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郑灵华染了粉色的头发,不久后谣言四起。/微博@鸡蛋姬
“网暴者会持续两个多月从早到晚地骚扰;辱骂你的家人、亲密关系、人格;人肉搜索你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打电话发短信骚扰;威胁你的学校、公司乃至家人;在网络上拉帮结派,引起巨大的负面舆论影响。”
95后女生郑灵华,那个被网暴的女孩,去世了。
互联网的记忆尚未退去——在得知她因抑郁症去世的消息后,人们迅速回想起她具有标志性的粉色头发、与病床上爷爷的合照,以及随之而来的谣言与汹涌网暴。
从2022年7月13日到2023年1月23日,关于“粉色头发女孩”事件的各种言论与质疑从未停息,它们交织成一个巨大的舆论网络,将郑灵华“束缚”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接受“凤凰深调”采访时,她曾对记者说:“如果我死了,是不是社会舆论就能关注到网暴,或者让这些发言的人们羞愧一辈子?”
谣言与网暴,对一个人、一个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容小觑。而这一伤害,对于郑灵华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尤甚。
正如英国戏剧作家理查德·谢里丹在《造谣学校》中所写,“芥豆小事容易变成滔天流言,而对一个‘名声端庄’的女性来说,谣言往往更为致命,如同最强壮的身体,通常无法熬过一场热病”。
她没有熬过这场“热病”。
郑灵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最后一张图片,是“努力想要活下去”。/小红书@鸡蛋姬
那个被网暴的女孩,去世了
郑灵华在社交媒体上的动态,停留在2022年12月2日——
因为抑郁症复发,她重新回到医院并接受住院治疗,在文中提及自己的状态时,仍是“积极抗疫”“好了之后大家一起出去玩”,配图中也写着“努力想要活下去”。
此时,这位女孩遭受的谣言和网暴,已经持续了将近半年。
而这场舆论风波的起点,还要追溯到2022年7月13日:正在学校上早课的郑灵华,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送达的短信——热爱音乐的她,被成功保研到了华东师范大学。
下课之后,她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希望病床上的爷爷能亲手拆开这封录取通知书。
“我从小就是个没人管的‘野孩子’,是爷爷奶奶一手把我拉扯大的,奶奶在大一时去世了,(没想到)大四又传来了爷爷住院的噩耗。”这是她生命中的重要时刻,“我考研的动力之一,就是希望他能亲眼看到我考上研究生,并以我为骄傲。”
在一则长达14分钟的视频里,郑灵华讲述了爷爷对自己的重要性。但很多人没有看到这一点。/小红书@鸡蛋姬
也是在这一天,郑灵华将自己与爷爷的合照发布在小红书、b站等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喜悦。然而没过多久,她便深陷舆论的漩涡。
有教培机构盗用她的照片和故事进行卖课牟利,也有营销号未经允许转发她的照片,光是其中一条帖子就获得了300万的阅读量。
不少网友只是看到一张合照,便开始肆意评判和诋毁这位无辜的女生,甚至展开了“老少恋”的恶毒揣测。
而粉色头发也成为众矢之的:
“一个研究生,把头发染得跟酒吧陪酒一样。” “还是觉得爷爷走慢了。”“头发把录取通知书毁了。” “夜店舞女也有硕士文凭?”“你发型是华师研究生?被人研究吗?”
