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3年2月28日,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上线致敬盛典,隆重揭晓“国学耆宿计划”、“国学星斗计划”、“国学活化计划”入选名单。入选“国学星斗计划(名家组)”的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先生,在与凤凰网视频连线时,分享了自己40多年研究文史的心路历程,希望以新订的全唐诗文本,为自己的学术生命作一个阶段性总结。他特别提到,从事国学普及的学者,个人立身要正,言行要一致,同时应该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站在世界发展的高度来看待问题,而不应该受到现代社会的利益之诱惑,切忌三心二意、彼此是非。他还盛赞华人国学大典秉持学术为天下公器的原则,认为“致敬国学”、“重建斯文”是很了不起的口号,希望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能够让年轻一代的国学人才尽快成长和成熟起来。
以下是整理后的对话实录:
“国学星斗计划(名家组)”入选代表、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文系教授 陈尚君
凤凰网:陈老师好!祝贺您入选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的国学星斗计划,请您先发表一下您的感言。
陈尚君:各位收看国学大典的朋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这次入选国学大典星斗国学计划。相较漫天星斗来说,我们个人其实是非常渺小的,但是个人的努力也可以为中国学术做一些贡献,我感到非常欣慰。
参加国学大典这已经是第五届了。我记得在第一届我参加过国学奖的终评审,第二、三届参加过启动,也曾经获得过著作奖。我的感觉,国学大典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国学盛典,无论是规划的设计,以及在海选到专家评定的各个过程之中,所有参与的学者都发自公心,能够表达不同学派的立场。到现在为止第五届,每一次获奖的著作都得到学界广泛的赞誉,得到充分的肯定。在最近这十年之中,国学大典引领国学,引领学术,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个人曾经参与其中,也感到非常荣幸。
我们适逢其时,现在工作所能达到的水平远超上一代
凤凰网:这么多年来,您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您能否谈一谈这些年的学术经历?如何评价这些年来您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陈尚君:这么多年的研究是很不容易的。从我1978年开始研究生的学习,到现在为止已经有46年了。我经历了一个国家长期稳定的时间,也在一个很好的学校得到很多老师的指点,结识了学界很多的朋友,自己也努力地跟上时代,积极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出版了一些著作,提出了一些见解。我能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不虚度的。
从国学的立场上来讲,我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国现代学术在转型过程中抛弃了太多传统的内容。因此在八十年代初,我就开始努力地把传统学说中自己能够理解的、胜任的部分收集起来,进一步研究形成著作。我早期主要是做了《全唐诗补编》和《全唐文补编》,中期是《旧五代史新辑会证》以及《新五代史》的校订。近十来年,我个人全力以赴地在做全部存世唐诗的重新校订,这个工作基本上完成了,出版社的审稿已经进行了两年。我是希望以新订的《全唐诗》的文本,让自己的学术生命有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总结。这也是我个人对于中国学术的一点点奉献,能够达到这样,我觉得人生已经很满足了。
《全唐诗》是清代康熙年间编成的书,大家习惯认为说是有48900首,有2300多名作者。这几十年,我做了许多发掘工作,重新校订。到目前为止,完成总数大约是1225卷,总字数大概超过1500万字,收录的全唐诗总数超过5万首,对清人所编的《全唐诗》做了比较彻底的清理。由于唐诗流传范围广泛,影响重大,文本存在的差异、讹误等等问题都非常之严重,若不经学者清理,一般的读者很难利用这些内容。我经常感慨,就唐诗研究来讲,近几十年中国学术所发生的根本变化,是学者们在阅读、收集、鉴别、解说唐诗等方面做了非常杰出的工作。我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把中国学界对于唐诗研究的总体成就展现在一般读者面前。
人生有非常幸运的地方。在我20多年前开始做这个工作的时候,古籍数码化开始实现,这对从事古籍校订、辑佚、辩伪等方面工作的学者来说,是一个很难得的利器,使得我们在传统文本阅读方面有了科学检索的手段。再加上这些年海内外散本、古籍的广泛公布,我们现在工作所能达到的水平远远超过上一代。对我个人来说,这就叫适逢其时,应时而起,坚持有为,也能够有一个大的结集。
凤凰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说到唐诗,我们都会说到盛唐气象让人十分向往。您认为的“盛唐气象”是指什么?我们如何去体会唐代文学中这种气象的魅力?
