世前一年,完成了《最后四首歌曲》。施特劳斯一生写了大约200首艺术歌曲,眷恋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妻子、女高音歌唱家保丽妮·德·阿纳,因此,其作品中以爱情为主题的创作居多。

音乐会上,高凌媛连唱《万灵节》《明天》《塞西莉》,皆为爱情主题。施特劳斯创作了四首艺术歌曲作为新婚礼物送给妻子,《塞西莉》是第二首,《明天》是第四首,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畅想与对妻子深深的爱意。

高凌媛

下半场的曲目来自四位中国作曲家,即黄自、赵季平、高为杰、岳冰的11首中国艺术歌曲,包括《玫瑰三愿》《幽兰操》《元曲小唱》等,饱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

音乐会尾声迎来两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悲歌》《天净沙·秋思》的世界首演,曲作者岳冰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理论系,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史有着深入的研究。

两首作品的歌词分别选自乐府诗集和元曲小令,创作上既保留了中国古诗歌的意蕴,又加入了现代审美。

《悲歌》是一首古老的诗歌,以直抒胸臆的手法,诉说自己无家可归而又极度思恋故乡的悲切心情。

第一句“悲歌可以当泣”,让人联想到哭泣的声响,作曲家用一种接近语调的旋律写作,在“泣”字上模仿哭泣的语调;钢琴声部则通过音响模仿出一步三回头的不舍;频繁地变换拍子,表现出悲愤和绝望地哭诉;尾部“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更是表达了主人公痛苦而无奈的心理。

天净沙,曲牌名,是元曲中的小令体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该体裁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几句诗,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恋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中国许多古诗词都具有可唱性,吟诵调就是古代文人吟诵古诗词所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歌曲体裁。《天净沙·秋思》的音调便是在语言基础上的一种扩展,并且有南方方言独有的韵味,表达了现代人对古诗词意境的畅想。

音乐会在“上海之春”的“华东师范大学展示月”最后一天上演。以音乐会为起点,高凌媛表示,将联合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历史学系、哲学系、心理系、中文系等院系组建团队,共同打造“诗音乐画”美育课程,将音、诗、画结合,并附加人文、历史、哲学、心理学知识导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