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宪群:向年轻人讲好中国故事要注意这三点
资讯
资讯 > 正文

卜宪群:向年轻人讲好中国故事要注意这三点

【导语】2023年2月28日,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上线致敬盛典,隆重揭晓“国学耆宿计划”、“国学星斗计划”、“国学活化计划”入选名单。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担纲过百集纪录片与普及丛书《中国通史》的总撰稿,他的“《中国通史》系列短视频传播项目”荣选“国学活化计划”。

在接受凤凰网视频连线时,卜宪群向华人国学大典组委会及评委表示感谢。他认为,从历史中寻找和思考未来,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思维传统。年轻人对《中国通史》感兴趣,与这个时代的大背景有关系。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回到古代,而是要从传统中吸取有益成分。因此,向年轻人讲好中国故事,要注意三个问题。他说,年轻人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要干什么,而学习历史可以知道往哪个方向走。

以下是整理后的对话实录:

“国学活化计划”入选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 卜宪群

“国学活化计划”入选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 卜宪群

“国学活化计划”入选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 卜宪群

凤凰网:卜老师好!首先祝贺您入选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的“国学活化计划”,请您先发表一下感言

卜宪群:感谢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的组织者、参与评选的各位专家学者和网友给予了我本人以及《中国通史》纪录片和《中国通史》团队这样一个崇高的荣誉。我认为这个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说明大家对中华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史的认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我对大家的这种认同和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凤凰网:对这么多年您所从事的这个工作,您自己是如何评价的?接下来您最希望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卜宪群:我从事专业历史研究工作已经近40年了。我的工作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专业的研究写作,我要写论文,写专著等。第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行政和科研组织管理。第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的组织教学培养工作,这也是我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系的主任。第四,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史学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史学科评议组以及各种民间学术组织的组织工作。

这几十年来,我的工作可以讲是千头万绪,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归根到底都是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做工作。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主题始终没有改变。虽然做的工作有限,也有很多的不足甚至遗憾,但是,我并不后悔。回想起来,这几十年我还是非常充实的。接下来我的事情还有很多,大体上也都集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播和转化的各个方面,我都很喜欢。当然了,我今年已经过了60岁。我想能够多有一点时间,静下来,少一点行政干扰,多写一点自己的东西,那当然是我最希望做的工作。

凤凰网:几年前,您主持的《中国通史》百集纪录片和普及读物,让很多观众改变了对专业历史研究者的刻板印象。严肃的学者也会主动面向大众普及历史文化常识,这个在当下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当下的自媒体传播已经普遍化了,您觉得专业知识的普及还有那么迫切吗?另外,我们注意到,《中国通史》纪录片在B站的评分到了9.8分,可见很受年轻人的喜欢,那就您的体会而言,年轻人对哪些内容会更感兴趣?专业学者应该怎么样向“00后”讲好这种中国历史故事?

卜宪群:听到您讲这个《中国通史》纪录片在B站评分高达9.8,我非常高兴,当然我不知道总分是多少,如果总分是100分的话,我们差得很远,如果总分10分,我还是很高兴。我想,这是来自于广大观众和读者对我们《中国通史》纪录片的一个褒奖,这比其他任何褒奖都要好,因为它是来自于广大观众,是内心自发的,无记名投票的。说实在话,现在网络舆论有的时候要求很高,但是我看对《中国通史》纪录片的评论,基本上都是积极正面的,即使有一些意见,也是建设性的,这个很不容易。

关心《中国通史》的,当然不只是年轻人了,我看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年轻人可能多一点。年轻人对《中国通史》纪录片这么感兴趣,既在我的意料之外,也在我的意料之中。青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永远都是这样。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历史当中寻找未来,思考未来,这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思维传统。我想这一代年轻人也不会例外。

年轻人对《中国通史》感兴趣,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背景是有关系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正是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中去寻找未来的发展。我总结过我们这部纪录片有三条主线:

第一条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我想年轻的观众也会注意到,比如说关于统一的问题在我们纪录片里面有很多,就体现在标题上,《秦的统一》《西晋的统一》《隋的统一》等,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它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条是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与教训。国家为什么兴?为什么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有过很多的分析。

第三条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怎么样灿烂的,怎么样辉煌?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等,这些在我们这个纪录片当中都有。

我想,这三大主题,也正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主题。鼓励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仍然是我们今天的一个历史任务;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借鉴历史教训,仍然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三大主题,年轻人应该感兴趣的,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又志存高远,他们对中华文明的看法,对中华历史的看法,一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刚才你也讲了,学者做一些历史知识的通俗传播并不新鲜,确实是这样。我们的老一辈,像吴晗先生就编写过中国历史小丛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影响很大。我认为向年轻人讲好中国故事,要注意几点:

一是要用正确的历史观。把科学严谨的历史知识传播给年轻人。正确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我们要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的具体事迹,来解释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是要用新方式。现在媒体、自媒体很普及,年轻人对历史的了解,往往是从各种媒体上所传播的电视剧、视频、音频等形式的内容中来的。比如说前些年热播的《芈月传》《甄嬛传》《大秦帝国》等等,这些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情节编得也好,很吸引人。往往是从历史剧出发,然后培养起他们对一些严肃历史读物的兴趣,我认为这也挺好。

第三是要注意叙事风格。长期以来,我们专业学者撰写的历史著作和我们传统的历史学的这种叙事风格越来越远。一般大众很难看懂,也很难读下去。我们这部纪录片和图书特别注重叙事的文风,是把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在写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对人物心理的挖掘和一些历史细节以及历史场景的刻画和再现。我们希望让观众和读者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本来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作用的。

当然我还特别想讲几句,关于五卷本《中国通史》的图书。这套书出来以后,也很受到年轻人的广泛好评,它是和纪录片相辅相成的,图书的文字比纪录片要更加丰满一些,内容更加丰富一些。出版以后,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北京电视台以及很多媒体都不同形式地报道了,已经发行了10万多套。我们在图书的编撰上,做了一些新尝试,运用了一种新的综合体。有人评价说这叫“专题综合体”,说是一种首创,这当然是溢美之词。但是我们的图书在体裁上,确实吸收了纪传体重视记载人物活动和典章制度的特点,也充分借鉴了二十世纪以后章节体的叙事风格和方法,充分发挥了这二者相结合的特点。图书和纪录片的作者是一体的,一共有14位,他们都是在这个领域里非常专心研究的学者。他们用这种体裁形式,把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通俗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当然一般意义上的通俗,而是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用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来,它的问题并不是通俗的,有高度专业化的背景。

凤凰网:从过去一百多年来看,国人对传统的态度发生过几次改变。理解传统,回归常识,如今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您认为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包容,更有善意吗?或者说抛开宏大的叙事不谈,就个体而言,您觉得年轻人多学点传统文化,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卜宪群:学习传统、理解传统、弘扬传统,但不是回归传统,不是说我们要回到汉朝、唐朝,而是要从传统当中吸取有益的因素,实现这些因素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精华,其中就包含着善意和包容。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报告当中,就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10个智慧结晶: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他说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和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些智慧结晶自然是会让这个社会更加包容,更加善意。一个能够厚德载物的人,一个讲信修睦的人,一个亲仁善邻的人,能不包容吗?能对人没有善意吗?所以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说是价值观也好,说是为人处世的一些理念也好,都是非常有用的。

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我认为至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应该到哪里去。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最怕的是你自己不知道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干什么的,不知道自己的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不知道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赋予他这一代年轻人的责任。通过学习历史,至少可以让他形成一种认识,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我们应该往哪个方向去走。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所以传统文化也好,历史也好,实际上是个统一体,不是截然分开的。

凤凰网: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和“走出去”,光靠政策推动或者喊口号肯定是不够的。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和大众的传播、实践转化都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您认为民间力量在传统文化“活起来”与“走出去”上,怎样才算与时俱进?它如何增强自身的建设力呢?

卜宪群:在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的过程中,民间力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书院和讲习班,民间力量能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广的作用。我们到国外去,经常可以看到书法、绘画、饮食、武术、服饰,以及各种非遗等有关中国文化元素的内容。在全世界各地的传播不一定是政府组织的,而是由民间机构来组织的。但是还不够,还要做更多的工作,深层次的文化,像哲学历史,听的人不多,或者是听了以后理解的人不多,那传播的就更少。

凤凰网:华人国学大典是一个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传播活动,它是由媒体、学界和公益界联合,共同推动的一个民间公益活动。从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我们始终坚持的宗旨是“致敬国学,继承创新,文明互鉴,重建斯文”。能否请您说一说对国学大典的印象或者期待?

卜宪群:十年来,国学大典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学术界、社会还有大众传媒的共同关注,这是一件值得高兴和欣慰的事情。毕竟国学这个活动的范围群体并不是太大,所关注的内容也是比较学术化的,能够取得今天这么好的成绩不容易。

我印象里应该从这个活动的第二年就参与进来了,期待国学大典在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把大典所秉持的宗旨全面地贯彻落实。我觉得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凤凰网:好的,感谢您的分享。

【采访】戴晴

【编辑整理】柳理 关静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