陈尚君:盛唐气象是大家都知道但又很难说清楚的话题。如果做简单概括,我想盛唐气象是指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经过了政治上的动荡以后,江山次序的重建,以及学术文化多元的氛围。在唐玄宗的领导下,这一段时间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社会各种思潮和行为兼收并蓄。唐代文学实际上是中国文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前七百年的长期积累,当走入一个宽松的社会氛围后迎来的一次爆发。
盛唐气象的可贵之处到底在哪里?其实是它的个性之张扬,艺术之精致,是在文学方面的充分表达和各种不同生命光芒的闪现。我们现在讲盛唐气象,它集中表达在几位最著名的诗人,譬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岑参以及王昌龄等人身上。这些诗人在古人的概括中是“风骨”与“兴象”并重,他们的诗歌中强烈地表达了个人对于人生、社会的责任,同时他们又以最精致的艺术,以充满想象力和情感的表达,写出了那个时代之声音。那个时代的诗人都有强烈的个性,他们不受时代的改变,但是他们努力地适应和改变那个时代。他们的知识表现在各个方面,其基本的精神是写出时代之自信,写出个人之情感,写出人生之安危,写出国家之责任。
至于盛唐之音,我觉得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学习和关注的。所以我以最近几十年的精力来整理唐代的诗歌,也是希望以我们这个时代的眼光给后学留一份纪念。这样的工作我自己觉得还是有意义的。
论五代史:人逢乱世难选择 但文化精神历血雨腥风仍生根开花
凤凰网:我们知道您和两位青年学者用了近七年的时间来修订、点校旧五代史的最新辑本,用各种文献整理、互证,还原历史,请问这种文献整理对于学术研究的意义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尚君:修订旧五代史的工作对我个人来讲,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个人著作的《旧五代史新辑会证》,那部书的价值在于超越了清代的辑本,提供《五代实录》的原文,还原五代历史的真实面貌。
由于这部书的存在,中华书局约我和唐雯、仇鹿鸣这两位青年学者用七年的时间做《旧五代史》重新的校订。《旧五代史》新的校订本的价值在于:
第一,我们对清辑本系统的《旧五代史》以及海内外的抄本、刻本都进行了收集和校订。同时,我们对《旧五代史》的文本在流传中产生的讹误进行了校厘,其中有许多很专业的知识,比方说涉及到经济、法律的,我们请教过研究经济史、法制史等的专家。因此这本新点校本可以说是最新的升级版,是可以让一般的学者充分信任和使用的。
在这里我也有一些感慨,年轻学者参与集体工作,可以说是长时间坐“冷板凳”的工作。我作为年长一辈比较欣慰的是,与我共事的两位年轻学者唐雯和仇鹿鸣,近几年个人发展非常好,他们的论著也成为了同辈学者之中的佼佼者,这其实也是他们长期学术积累之下的成果。
凤凰网:在您整理五代史的过程当中,您认为有哪些杰出人物的事迹是让您印象深刻、值得宣扬和学习的?
