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深调|一颗200克黄桃的变革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凤凰深调|一颗200克黄桃的变革

作者|燕青

午后,河北保定阜平县柏崖村村民王梦才,正在自家杂货铺里休憩。这家铺子落在村口一座小桥边,铺面约莫10平方米,高低堆放着饮料、方便食品。铺面隔壁,是他的卧室,床对面,放置着取暖用的碳火盆,另一侧墙上,挂着近年刚添置的壁挂式电视机。

休息罢,他就准备出发,去隔壁史家寨村的桃园干农活。

这是一片挂牌“盒马村”的桃园,占地面积约5000亩,有45万棵桃树。盒马村,指的是根据订单为盒马鲜生种植农产品的村庄。桃园里,树下的土地里布满了自动水肥浇灌管道和监控土壤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的传感器,天上飞着收到指令进行植保作业的无人机。

最近,桃园进入了剪枝阶段,主干成“V字形”的桃树,正一棵棵整齐排列在阳光下的山地梯田里,等待王梦才修剪。

这样的景象看起来有些令人意外。事实上,阜平县地处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太行山脉东麓,全县被山地覆盖,交通不便,脚下多是山石和沙土,人均土地面积仅0.92亩,当地人形容此处“九山半水半分田”,少有薄田能用于耕作。

这里还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域内的19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前刚过万元。

王梦才一家也像大部分村民一样,曾挣扎在深度贫困的生活中。他今年70岁,家中有五口人,女儿出嫁、一个儿子去县城工作生活后,家里剩下老伴和另一个儿子。除了杂货铺,他家还有一亩地,地里种桃树。依靠杂货铺和一亩桃林,刨去成本,一家三口一年净收入不过1万元。

2012年,为了彻底改变因为地理环境造成的贫困,国家在阜平推动了挖山造林工程,从外部引进肥土,经过四年改造,适宜耕作的山地良田才出现。到了2016年,阜平县向郑州果树所要来专家推荐的桃树新品种,2018年开始逐步栽种在海拔约四五百米的山地里。这个时期王梦才加入果园建设。

有意思的是,和他同期进入桃园工作的还有三波年轻人。

其中一波是海归,领头的叫牛童,94年生,父亲是桃园建设者。为了帮助父亲管理桃园,并不熟悉农业的牛童拉着三位同在澳洲留学的同学来到阜平,边学边干,解决黄桃种植、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波是阜平当地的返乡务农青年,其中一位叫田浩,90年生,学习和从事种植工作;还有一波来自阿里巴巴,其中包括阿里巴巴乡村特派员赵晓东,70后,以及盒马鲜生阜平黄桃项目负责人方铭,90后。

这三波年轻人的加入与合作,让阜平成为了盒马鲜生的黄桃产地之一,每年,根据盒马的订单需求,百万斤黄桃从王梦才工作的桃园里出发,送往全国各大城市销售,桃园挂牌为“盒马村”。与此同时,受雇于桃园,王梦才和身边的300位村民,陆续成了种植技术工人,靠劳动,每人每年能为家里多赚4万元。

贫瘠之地改天换地的故事,正逐年在全国各地上演。据统计,像阜平县黄桃园一样,以销定产的盒马村,在全中国已经有超过150个,并且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凤凰深调通过实地探访,记录了这个众人合力推动农村科技变革、实现增收的故事,并试图探讨该订单农业样本的可复制性。

拿着标准找产地

2021年,赵晓东来到阜平。他是阿里的资深员工,在平台工作了十余年,带着资源,寻找可以和脱贫县衔接的领域。

彼时,牛童和他的留学生管理团队已经投身于当地桃树种植超过两年。从2019年树上结下第一批黄桃开始,他们就在思考,一个只有4人的团队,该如何管理相当于四百多个足球场大小的山地果园。

“高效,要依靠精确的数据分析和监测手段。”管理团队的一员,吴泽年告诉凤凰深调,不同于平原种植,以水肥灌溉工作为例,山地上的每棵桃树需要浇灌的水肥量可能都不一样,要知道五千亩土地里的每棵树浇多少水、施多少肥,就要知道树下的土壤湿度和营养物质数据。了解数据后,在有高度差的大面积山地上,要立即补水补肥,也不可能完全依靠人步行去某棵树作业,最好有自动灌溉设备,能远程操控。

