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为啥写不好?这名正厅级干部总结:堆大头、空肚子、小脚丫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调研报告为啥写不好?这名正厅级干部总结:堆大头、空肚子、小脚丫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紧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方案系统梳理了12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具体问题、老大难问题,要求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

《方案》公布之后,如何开展好调查研究,成为了近期公务员群体间讨论的热点话题。其中一篇题为《堆大头·空肚子·小脚丫》的文章从反面总结了调研报告写不好的三个方面,引起广泛讨论、转发。“枣庄市人民检察院”“海阳纪检监察”等微信公众号近日相继全文转发。

该文章的作者王西冀,男,汉族,1964年1月生,广西阳朔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8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广西师范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

王西冀长期在广西任职,曾任百色市委常委、田东县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办公厅副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正厅长级)、党组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文章认为,调研报告的结构不能搞复杂,叠床架屋,摆中药柜子,大一、二、三又套着小1、2、3,让人仿佛进入迷宫,找不到入口和出口。其实,只要按着时间顺序,或者按着事件发展进度,或者按着问题逻辑关系,平衡处理好各个部分来写即可。事件复杂的,可以纵横兼顾,将各方面情况和内在关系讲清楚弄透彻,让人能够看得懂、用得上、有收获。元代文人乔梦符曾给文章描了一个样子,即在“凤头”“猪肚”“豹尾”上下好功夫,文章就基本成型了。

王西冀总结:从我们所接触到的调研报告看,结构问题恰恰是在这三点上存在不足,即头大尾小,腹中空空,不成比例,概括讲是“堆大头”“空肚子”“小脚丫”。

以下为《堆大头·空肚子·小脚丫》文章全文:

结构即章法,就是对写什么、怎样写、强调什么、选择重点、如何排序来一番梳理布局,使调研报告让人一看就懂得为什么写,写什么内容,写的目的何在,写的情况有什么特点,写了些什么问题,写出了什么道理。

什么是好的结构?就是四个字:详略得当。重要的必须的内容要不惜笔墨,过渡的附录的内容点到即止,不搞平均分配,不搞齐头并进,不然整篇文章没有轻重、没有主次。

调研报告的结构不能搞复杂,叠床架屋,摆中药柜子,大一、二、三又套着小1、2、3,让人仿佛进入迷宫,找不到入口和出口。其实,只要按着时间顺序,或者按着事件发展进度,或者按着问题逻辑关系,平衡处理好各个部分来写即可。事件复杂的,可以纵横兼顾,将各方面情况和内在关系讲清楚弄透彻,让人能够看得懂、用得上、有收获。元代文人乔梦符曾给文章描了一个样子,即在“凤头”“猪肚”“豹尾”上下好功夫,文章就基本成型了。

从我们所接触到的调研报告看,结构问题恰恰是在这三点上存在不足,即头大尾小,腹中空空,不成比例,概括讲是“堆大头”“空肚子”“小脚丫”。

堆大头

好的文章开头都是开门见山的。比如1961年3月,中央调查组写给毛泽东主席的《魏塘人民公社和合生产队调查》,开头就讲“魏塘公社是浙江省嘉兴县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公社。全社二十四个农业生产队中,有十四个是落后队,和合生产队就是其中的一个。和合生产队是原来的一个高级社,下分十一个生产小队”。

又比如中央调查组写的《关于在韶山公社解决食堂问题的报告》,一开头即说“在韶山公社干部和社员讨论六十条的时候,我们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公共食堂问题。从群众反映看来,大多数食堂目前实际上已经成了发展生产的障碍,成了党群关系中的一个疙瘩。因此,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愈早解决愈好”。直入主题,直接切题,直奔问题,直点难题。

调研报告的开头,俗称“引子”“由头”和“亮剑”,新闻写作上叫“导语”,主要就是讲清楚调研目的、写作理由、选题重点这些内容,点到为止,引起阅读兴趣,了解渊源由起,明确功用,明晰作用。

