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音乐创新的根在传统文化
资讯
资讯 > 正文

龚琳娜:音乐创新的根在传统文化

【导语】2023年2月28日,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上线致敬盛典,隆重揭晓“国学耆宿计划”、“国学星斗计划”、“国学活化计划”入选名单。中国新艺术音乐歌唱家、音乐公益项目《声音行动》发起人龚琳娜以“古韵新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唱保护项目项目入选“国学活化计划”。

十余年来,她与老锣致力于新艺术音乐的创作实践和公益推广,备受国风爱好者关注。在接受凤凰网的视频专访时,龚琳娜分享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艺术创作的心得。近年来她从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这两条线入手,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以新声激活古韵,并通过进学校、进社区使之融入大众生活。任何创新都离不开根,只有找到自己的根,才会激发出自信。龚琳娜认为,自己在传统文化里找到的自信,不仅应用在艺术创作上,更体现于怎么在当代做一个好人。

以下是整理后的对话实录:

“国学活化计划”入选代表、中国新艺术音乐歌唱家、音乐公益项目《声音行动》发起人 龚琳娜

“国学活化计划”入选代表、中国新艺术音乐歌唱家、音乐公益项目《声音行动》发起人 龚琳娜

凤凰网:龚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入选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的“国学活化计划”,这既是对您所作贡献的特别致敬,也是一种特别的期待,请您先发表一下您的入选感言。

龚琳娜:各位正在观看国学大典的网友们,大家好,我是龚琳娜。很开心这次能够入选,而且为了这次能够入选,我也做了很多的准备。希望真的能够为中华文化做一些努力,我也会一直都加油,把歌唱好,把好的作品奉献给大家。

凤凰网:我们知道,这些年您一直致力于为古诗词创作艺术歌曲,您自己怎么看待这项工作?接下来还有哪些计划?

龚琳娜:我五岁的时候就站在舞台上唱歌。我觉得我特别的幸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的梦想,并且这一辈子都在为这个梦想在努力。我的家乡在贵阳,贵州有很多少数民族,所以小时候,我学了很多少数民族比如苗族、布依族、侗族的歌,尤其是侗族大歌里的“蝉歌”,一种模拟蝉鸣的演唱技法。夏天的时候,他们在大榕树下“啦啦啦啦啦啦”,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唱这些。每当听到自己家乡的民歌时,我都觉得非常开心,所以我喜欢唱歌,也希望把家乡的民歌唱出来。

后来我到了北京上学,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和大学读了七年,学习中国的民族声乐。在学校里我还学了好多好多戏曲的身段、台词、曲艺等,都是跟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大学毕业以后,我就在想,如果我要做一名歌者,一定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不断在努力和创新。

今年我还想做的是把中国的文人音乐研究得更深。第一步是唱蔡文姬的古琴曲《胡笳十八拍》,还有就是把南宋姜夔的艺术歌曲唱出来,姜夔这套艺术歌曲一共有17首,我希望能够把这些作品都唱出来。要先研究古谱,然后用现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跟他们产生更多的共鸣。这是我今年会去努力的两个方向。

龚琳娜·“古韵新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唱保护项目

龚琳娜·“古韵新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唱保护项目

龚琳娜:一定要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

凤凰网:谢谢您的分享。我注意到您强调歌者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近年来您在用音乐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把神话传说、古诗词等元素融入到新国风当中。而且现在这种新国风显然已经是音乐创作的一种潮流,很有市场。那么您能不能再介绍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心得,以及对这股潮流的观感?