2020年初,这个小团队开始运用在大学校园里学到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尝试在山地里建立起包括自动水肥灌溉、土壤情况监测、虫害监测、植保等在内的智慧农业系统,先在其中的1800亩地里,投入千万资金,尝试铺设几十公里长的管道、几百个传感器,以便实时监控果园情况,及时调整种植方式。

|阜平黄桃山地果园正进入剪枝期

2021年,部分运用智慧农业系统的桃园结出了更多黄桃,眼看着即将进入采摘期,桃园的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牛童有些发愁。“一亩地结下的桃子,要卖出5000元才能平衡盈亏。”他告诉凤凰深调,彼时,黄桃收购价格约4元/斤。通过什么渠道,才能卖出更多果子、提高单价,实现盈利,他心里打了问号。

父亲给牛童打了一通电话,说有个叫赵晓东的人找上门来,希望谈谈黄桃销售渠道的事,想把黄桃对接给盒马鲜生。牛童一口答应,认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打着灯笼难找。”

在这之前,4月下旬,赵晓东已经联系了盒马鲜生水果品类的采购方铭,向他介绍阜平当地的黄桃,请他务必来一趟,亲自品尝,看看能否把这些黄桃作为平台的产品推广出去。

“他(赵晓东)和我说,这是助农项目,我立刻很感兴趣,但具体怎样,还要亲自去产地,尝一尝味道,看看量产规模是否符合供货要求,才好判断。”电话挂后的第二周,方铭就从北京开六七个小时的车到阜平。

他告诉凤凰深调,阜平黄桃吸引他的另一重原因是,北京、华东地区市面上被人们熟知的好桃子大多来自江苏,从江苏发车将桃子运往北京的链路很长,在单价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能在北京附近找到合适的黄桃,显然在成本方面更具备优势。

抵达阜平已是中午,方铭看到了他从事采购水果蔬菜工作以来,从未见过的景象,“没想到梯田规模能这么大,三面环山,一边有河流,海拔比平原高出不少,光照条件充足。”他解释,这意味着这里的黄桃不容易遭受天灾,且大概率果子会很甜。

他摘下树上的黄桃,咬下一块果肉。当下,桃子还未熟透,质感硬脆,“比起同一时间节点的江苏桃而言,阜平黄桃没有任何酸味,甜度有11度,有桃香。我认为,这个产品具备商品优势。”

方铭立即通过赵晓东和牛童接上了头,开始沟通黄桃的供货标准。

在盒马,每个品类的农产品都会制定收货标准。这项标准基于全国27个主要城市的300多家门店汇总产生的销售大数据。大数据分析出城市消费者对某类产品的具体喜好和需求量,结合盒马品控的工作经验,进一步转化成产品供货标准。有了这些标准,盒马采购就能拿着它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符合要求的产地。阜平正是方铭认为有希望达标的黄桃产地。

200克黄桃,“少1克都不行”

方铭给出的黄桃收货标准是:每个黄桃重量不能少于200g,甜度要保持在11度以上,表皮不能有任何伤痕。达到标准的黄桃,每斤收购价格高达7~8元,比一般批发价格高出3~4元。双方同意标准后,立刻确定了2021年6月黄桃下树时装车发货,并迅速签下了合同。

|阜平黄桃人工分拣

6月下旬,阜平县黄桃进入采摘期,第一车经过筛选的黄桃垫着防磕碰的多层海绵,装箱发出,每箱25颗,一车超过300箱,送往位于北京顺义的盒马大仓,接受验收。

然而,事情并不像牛童想象的那么顺利。

第一车黄桃抵达仓库后,吴泽年很快在企业微信上收到了一条“拒收信息”——这一整车黄桃被盒马判定为“不符合验收标准”,要求退回。

“我们是慌张的。”吴泽年回忆,当下果园里没人知道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只觉合作可能要打水漂。

