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懂最江南韵味
资讯
资讯 > 正文

在这里,读懂最江南韵味

似乎时光对美好的事物也总会格外爱惜。“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历经千年,姑苏的风韵却未曾改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这个无数人心中的“最江南”,在时间的雕琢下显得愈加醇厚雅致。“姑苏”二字,只是一读,便已觉得意蕴流长。

在濛濛的烟雨中,姑苏的古韵细密悠扬,润物无声,带着独有的江南风情,流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支撑着小城跳动的鲜活脉搏。2012年,受国务院批准,沧浪、平江、金阊三区合并为现在的姑苏区。

斗转星移,十年过去,承载着无限情思的姑苏小城并未在整体推进的现代化建设中失去自己的独特风貌。在这个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里,既有“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古城双棋盘格局,也有“百十街坊、千余幽巷”的古城盛景,还有“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式园林被完好保存……对于姑苏古城和余韵的保护,当地政府从未停滞。

山水不改,古屋仍存,平江路上纸伞依旧,山塘街里烟火味十足,青砖黛瓦,家家泛舟。即使经济飞速发展,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可有了这千年固执的风韵,姑苏还是那个姑苏。透过姑苏古城,听见的不只是历史的回响,还有来自江南的独特神韵,姑苏的每一段精彩,都能在这里找到“心中的答案”。

〓 姑苏全貌

岁月尽头传来的风雅余韵

在古琴曲中,有一首《忆江南》。青板石巷,一曲清音,姑苏的风韵寄存在琴曲里,让人听之难忘。几乎和这座城市的历史相当,古琴在姑苏的传承可追溯到2000年以前。“生于斯,长于斯,姑苏是古琴的根脉,离开姑苏,中断了这份传承,古琴便没有了灵魂。”吴门琴派第四代传人,吴门琴社现任社长吴明涛这样定义姑苏和古琴的关系。

除去冬歇、夏歇,每月第一个周日的上午,坐落于姑苏区人民路1265号的怡园里总有婉转悠扬的琴声传出。每逢这个时间节点,怡园门前总会涌来无数听众,有听惯了琴曲的姑苏老人,也有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点开任意一条和姑苏旅行攻略相关的帖子,“怡园琴会”四个字一定赫然在列。时至今日,吴门琴派与怡园琴会已然成为了姑苏古城里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自1919年,叶璋伯、顾麟士、吴浸阳、吴兰荪等人在怡园发起首次会琴后,近现代全国性古琴盛会的举办地点大都择址于姑苏。”百年前的怡园会琴,将中国的琴脉留在了姑苏。“琴脉始自姑苏”,这一点,已经成为了古琴界的共识。每年,总会有无数琴人齐聚姑苏,只为在一曲清韵中寻找延续的琴脉。

有着千年历史渊源的姑苏,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有着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厚度和深度。“在姑苏,不必被社会风向裹挟着去一味创新求变。在传承发展上,姑苏区给了我们足够多的自由与空间。”回忆着姑苏区政府一直在古琴保护和传承上给予的帮助,吴明涛感慨万千。

不止古琴,跨越百年,昆曲、评弹、宋锦、苏绣等一众传统文化也依旧在这片温润的土地上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传承故事。

如果说琴是江南的声音,那丝绸应该是江南最真切的触感。回溯丝绸和姑苏的缘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高度繁荣的经济与文化环境,成就了姑苏丝绸的悠久璀璨。早在唐宋时,姑苏便是全国丝绸中心,更有“绸都”和“锦绣之乡”的美誉。

到了明代,周灿《盛泽》诗里已有记载:“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因丝绸文化而兴盛的姑苏,也利用这一方载体开始承纳更多巧夺天工的技艺:四大名绣之苏绣、皇家御用织物之缂丝、锦绣之冠之宋锦。在这片灵秀的土地上,丝绸承载着太多技艺与记忆,连同它本身一起,代代相承。