陈尚君:五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修复的时代。对于五代十国历史的认识,我和欧阳修、司马光等前人的看法不同。虽然我们看过的文献是相同的,但不同的认识在于,经历了百年战乱,五代十国中真正可以称得上人格完美的人其实很少。还存在一个特别的情况,就是说一旦这块土地上面皇权失落,群雄逐鹿,天下大乱,那么这个地方的修复过程将是漫长的,不断地修复使五代十国终于走上宋代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也是五代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原因所在。
我们要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看待其中的历史人物。比方说后周的宰相冯道,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的声望。我近年来写文章就充满着同情,一个人生活在乱世,个人是没有办法选择的,若能够尽个人最大之所能,为社会做善事,补救苍生也很难得了。我写了五代十国的许多人物,有一些很重要,有一些很普通,有的人做过坏事,有的人做了文化建设,我看到了乱世之中的众生相。
我们在讨论国学的时候应该对其给予特别关注,因为五代十国有一个很特别的情况:这个国家的民族哪怕是在经历战乱以后也仍然是生生不息的,它对于文化和人才的重视程度很高,即使在那些乱臣贼子的家庭之中,文化也都能够得到生根发芽。五代十国那些建立政权的国主,包括中原的皇帝、十国的国主,出身其实都非常的卑微,他们原来的家庭都是社会的最下层。但是在社会剧烈动荡之中,他们的子孙却呈现了另外一种面貌。这意味着当学说之渊源还在,文化精神还在,这种精神即使经历了血雨腥风的磨炼,仍然能够生根开花。
学者的公共使命有强有弱 国学普及者立身要正
凤凰网:过去一百多年来,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过几次变化,传统要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其实并不容易。您认为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真的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包容,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吗?
陈尚君:这个说来话长,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和睦的社会。虽然它也存在一些问题,也有阶级的差异,但总的来讲,中国传统社会历经几千年的积蓄,有基本的道德,基本的原则,基本的精神,基本的追求,这些精华浓缩起来就是国学的精神。
最近一百多年来天地翻覆,几经春秋,人们对于国学之认识经过了比较大的反复。我们说国学,其实它并非是作为西学的对立面存在。国学大典有一句口号是“兼收并融”,我很赞成,而且我相信今后国学之发展一定是在作为参考西学、吸收西学的科学精神和文明程度的基础上走上新的台阶。
同时,我也认为国学有利于“重建斯文”,有利于重建道德。什么是斯文?斯文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原则,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的表达。什么是道德?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互相礼敬,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整个社会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之中。我相信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中国传统的学识,能带动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坚持中国的特色,适应世界的变化。
凤凰网:中华传统文化要活起来,要走出去,不能光靠口号或者政策引导,通过学术研究来求真,引导社会以求善,依然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您怎么看待学者在当下的公共使命?
陈尚君:我想学者的公共使命有强有弱,就我个人来讲的话,我还是属于书斋型学者。国学是一个强调道德、强调立身、强调修行、强调社会责任的学问。因此从事国学普及的学者,个人立身要正,言行要一致,同时应该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站在世界发展的高度来看待问题,而不应该受到现代社会之中的那种利益之诱惑,切忌三心二意、彼此是非。宋儒讲正心诚意,孔孟讲仁义,实际上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说对自己严格要求,对社会宽恕以待。
凤凰网:华人国学大典是一个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传播活动,也是一个媒体、学界和公益界联合推动的民间公益活动,从发起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我们始终坚持的宗旨是“致敬国学、继承创新、文明互鉴、重建斯文”,您能否说一说对国学大典的印象,或者说对国学大典有何期待?
陈尚君:早在国学大典启动之初,我就有幸代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参与其间,对于国学大典各方合作的情况,从总体的规划设计到海选、各种奖项的设定以及专家评定,我都有所了解。我觉得国学大典还是秉持学术为天下公器之原则,始终坚持为中国学术,而并不仅仅是为主持的单位,同时面向海内外的华人,积极动员具有第一流水准的学者参与其事。在奖项的评审之中,也始终坚持公开公平的原则。国学大典坚持十年,在海内外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我觉得“致敬国学”、“重建斯文”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口号,我是希望国学的精神更普及,国学的研究更深入,也特别期待年轻一代的国学人才成长和成熟。所以,有幸参加第五次国学大典的活动,我希望本次的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特邀采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仁仁教授
【编辑整理】柳理 关静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