而很多调研报告,从确定题目的背景讲起,到如何组队,如何定点,如何启程,走了什么地方,开了多少个座谈会,采取了什么方式,甚至找了什么单位和人员,取得了什么共识,得出了什么结论,一股脑儿写在开头,三五页还拉不完单子,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开头写完,自然就令人敬而远之,放置一边了。

好的开头无非是定出一个直追目的的主题,理出一个前后呼应的话题,提出一个想谈必谈的问题,不急于一口气把话说完,不用那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文学手法,不搞那些引来导去的套路模式。像包饺子一样,皮不能太厚,咬三口还吃不到肉,就尝不到一口到馅的快感。总之,开头无关紧要的东西大多,“三五下”太多(在……下,在……下,在……下),迟迟不入题,久久才露“面”,肯定不受欢迎。

空肚子

肚子大而实,表明里面有货。大而空,不大也空,腹里空空,那是写文章的一忌。调研报告重在摆情况讲道理,贵在有干货出结论。遗憾的是,很多调研报告没有充足的有说服力的材料,没有生动的有吸引力的故事,没有精准的有冲击力的数字。

有一些报告,中间部分讲得很细,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个矛盾各方的纠结表现,一些问题的处理过程,材料很详细,内容很充实,但与主题关系不大,陷到讲故事的叙情中去了,讲着讲着,把大题目忘掉了,主次不分。这种材料虽然看起来不空,实则也是空,是偏题之“空”。

还有一种情况是,材料很多,但没有归类梳理,条分缕析,材料针对性、统一性、逻辑性不强,意思分散,次序紊乱,杂糅拼凑,得不出结论,这种“实”也是“空”。

还有一种现象是,架子拉得太大,层次安排过多,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拼命构建大体系,排兵布阵人人如穿迷宫,几级标题之间领属关系、逻辑关系不清,“串腿打架”“辈分不清”问题不少,导致肚子肿起来,文章长而空。

克服空肚子,既要选好食材,也要精心烹饪,把菜做好,让人胃口大开。调研报告内容多是好事,但叙述安排要层次清楚,文脉畅通;要顺理成章,言之有物;要富于变化,呼应连贯。

小脚丫

古代中国女人流行缠足,以三寸金莲为追求,用布将双脚紧紧包裹住,使脚无法生长,脚长得小而怪,且以此为美。这种畸形审美观也渗透到社会其他方面。文章写作虎头蛇尾,重开头不重结尾,是比较普遍的“金莲之病”。

调研报告一般由开头、中间、结尾几个部分构成。不少报告开头很完整,开题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看起来很有来头,很有搞头,很有看头。中间也很丰满,或是工作特点,或是典型经验,或是矛盾表现,或是发展历程,收集到的情况很全面很具体很翔实。结尾却是匆匆忙忙的,毫不在乎的,没有具体含义的,没有节奏呼应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把结尾当作是可有可无的。

好的文章为什么被称为“豹尾”?因为有力度、有神态、有体量。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只是找可有可无的几句话来点缀一下即可,不能草草收兵,觉得事已说完,结尾已不重要,说多一点少一点无关大局,也不能来来往往总是那几句奋斗性、展望性、号召性的话,苍白乏味、套路重复、画蛇添足,而是要延伸主题、升华主题,提神励志、提振状态,引向深入、引人深思,使文章通篇畅达,气韵饱满,严谨完整。

要精心地把结尾写好,让人读到结尾还有惊鸿一瞥。调研报告结尾的方式很多,总结式、启发式、期待式、呼吁式都很恰当,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收尾来回应主题,深化主题,诠释主题,或引吭明志,或引出哲思,或引发感慨,或引领方向。要精心组织文字,让人读来余音绕梁,余味生津,意犹未尽,意蕴深长,击节三叹,击掌喝彩。

结尾不能写得太长,生硬地无话找话说上一大段,缺乏气势和力度,有节外生枝的感觉,让人有松弛感、多余感、重复感。

在内容上,要与正文构成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在表述上,要理顺事物内在逻辑的发展,首尾呼应;在风格上,要做到说理朴实用词精准,语感一致。总之,或逐渐地形成高潮,或自然地回落定调,或舒张地平衡收结。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