“一城明月,半城机声”,曾渗透在姑苏每个角落的丝绸,传至今日仍旧滋养着钟灵毓秀的水乡人。山塘街136号,庭院草木幽深,承载着千百年前的“技艺”,这家名为“绣娘”的丝绸店如今已是第五代传承。

和所有姑苏人一样,对于姑苏,对于姑苏代代相传的历史风物,徐挺有一种执念。“四大文明古国,只有我们国家的文化历史是从未断裂的。就像植物生长一样,只有守住根,才会有成长,有枝繁叶茂。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什么时代,我们的民族都需要传承,尤其是在姑苏。”怀着这种想法,2012年,他学成归国,组建了苏州绣娘丝绸有限公司,成为了“绣娘”丝绸的第五代掌门人。

非遗文化需要传承,也在当下需要符合时代风味地生存。在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之下,徐挺带领“绣娘”从传统的丝绸店开始转型,试图打造一种丝绸的生活方式。寻找优质原料,组建独具匠心的设计团队,建立具有“绣娘”特色的品牌工坊。十年的时间,“绣娘”和姑苏区一起成长,从最初一家丝绸老店到现在成为全国范围内超百家渠道的店铺。绣娘丝绸,已经成为中国丝绸品牌中的一颗新星。

“十年时光,是创新的十年,也是坚守的十年。在保护和传承中,绣娘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走出姑苏到走出国门,带着江南的底蕴和姑苏的风雅,我们传承至今的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人看到。但这其实只是姑苏非遗传承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情况在姑苏并不罕见。”徐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向所有人展示了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爱护。在这些被呵护保留的文化坐标里,每一份传承背后都有着从岁月尽头传来的风雅余韵,穿越历史的长廊,才构筑起尽头姑苏文化的积淀。

传承中不变的历史肌理

在中国大陆的江南水乡城市群中,姑苏是最与众不同的。

在整个大环境风向都朝着科技感十足的摩天大楼和繁盛的CBD建筑倾斜时,姑苏选择了坚守。守住青砖黛瓦,守住檐角上翘的老屋,守住一方古城,也守住江南的千年气韵。时间跨越2500年,姑苏古城的城址未变,格局也一如往昔,这座被称为中国古代城市鲜活标本的小城,在城市保护层面,一直是全国范围内的“优等生”。

“名城四十年跻一流,建区十春秋护雄州”,在平江路20号的大门上,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对联的创作者阮湧三,已是古稀之年。从1976年调回苏州工作之后,老人一直以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的身份扎根在古城保护的一线。从所作的这副对联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姑苏古城保护的话题,并非近些年才被提起。

将时间拉回到2012年,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的设立加速了古城保护的进程。之后几年里,在古城保护和民生发展的问题上,姑苏一直举步向前。今年,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提出要“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姑苏则进一步书写出了自己的“姑苏故事”。

总面积83.4平方公里,其中有14.2平方公里的面积是承载着历史的“姑苏古城”。“古”成为了姑苏最大的特点和亮点。这样一座底蕴厚重的古城,如何在不动摇根本的同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让古城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城市的发展?姑苏区政府提供了这样的思路:在全面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城市有机更新和古城活化利用。

2017年,平江片区作为古城保护示范区启动实施古城保护示范工程。在区域范围内,从古建老宅居民腾迁和保护修缮、老旧居住区整治改造、沿街立面和公共空间提升、架空线路整治与入地、河道治理及历史街区景区化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姑苏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微调”实现区域整体保护的路子。

以真实的历史文化遗产为载体,城市的文脉才能得到有效传承。所以秉持着“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以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方式,在保持建筑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古建保护的设计人员通过实地勘探,根据每座建筑的特色和房屋主人的需要,借助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的方式让房屋更加适应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