龚琳娜:其实我从小到大就没有离开过传统文化。在歌唱这条路上真正完全明白自己的路,实际是在大学毕业以后。2000年我参加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唱了一曲《斑竹泪》,讲述的是一个神话故事,当时获了奖。获奖之后我就在想,我未来的艺术道路应该往哪个方向走,不是去迎合市场,而是真正地要找到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后来我走上了中国新艺术音乐的道路。新艺术音乐是要重在创新,可是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所以我主要走两根线。第一是去民间采风,我有一个“声音行动”,就是把中国的歌,走到哪儿,就唱到哪儿,就传到哪儿,就学到哪儿。所以我在全国各地采集不同的好声音,不管是各个少数民族的,还是汉族的,像陕北、江南的评弹曲艺说唱等等,挖掘民间音乐资源。另外一个部分就是挖掘文人音乐资源,文人音乐的挖掘,主要是跟古琴相关的。古琴不是一件民间乐器,它是文人乐器。那么古琴有琴歌,文人音乐里还有古诗词的吟唱。所以在这些年,我通过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不同的节气唱出不同的气节诗词,然后到不同的城市跟不同的孩子、童声合唱团一起来合唱,这也是一种传播方式。

通过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这两条线,挖掘和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之后我再创新。如果大家听过我的《忐忑》,听过后来做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唯有暗香来》、《橘颂》、《上下求索》等等这些歌,会发现这些曲子其实都是有创新的。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我觉得在音乐创新方面一定要有根基。我很开心现在看到在抖音上,在很多视频上,都会有很多年轻人创新有中国风的歌曲。我觉得任何的创新都离不开根,所以一定要在了解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创新发展,这样,我们中国文化的这棵大树才会越来越茂密。

凤凰网:您刚才说到琴歌,能否再展开讲讲您的实践与想法?

龚琳娜:过去的琴歌,都是文人自弹自唱。现在呢,我希望邀请比较专业的琴人、学者跟我一起合作。2008年,我开始做《弦歌清韵》,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琴歌,当时邀请了琴人林晨和吹箫的音乐家王华一起到德国。我们在德国的山上散步,然后在教堂里录音,不慌不忙,一点一点地研究了各种流派和不同风格,后来就出版了这张《弦歌清韵》。

那时候真的很早,网络上还听不到这样一种琴歌的形式。我也不知道我唱得是不是合适,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后来我遇到了很多琴人,他们跟我说他们必听《弦歌清韵》,我才意识到这样一个专辑对音乐环境的影响。

我今年准备再次邀请王华和林晨一起,把《胡笳十八拍》全本完成,再邀请聂云雷吹笙,笙、箫、琴、人声相结合,我们四个人把全本18段,将近40分钟,全部唱完。十几年前,我可能还没有这个深度。因为这样的琴歌算是琴歌历史上篇幅最长的声乐套曲。如今我觉得我可以再深入下去,所以今年我会好好准备,专心把这个作品完成。

龚琳娜:从上古神话中学会如何在当代做一个好人

凤凰网:刚刚您提到,会与不同城市的孩子们合唱,其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龚琳娜:我每到一个城市,都会跟当地的小朋友合作,办一场古诗词专场音乐会。我记得有一次在山东烟台,有个小朋友才四岁就来了,排练的时候,他低血糖晕倒了,可能是孩子不适应。当时我就吓着了,后面我也有点担心真正到了舞台上,他们能不能站得住,能不能完成。到了上台前,我就教孩子们哼哈练句,就“哼哈哼哈”这样练了十分钟,给他们加油鼓劲。结果我完全没有想到,整场音乐会一个多小时,孩子们非常认真地完成了。当时台下的观众也在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小朋友们就像一个个英雄一样,声音非常洪亮。也许他们还太小,不一定能控制好自己的嗓音,但是他们那种精气神,让我特别感动。我感觉到了我们数千年文化、留下来的诗词当中所蕴含的力量,它让哪怕四岁的小朋友也有一种自豪感,一种自信心,让他们在舞台上可以感受到和爱上自己的文化。