甚至有网友质疑郑灵华是“故意闹”“炒作一把”。/微博@鸡蛋姬
面对这场“无妄之灾”,郑灵华没有被“打倒”。她拿出自己仅有的4000元积蓄用于维权公证,在贴吧、抖音、微博等多个平台,将多个造谣、辱骂言论整理成厚厚一本证据,并起诉这些侵犯自己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的加害者。
截至2022年7月19日,她的维权行动迎来了不小的进展:大部分平台的侵权用户已经停止侵害行为,“但抖音和百家号始终举报投诉无果”。
与此同时,郑灵华不得不暂时放下手头的取证工作,将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开学、英语考试的准备中。
但这场风波并没有彻底平息。在后来发布的微博中,郑灵华曾经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提到舆论对她造成的影响从未消散,并且已经从网上蔓延到现实当中。
“网暴者会持续两个多月从早到晚地骚扰;辱骂你的家人、亲密关系、人格;人肉搜索你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打电话发短信骚扰;威胁你的学校、公司乃至家人;在网络上拉帮结派,引起巨大的负面舆论影响。”
舆论对郑灵华造成的影响,并未因维权成功而消散。/微博@鸡蛋姬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郑灵华都在尝试积极自救。她主动寻求律师的法律援助,同时坚持与心理医生沟通,并且努力摆脱自证与自我辩护的困扰。
2022年9月4日,她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段话:“不相信你的人就是不相信,说什么都是徒劳。(应该)把时间用在明事理的人身上,还有那么多欢乐要和亲友分享呢。”
但纵然是这样一个如此坚定的女孩,最终也还是没能走出抑郁的阴霾。
2023年2月19日,一位与她相识8年的朋友表示,郑灵华曾多次表达出轻生意图,言谈中流露出深深的绝望与无助。
在持续几日的断联后,朋友接到了郑灵华父亲的报丧电话。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023年1月23日。
2022年8月,郑灵华在积极参与心理疏导时曾写道:“不喜欢‘键盘侠’一词,网暴无辜且以此为乐,为何还能称侠?”/微博@鸡蛋姬
愈演愈烈的网暴,何以至此
谣言和网暴从何而起?
在与网暴者的一次次“对线”和交流中,郑灵华发现自己过往的刻板认知被打破了。她观察到其中很多网友不仅上过大学,还具备高学历。
网暴的根源并不在于所谓的“下沉市场”“九漏鱼”,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也没有必然联系。
其中一位名为@杭州土匪 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公开简介为一名刑法学本科生,在微博上侮辱、质疑郑灵华的“粉色头发”被禁言之后,又在小红书、b站等平台注册了新账号“追着骂了一个多月”,包括但不限于“粉头骗子精”“你爷爷知道你这样肯定不能瞑目”“我直接去你学校教务处投诉举报”等言论。
最后这位网友在道歉时,明确提到自己的言论是“想让你觉得不舒服”“的确存在恶意”。
而郑灵华接触到的另一个女生,同样是在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我以为是生活不如意的人才会有那么大的恶意。后来知道她条件很好,骂我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心情不好。”
在维权过程中,她等到部分网友的“道歉”。/小红书@鸡蛋姬
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的隐匿性助长了网暴和谩骂的风气,而“信息茧房”加剧了这一对立和撕裂。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62.6%的人有主观恶意制裁他人的倾向,近50%的人擅自公开他人隐私、质疑当事人的道德品质。
互联网上的不少造谣和网暴行为,正是在以“主持公义”之名,行“网络暴力”之实。
近年来,这类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东莞一女子与外公拍合照,被造谣“老少恋”“73岁企业家豪娶29岁美女”;江苏一女子分享返乡吃草莓的视频,便被恶意评论“吃得起草莓,不简单”“KTV会所提前放假了”……
郑灵华的悲剧背后,是网络暴力的隐匿性,以及相关法规的缺位。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张雄等40位全国人大代表呼吁为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并指出网络暴力的猖獗主要有两个原因:网络匿名性的负作用、网络缺乏道德和法律约束。
造谣和网暴,成为一种常态。/《东八区的先生们》
一边是加害者肆无忌惮的网暴行为,另一边则是受害者漫长的维权和自救——
在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中,受害者坚持取证、追究两位造谣者的刑事责任,最终造谣者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曾经因年级第一被质疑“学媛”的牛津大学学生@朱朱 表示,自己在遭受网暴后一度感到害怕,幸好有学校的24小时热线、专业心理疏导团队,及时给予了她相应的帮助。
坦白说,从近年来的案件来看,当事人普遍具备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但要遏制这种不良风气,只靠当事人的坚持是远远不够的。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鲁曼所呼吁,目前网暴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应在立法上加大对网暴事件中施暴者的惩治力度,同时加强平台事先审核责任,通过对图片、文字、语音等进行识别,过滤显而易见的违法侵权信息。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郑灵华”们依旧没有放弃讨一个公道。维权或许可以召回一定的补偿,却无法弥补对当事人心理上的伤害。
面对质疑,郑灵华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粉色真的适合所有人,任何人也不应该被色彩所定义。有生之年,我一定会把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人生和发色都体验一遍。”
而我们的社会,不该让这么小的愿望都无法实现。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