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是两周时期最重要的姬姓诸侯国, 诞生于古河东大地,沐浴了夏政商风的熏拂,前后延续六百余载,称霸中原一个半世纪,托举着一个纵横捭阖、荡气回肠的伟大时代。
澎湃新闻获悉,1月8日起,“晋国六百年”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展示周代晋国相关文物遗珍,讲述晋国兴衰风云。展览展出文物共计159件/组,全部来自山西博物院,均为首次在辽宁展出,其中“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等珍贵的随葬品尤为引人注目。
展览“晋侯风采”板块,展出4件成列的西周休簋和西周鸟尊等青铜。
3000多年前,武王克商,西周建立,分封诸侯,以藩屏王室。成王“桐叶封弟”,叔虞入主唐国,其子燮父将国号由“唐”改为“晋”。其后励精图治,开疆拓土,逐渐强盛。周室东迁,文侯首功;践土会盟,文公称霸;其后纵横中原,九合诸侯,霸业渐成。春秋晚期,公室衰微,六卿专权,最终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赵、魏变法图强,称雄战国,史称“三晋”。
辽宁省博物馆的展览“晋国六百年”展以“晋侯风采”“邦国遗珍”“春秋争霸”“余烈三晋”“器美范正”五个单元讲述晋国的历史。
展览现场,对于晋国历史的梳理。
由“晋侯墓地”梳理9代晋侯
“河汾之东,方百里”,是古史对晋国始封唐地的记述。早期晋国究竟在哪里?三千年来一直是未解之谜。今人经过多年考古,将答案聚焦于晋南地区。
晋国公族的“公墓”,即名满天下的“晋侯墓地”,位于山西省曲沃和翼城交界处的“曲村—天马遗址”,出土文物上万件,确认了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从燮父至文侯的9代晋侯,证明了文献记载的“河汾之东,方百里”为古唐地,即晋国早期都城所在地,结束了晋国始封地的论争,为研究西周晋国历史、晋文化分期、探寻晋国始封地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根据发掘成果得出的晋文化编年体系,在西周列国中最为完备。
晋侯墓地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30米。在各组墓葬的东侧均有一座车马坑。9组19座晋侯及夫人墓中,有8座遭现代盗掘,11座保存完好,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等珍贵的随葬品。出土青铜器上发现了6位晋侯的名字,根据墓葬年代并结合文献记载,确认了前九代晋侯,依次是:燮父(M114)、武侯(M9)、成侯(M6)、厉侯(M33)、靖侯(M91)、釐侯(M1)、献侯(M8)、穆侯(M64)、文侯(M93)。时代从西周早中期之际一直延续到春秋初年。
猪尊,西周,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高22.4厘米,长39厘米
展览的亮点之一,青铜器猪尊于2000年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墓主为第一代晋侯燮父夫人。据介绍,猪尊是西周时期祭祀使用的青铜酒器。整体为野猪造型,吻部突出,獠牙外露,身体壮硕,尾部上翘,背部有圆形开口,有盖。腹部两侧中部均饰有一涡纹,周围饰变形兽面纹,盖面饰斜角目云纹。盖内及外底有铭文“晋侯乍旅飤”,“飤”通“食”,多用于青铜食器上,酒器上的“飤”字铭文,尚属罕见。
这一板块中的4件成列的休簋出土于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4号墓,墓主为第八代晋侯——穆侯邦父。
休簋,西周,高37.2厘米 口径24.5厘米,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4号墓出土
4件休簋的形制、大小、纹饰基本相同,器形大方,纹饰简朴,是西周晚期簋形器中常见的式样。休簋带圆弧形盖,其盖、颈、腹、方座均饰直条纹。其中2件的盖、器各铸铭文4行24字:“隹(唯)正月初吉休作朕文考叔氏尊簋,休其万年子孙永宝用”。记述休为其父叔氏作此簋。
休簋,西周
63号墓出土的一对“杨姞壶”,壶口外壁和壶颈内壁铸内容相同行款不同的铭文,“杨姞作羞醴壶永宝用”。“杨姞”,杨国人,为晋侯邦父(穆侯)的次夫人。
杨姞壶,西周,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晋国建立之初,周围诸戎环伺,方国林立。见于史籍者有杨、霍、贾、郇、虞等国,高者称公,低者为伯。侯爵级的晋国施行周公制定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方针,逐步兼并周边诸国,成为称霸一方的大国。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早期晋文化既承袭了宗周文化,又受戎狄文化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风韵,还有若干异国重器,或是灭国兼地的战利品,或是外交盟会的纪念物,为晋国的青铜艺术宝库增光添彩。
展览现场
“侯马盟书”见证“三家分晋”
公元前770年,晋文侯辅佐平王东迁,又率军勤王,稳定了东周初年的乱局。文侯借“再造周朝”之机,于汾水流域扩张领土,使“晋”成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曲沃代翼之后,晋国归于安定。武公、献公开疆拓土,国力迅速强盛。文公任贤用能,作三军六卿,城濮大败强楚,践土会盟,晋国终成霸业。襄公接霸、悼公复霸,“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与天下”,延续150余年。
晋国,被《左传》《国语》《史记》等评为“春秋四强”之一,鼎盛时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古南部的广大地区。
编钟,春秋,山西省洪洞县南秦墓地出土,编钟共九件,器形、纹饰基本一致,大小依次递减。
春秋中后期,晋国“政出家门”,国君大权旁落,韩、赵、魏、知、范、中行氏联合主政。六卿各自建立大本营,在内盟誓结党,又结援国外,为以后的争斗暗中准备。
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53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内乱,韩、赵、魏三家联合,打败其他卿大夫,尽分晋地,彻底架空晋国国君,后周天子封韩、赵、魏为诸侯,“战国七雄”格局形成。公元前376年晋静公被废,晋绝不祀。
展览现场
拉开“三家分晋”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是春秋末期晋国赵鞅参与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激烈政治斗争,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见证了这场斗争,这就是著名的“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东周,通长22.4—9.4厘米,山西省侯马晋国遗址出土
当时的诸侯和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经常举行这种盟誓活动。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埋于地下或沉在河里,以取信于神鬼。侯马盟书是用毛笔将盟辞书写在玉石片上,字迹一般为朱红色,少数为黑色。字体近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
夔龙纹双耳铜壶,春秋,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
除了以文物梳理晋国历史外,展览还介绍了商周时期铸造青铜器使用的“模范浇铸法”,以东周时期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展现了晋国的青铜器铸造工艺、生产组织与规模。
夔凤纹钟舞陶模,春秋,山西省侯马铸铜遗址出土
铸造青铜器首先需要用陶土制作与青铜器外形相同的泥模,即陶模;然后在泥模上敷一层陶泥,这层敷上的陶泥即“外范”;待陶泥半干时,将外范整齐地分割为几块取下,这一过程称为脱模;脱模后,将陶模趁湿刮掉一层,被刮而变小一圈的泥模即“内范”;刮下去的厚度,便是所铸铜器的厚度。被分割为几块的外范需重新拼合完整,因此称为合范。外范与内范之间的空间用于容纳铜液,待金属高温熔炼成液体后,倒入其中,经冷却凝固、修整处理后,便可得到预定形状的青铜器。
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4月8日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