在盒马仓库,验收依靠的是高科技设备,以流水线作业的方式进行。一箱黄桃进入仓库后,需要逐个经过糖度测试仪、硬度测试仪、“桃身及内部检验CT”设备、重量检测设备进行筛选,智能机械设备会把那些不符合标准的黄桃自动分拣出来。设备数据显示,牛童桃园送出的这一车黄桃被挑出的比例超过了15%,不符合验收标准。

|盒马大仓验收苹果

“打听以后才知道,是每颗黄桃的克数出了问题,不少黄桃重量在195~200克之间。”赵晓东推测,果园分拣由人工完成,许多当地农民在分拣时,没有严格按照先前定好的规格筛选,“也许是没能理解盒马的筛选标准,认为稍稍不足重量的果子同样又大又甜,放进筐里装箱销售,也无伤大雅,但这些不足重量的水果是不能交付到消费者手中的。”

为了不被退回整批黄桃,终止合作关系,赵晓东和吴泽年紧急赶到山上冷库,协调果园里所有人员进行重新分拣。

“我们跟所有人都再三强调了200g这条标准,少1克都不行。”吴泽年回忆,除了像王梦才这样的种植人员外,整个果园,甚至连财务室的同事也都去冷库连夜分拣。“第一车黄桃总算过关了,接下来,整个6~8月,我们陆续向盒马仓库运送了超过50车黄桃,每车黄桃的达标率接近100%,与盒马的合作也总算敲定。”

被标准倒逼,进行专利设备研发

事实上,盒马定下的200g黄桃已是行业内的最高标准。

“他们希望收到的水果是标准化的,品质在某个恒定区间内的,有精确数字可以测量合格与否。虽然在合作之前,我们已经意识到种植技术的标准化问题,但我们还是在分拣这一环节出了一些小问题。”在验收风波后,牛童和他的果园管理团队很快开始寻找合适的分拣设备。

可市面上的大部分水果分拣机器,针对的都是像苹果这样耐得住些许磕碰的水果,且只能按照直径把水果粗略分为大、中、小三类。黄桃脆弱,稍许磕碰就会留疤。此外,200g“重量红线”也需要更精确地称重,才能避免出现不达标的情况。

牛童和吴泽年开始研发适合黄桃的分拣机器。

他们研究工程控制系统,配合物联网技术,把传送带、秤结合在一起,制作出了可以拆卸的黄桃分拣机器。加上100斤电池组,整台机器有300多斤,但拆开以后,两人就能搬上皮卡,到田间地头把机器搬下组装好,直接就能开始分拣已经采摘好的黄桃。每台机器的电池组能连续使用八小时,一天一台设备能分拣5000斤左右的黄桃。

|牛童和吴泽年团队研发的分拣设备

“原先分拣5000斤,要七八个工人,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采摘完后用车子颠簸送进仓库分拣,过程中造成40%的损耗,分拣完心里对达标率也没底。”

吴泽年介绍,这台分拣机器除了能减少分拣的时间成本外,还能精确搜集分拣过程中每个桃子的重量数据和分拣时间,知道200g黄桃占总体的比重,这样就能算出供货总量,“已经申请了多项专利。”

“种植工作每项都重要,这些工作都要在明确的时间节点前完成,错过了就会直接导致结出不尽如人意的果实。而且,许多时候,在5000亩的田地里,农活是做不完的,存在好几项需要同时进行的情况。”

田浩如今是桃园某个园区的技术管理人员,他说,无论是分拣环节还是植保环节,科技应用腾挪出的劳动力,能用于果园的其他重要工作。

算上帮忙建设果园的时间,王梦才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干了七年。他各种种植工作都干过,能熟练细致地讲清楚每样工作的注意事项,他告诉凤凰深调,自己在桃园里种下的黄桃每年都会送往许多一线城市,卖个好价钱,但他并不知道具体会卖多少钱,“肯定贵,最起码四五块钱一斤吧?”

|王梦才和他的杂货铺

除了黄桃的最终售价,王梦才或许还不知道,黄桃从产地送到消费者手里,需要经过怎样的仓储和运输过程,以保证产地的口感、降低损耗率。

“黄桃从盒马村用冷链车送到大仓前,我们会先对水果进行预冷,避免温差过大,造成水果冻伤,到了大仓还会安排控温控湿的分区冷藏库储存。”