凤凰网:确实,传统文化里有很多提振国人精气神的内容,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了。但从一百多年来国人对待传统的态度变化看,这种文化自觉要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共识其实并不容易。您认为年轻人学习一些传统文化,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龚琳娜:我讲讲自己的感受吧。这几年社会变化很大,大家因为疫情,生活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一直没太受到外在的干扰,这跟我唱古诗词有很大的关系。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像苏东坡那种性格,乐观豁达,“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就会出来,还有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这种情怀,这种气节,影响了我很多很多。通过唱古代的诗词,真是学到了做人的方式,不是说要怎么做一个圣人,我们现在讲的是怎么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能量的人。

另外一个是自信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自信。为什么我们过去会以西方文化为导向?因为他们发展得比较好,传播得也比较好,我们看到一个好的东西总爱去模仿和学习。如果我们自己的文化也有很好的发展和传播,年轻人能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我相信自信心和骨气会更强。

前一段时间我在唱《凤皇》,百鸟之王,为什么在所有的鸟里凤凰可以涅槃?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凤凰是最吉祥的鸟呢?所有的人都觉得凤凰是羽毛漂亮,颜色多姿,《山海经》里还说它身上写着“德”“义”与“仁”“信”,有独立精神。什么困难都压不倒你,能在困境中重生,这就是它区别于百鸟的地方。我研究凤凰,写凤凰,唱凤凰,我明白了凤凰精神。所以上古神话传下来的,不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而更多的是一种为人的方法。我在传统文化里寻找到的自信心,其实就是怎么在当代做一个好人。

很遗憾专业院校至今没有琴歌专业 民间力量非常重要

凤凰网:华人国学大典是一个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传播活动,由媒体、学界和公益界联合推动,从发起到现在已经十年了,我们始终坚持的宗旨是“致敬国学,继承创新,文明互鉴,重建斯文”。您能否说一说对国学大典的印象或者是期待呢?

龚琳娜:我觉得有这样的活动真的非常好,把研究国学不同方向、不同领域的人都汇拢起来,大家可以有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用不同方式去传承中国文化,这是很棒的一件事情。

我有时候会觉得有点遗憾,比如说我们现在一些专业院校,比如音乐学院,基本上还是以西方文化、西方美学为导向的。拿我们刚刚说到的琴歌为例,古琴和歌是中国古代文人表达意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但直到今天,专业的音乐院校几乎没有设立这方面的专业。所以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国学大典这个平台,把琴歌唱出来、传出去,留下更多好的作品给后面的年轻人,让他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文人艺术里面有这样一种代表性的形式和内容。

凤凰网:的确,传统文化不光要传下来,还要活起来、走出去。这单靠政策的推动肯定是不够的。从民间角度看,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大众传播、实践与转化,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您认为民间力量如何参与其中呢?

龚琳娜:民间力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民歌是没有署名的,靠老百姓口口相传而传到今天。所以我在想,民间力量有几个部分吧,比如说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孩子们要学唱歌,学跳舞,如果是以功利为目的的话,唱歌跳舞本身就不是愉悦的。如果他们从小的教育当中能多唱古诗词,多了解中国文化之美,他们血液里本来就有这样一种基因,一碰上有好的歌、好的舞就能表达出来,我相信这样的方式更好。

另外就是社区文化,比如说我自己,不论在哪个城市居住,我都会教我的邻居唱歌,也不是刻意的。刚开始邻居会来找我说,你能不能跟我们讲讲怎么用气呀,我就开始跟他们讲。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我们就变成了邻居合唱团。现在我周末只要有空就会带着邻居合唱团唱歌,唱古诗词,唱我采风采回来的民歌。刚开始我还担心他们听惯了流行歌曲,唱惯了卡拉OK,不太容易接受这种风格,而且很多人都说我的歌很难唱。可现在我的邻居们都能够在自己家里,一家老小在不同节气合唱不同的古诗词作品,还说这些作品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幸福和快乐。所以我觉得民间的这种力量是无限的,而只有人人喜欢了,这才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根基嘛。

【采访】马依航

【整理】柳理 关静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