〓 苏州博物馆

样貌形态上“修旧如旧”,技术使用上“以新唤古”。技术加持下重新亮起的北寺塔影,影绰之间让现代生活与姑苏古韵再次相逢;保留一路三进格局却内有新意的中张家巷29号,守住了老宅记忆也完成了活态改进;“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点”的阊门历史文化片区,在“微更新”后仍旧保留了原有肌理……除此之外,在道前社区辖内,富郎中巷南阳里口的小游园,盛家浜新建的“24小时共享空间”,甚至居民家中被定期修整的古井,无不体现了“微更新”之下,古城焕发出的生机和力量。

如此重视古建保护,那古建筑对于姑苏来说到底有何意义呢?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徐学良给出了答案:古建老宅是一代代姑苏人赖以生存的场所,精心修建的苏式建筑里走出了不少状元宰相、文人学者,这构筑成了姑苏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

“古建老宅中留下的历史印刻,反映的是我们姑苏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无尽的文化财富。所以保护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是传承、弘扬江南文化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使命。”对于姑苏古城的复兴和保护,徐学良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种想法,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更多姑苏人的共识。

赋能城市商业的“流量密码”

在很多人心里,姑苏是最温婉不过的。不知是灵动的水乡造就了代代才子,还是代代辈出的文人墨客成就了这古韵都城。王侯将相、商门贵胄在此聚集,各路雅士更是把姑苏作为此生的“理想国”。这个中国文人的后花园,自古便是多数人心中的一抹白月光。

温文尔雅的性格、崇文重教的传统、兼收并蓄的精神……姑苏的美是内敛温柔的,但在这座小城的内核里,一直燃烧着的是可以燎原的潇洒烟火气。

“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红楼梦》的故事是从姑苏阊门开始的。除了《红楼梦》里讲过的繁荣,唐伯虎也曾在《阊门即事》里留下了这样的感叹:“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 平江路

在姑苏,文气和烟火气是不冲突的,甚至因为有历史底蕴,烟火味要更加浓稠。文旅拉动消费,承载着历史余韵的姑苏区,处于整个苏州发展的中心地位。观前、南门、石路三大商圈并立,良好的商业基础吸引了无数品牌在此落地。同时,随着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以新奇、稀缺、自带流量为特点的“首店经济”在姑苏得到了近乎完美的呈现。首店、潮店、旗舰店集聚,相互引流点亮城市烟火,成为赋能城市商业的“流量密码”。灯火璀璨,人潮涌动,这个曾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威尼斯”的古城姑苏,正踏着时代的浪潮寻求再次绽放。

“明清时期开始,姑苏就是江南地区的商业中心,像红楼开篇提到的‘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种文学艺术的加持让很多人提前了解姑苏。其次有区位优势,处于苏州的中心地区,交通便捷,地铁穿城而过,无论在哪里都能有良好的购物体验。再有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集聚,文旅资源集聚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活力。”对于姑苏区未来的发展,区经科局副局长郁华强自信满满。当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与品牌追求不谋而合时,一盏盏亮起的灯,一家家开起的店,一次次精彩的集会,都会成为姑苏发展的新契机。

除了首店,燃起的夜经济也成了不少年轻人对姑苏喜爱的重要原因。“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早在唐代,夜经济就已深入市井之中,至宋朝时,夜经济已有了新的繁荣。《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宵不绝。”作为一种老而弥新的消费业态发展,夜经济已然成为扩大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升级的新城市烟火。早在2019年时,姑苏区就提出了打造“姑苏八点半”城市夜经济品牌概念。“不夜苏纶场”“盛世观前街”“繁华金阊门”“灯火平门塘”等夜市品牌项目的推出则更是将文化、旅游、商业等多种元素汇聚,助推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繁华的商业闹市加速交融。

当姑苏与其背后的故事搬进夜市,走入市井小巷,一切带着烟火气的浪漫也就开始蔓延。在这种浓缩着高度智慧和秩序的温柔中,在这片充满灵韵和创造力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风雅的姑苏人,正一步步点亮城市烟火,创造出一批批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景观。

云深不知处,何处寻姑苏?将“姑苏”二字含在口中,在历史的余音里,我们清楚看到,那根从诗意江南长出的文脉上,正蓬勃散发着古韵悠远的清香。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