方铭介绍,为了保证仓储存期间各种水果的质量不发生变化,冷库会根据水果适宜的储存温度分区摆放,让水果处于休眠状态,比如热带水果,会放在10~15摄氏度区域,应季水果会放到5~8摄氏度的区域。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是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和资金的。”他说。

更多科技助农产地与可复制性

眼下,阜平黄桃盒马村正进入剪枝期。

“把多余的枝叶剪掉,这种做法能把营养集中起来,桃子结得少,但结得更大更甜。”王梦才说,如今在果园的种植方式和过去在自己家一亩地中种桃已经有所不同,他家里的经济情况也与过往不可同日而语。

事实上,阜平黄桃仅仅是盒马订单农业中跑出的助农样本之一。它的成功之处,或许不仅是各方通力合作的结果,更在于从产地到供应链的全流程科技应用。而这一点在全国各地的盒马村中,都可以见到。

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库布齐沙漠里的盒马村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蝴蝶兰培育基地。

该基地拥有4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大棚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又分成若干小棚,里面会根据蝴蝶兰的生长指标主动调节温度。此外,基地还成立了种苗研发中心,运用基因和杂交技术,培育出了超过220万株种苗,和超过100个品种。

在湖北大别山的盒马村,则成立了牛羊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农科院的13位专家,就育种与养殖、牛羊新品种培育、牛羊疾病诊断与防治、高效养殖技术等七个领域进行研究。

研究院负责人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大别山黑山羊会拥有核心种群档案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持续选育和培养新品系。与此同时,研发能力和市场调研结合,盒马的数据分析师和市场调研员会做精细化的市场分层,一只80斤重的毛羊,以前最多卖6个部位,总计2400元,现在,一只羊可以卖出53款产品,5700元。

在上海崇明,盒马与区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尝试通过在盒马村布设高科技设施,运用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提升果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商品品质。例如使用无人值守机器人和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

除了原产地外,供应链也是科技应用的重要部分。冷链仓储分区休眠是其一,控制生鲜损耗率是其二。

公开资料显示,盒马可以通过大数据模型来预测库存、调控价格与流量,有效降低农产品的损耗和缺货率,把生鲜的损耗率控制在5%以下(一般为20~30%)。

此外,大数据的进一步分析与挖掘,也为接下来寻找更多产地,联结村与城,提供支持。

方铭透露,盒马鲜生最近正在推进一个名为“搜索无结果”的项目,主要从阿里数据云里查找每周消费者搜索的商品却没有在平台上找到,“这些商品后台会进行记录,评估后,可能会寻找产地引进到平台上售卖。”

截至目前,全国盒马村的数量已经超过150个,到2032年底前,这个数字将增长到1000。

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订单农业,并且认为这种模式是合理保障农民种植收益的重要举措。而这种模式,也在全国各地被频繁纳入“乡村振兴”计划中。

田浩表示,近年来,老家接纳了一些有意愿回乡的年轻人。

“这两年,不少村里的年轻人干的行业受到冲击,回来了。”田浩告诉凤凰深调,在回到阜平前,他在北京做房产销售工作,2018年起门店亏损两年。

回乡后,田浩应征种植技术人员,边学习边种植,如今已经是盒马村近2000亩园区的管理人员。

|田浩站在他管理的桃园区域中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告诉凤凰深调,过去的贫困地区完全没有产业,近几年的脱贫攻坚过程中,这种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让产业得以发展,许多农民在本地能拥有就业机会,收入也有所提高,此外,农村新兴经营主体的发展,也吸引了一些正在农业领域寻找机遇的年轻人返乡。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现象能够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劳动力结构。”孔祥智表示。

田浩坦言,虽然不如在一线城市时挣的钱多,但家乡果园的发展,还是让这个年轻的当地人看到了机遇。

“今年,我想承包土地。”他说,桃园面积大,大家都在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把土地承包给农技人员,收入与收成挂钩,这样能让土地得到有效管理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帮助本地农民增收。

本文系凤凰深调工作室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主编|黎雨一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