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总编辑邹明:文化是一种民生 以三不变致敬国学
资讯
资讯 > 正文

凤凰网总编辑邹明:文化是一种民生 以三不变致敬国学

2023年2月28日,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上线致敬盛典,隆重揭晓“国学耆宿计划”、“国学星斗计划”、“国学活化计划”入选名单,这是本届华人国学大典以公益延伸致敬的创新之举。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在代表本届华人国学大典组委会致辞时,深情回顾了“致敬国学:华人国学大典”走过的十年,并向多年来支持和参与国学大典的同道先进与各界师友致敬。

邹明表示,吹沙见金的工作得靠一代代学者,而将其精华广而告之、普及为公共常识的工作,得靠教育界、传播界、公益界等各界人士。近年来,文创、文博、文旅等产业领域新“国风”、新“国潮”的涌现,让传统文化浸润到生活民生的细处。他认为,文化就是一种民生,文化民生的触角广,需求链长,市场潜力与社会建设潜力值得想象。

凤凰网总编辑邹明:文化是一种民生 以三不变致敬国学

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代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组委会致辞

以下为邹明的致辞实录:

尊敬的总顾问许嘉璐先生、尊敬的各大学术支持机构领导、各位嘉宾、国学大典组委会的各位合作伙伴,以及在线收看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致敬盛典的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凤凰网、代表本届国学大典组委会,致敬多年来支持和参与国学大典的各界师友,致敬所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道先进,谢谢你们!

刚才的宣传片,让我感慨万千。五届国学大典,历时十个年头。这期间,中国经历了很多大事,世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期间,我们致敬过的一些先生已然作古,我们赞赏过的一些新秀更显峥嵘;这期间,我们发出的一些声音久久回响,我们讨论的一些问题仍在纠缠。

世界总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但我们渴望永恒。这种永恒,不是肤浅意义上的存在或拥有,比如长生不老,比如万世一系;而是价值、信仰、精神意义上的恒定追求,比如真善美,比如爱与自由。人类总是不断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正是在这样的追问中,我们才知道,有些东西可以超越时空、照亮长夜;我们才有了层层积淀的传统文化。

如果我们承认现代化是生长于传统文化堆积层之上,那么我们就会看见传统文化对当下乃至未来的价值,并对此抱有同情与理解、温情与敬意。但是,文化堆积层如此之厚,包罗如此之广,哪些适用于今天与明天呢?这吹沙见金的工作,得靠一代代学者;而将其精华广而告之、普及为公共常识的工作,得靠教育界、传播界、公益界等各界人士。所以说,我们需要致敬,致敬这些甘坐冷板凳、甘当人梯、甘愿奉献的人,他们不只是职业上的行动者,而且可能是思想、精神上的传灯者、燃灯者,甚至孤勇者、盗火者。我们应该庆幸并珍视这样的人。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文化不是抽象而空泛的概念,不是我们精神家园里可有可无的东西。在求生欲压倒一切的时代,也许它并不醒目;但在物欲膨胀的时代,如果灵魂跟不上脚步,人们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出现危机,甚至给家庭、社会带来灾难,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所以,文化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文化就是一种民生。文化民生不仅印证于我们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放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盘中考量。它触角如此之广,需求链如此之长,市场潜力与社会建设潜力如此值得想象,因此,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文化民生的必然要求。这些年我们看到文创、文博、文旅等产业领域涌现新“国风”、新“国潮”,都是文化民生的有益探索。对于志在其中、乐在其中的创新者,我们当然也要致敬。

所有投身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和行动派,都是值得尊敬的。每一届“致敬国学:华人国学大典”,既是向他们致敬,也是不断提醒广大华人,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阐释好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十年来,我们欣慰地看到,华人国学大典已经广为人知,成为华语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盛宴。即使未来的中国、未来的我们,仍要面对各种疾风险浪,但我衷心希望,我们致敬国学、礼敬传统的温情不要变,我们继承创新、文明互鉴的立场不要变,我们凝聚华人、重建斯文的理想不要变。

“破岩之水,源自涓涓;蔽日之木,起于青葱。”今天,我们仍是转型社会的转型人,我们赖以生养蕃息的文化长河,也许会在某些时期、某些地方改道分流,但我坚信,只要知其常,守其正,达其变,中华文化的江河就不会断流。

最后,期待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致敬盛典给大家带来好消息和新启示,也祝各位师友、各位同道以及广大网友安康吉祥!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