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变异株的持续进化,在即将到来的秋冬季很可能出现另一个变种。”即将于今年12月离任的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白宫首席医疗顾问安东尼·福奇,9月下旬在与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副总裁斯蒂芬·莫里森的连线对话时作了上述表述。
目前,不止一个新冠病毒新变种在全球加速传播。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最新数据,尽管美国疫情仍由BA.5的早期变异株主导,但BA.4.6和由BA.5进化的分支BF.7占比在不断上升。此外,比利时、德国等多个欧洲国家BF.7感染人数也在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10月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截至10月2日,欧洲当周新增新冠感染人数150万例,较前一周病例涨幅8%。法国当周新冠感染率增幅达31%, 80岁及以上人群感染人数显著增加,住院和死亡人数也持续增长。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截至10月11日下午8时,全球新冠累计感染6.22亿人,累计死亡人数超655万人。近28天,全球新增新冠病例超1282万例,死亡超4万例。
国内BF.7变异株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自9月28日出现首例病例后,截至10月9日,内蒙古感染人数累计已超3500例。10月以来,广东韶关、山东烟台、深圳也先后检出BF.7进化分支。
“奥密克戎仍是全球的主要变体,世卫组织及其合作伙伴正在跟踪300多个子变体,但全球监测、测试和测序仍然薄弱,这使得跟踪这种病毒就像追逐阴影一样。”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10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9月26日,西班牙马德里,西班牙卫生部为80岁以上人员接种第四针新冠疫苗。图/视觉中国
BF.7:逃逸程度再升级的新毒株
美国广播公司10月8日发表的一篇报道称,随着更冷天气的到来,人们在室内时间越来越多,新冠浪潮可能正在欧洲大陆隐约出现,这也预示着美国或将发生什么。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9 月 24 日那一周,在英格兰,约有五十分之一的民众,超过110万人感染新冠,较上一周每65个人中有一人感染的比例有所上升。而且,根据官方数据,目前英格兰的七天日平均死亡人数为 65 人,这是一个多月以来最高记录。谭德塞表示,随着大多数国家不再有限制病毒传播的措施,预计新冠感染病例会继续增加。
与感染人数增加相伴的,是新冠毒株的不断变异。自今年3月,序列首次上传至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以来,奥密克戎BA.5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检测到,取代BA.2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目前,BA.5的早期变异株仍是全球主流毒株,但BF.7占比呈上升趋势,近期已成为美国新冠病毒检出比例第三位的变异毒株。
美国CDC的数据显示,10月2日~8日,BA.5占比下降至79.2%,BA.4.6和BF.7占比分别增至13.6%和4.6%。同期,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10月2日至9日的一周内,美国新增新冠死亡人数近3000例。
BF.7是BA.5的后代,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增加了突变R346T。“增加的突变点让BF.7的免疫逃逸程度较BA.5增加了5%~10%。”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表示。“BF.7在美国传播范围有多大,仍有待观察。”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自疫情暴发以来,新冠病毒已有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等多种变异株,如今正处于奥密克戎毒株大流行阶段。其中,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疫情波及范围最广。“贝塔和伽马的免疫逃逸能力比德尔塔还强,也只是‘昙花一现’。BF.7未来是否能成为流行毒株还未可知。”金冬雁认为,如果BF.7能占主导地位,可以将其看做“已知的魔鬼”,因为它和BA.5整体差异很小。
国内同样遭遇了BF.7变异株的侵袭。内蒙古是本轮BF.7变异株引发疫情的重点区域。
截至10月9日,呼和浩特累计感染3332人。据“深圳发布”微信公号消息,10月8日~10日,深圳累计报告本土病例46例。测序结果显示,大多数个案感染毒株为BF.7、BA.2.76和BA.2.2变异株。
10月9日,广东省韶关市政府通报,该市出现多例多源头、多链条的外地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涉及的新冠病毒包括奥密克戎变异株BF.7和BA.5.1.7,后者也是内地首次检出。“BF.7变异毒株感染后表现的症状包括高烧、持续性咳嗽、身体疼痛、头痛、喉咙痛、嗅觉改变和食欲不振等。相较其它毒株,BF.7传染力、扩散性及逃逸性更强。”10月8日,韶关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书剑表示。
除了BF.7,奥密克戎其他新的变异株也引发关注。现有新变异株大多从BA.2、BA.5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前者包括BA.2.75.2、XBB等,后者包括BQ.1.1等。其中,BA.2.75.2正在印度、新加坡和欧洲部分地区迅速蔓延。9月6日首次在新加坡出现的XBB已取代其他变异株成为当地的主流毒株。这些新变异株并没有与之对应的希腊字母名称。据《纽约时报》9月23日报道,世卫组织传染病专家洛伦佐·苏比西说,这是因为它们与最初的奥密克戎病毒非常相似。
病毒想要在人群中持续传播,就必须不停进化。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经历大规模自然感染的地区,新冠病毒想存在下去必须要有足够的免疫逃逸能力。
“秋冬季感染人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这也会加速新冠病毒自身的突变。未来仍会有层出不穷的变异株,甚至存在区域性差异。”陆蒙吉说,现在需要弄清楚这些变异株在免疫学上的差异有多大。
美国广播公司的报道称,尽管目前美国新冠感染和住院人数呈下降趋势,死亡人数趋于平稳,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传染病专家 Peter Chin-Hong 博士表示,欧洲的疫情后续或将在纽约、美国西海岸等地上演。根据美国CDC的数据,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等地的病毒水平已经在上升。
陈希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公卫部门应坚持对各地局部流行的变异株持续测序,并在人群中定期抽检以监测传播速率。”对于某段时间内突然加速传播、可能流行起来的变异株予以警惕,避免对当地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金冬雁分析说,即便新冠病毒再变异,目前仍然还停留奥密克戎的圈子里。最坏情况是出现一个和现有变异株差异巨大的新毒株。
变异株持续冲击免疫屏障
和往年不同的是,目前全球已有多种新冠疫苗,包括更新的奥密克戎单价或二价加强针。
福奇在前述对话中曾提到,迄今全球经历了至少五种大规模传播变异株,未来还会有更多变体。“如何应对以及如何为这些变体的演变做好准备取决于我们,但矛盾的是,现在疫苗的完全接种率并不高。”据美国CDC数据,截至9月28日,美国接种6亿多剂次疫苗。其中,2.3亿人完成两剂次疫苗接种,占总人口67.9%。在完成两剂次疫苗接种的人中,约1亿人接受了加强针,超过750万人接受了更新的二价加强针。
与此同时,面对新的变异株,现有疫苗和药物能发挥多大作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9月16日,一项发布在预印版平台bioRxiv上尚未经同行评议的研究,对多种新变异株的免疫逃逸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测试和分析。该研究中,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的研究人员测试了40名接种过三剂科兴疫苗的志愿者血样,并收集了另外100名接种疫苗后突发感染BA.1、BA.2或BA.5的患者血样。
研究人员发现,先前感染BA.5,以及使用单克隆抗体药物都不足以阻止BQ.1和XBB的感染。9月,另一项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预印本研究显示,抗体对BA.2.75.2发挥的效果还不到对BA.5的六分之一。
这些研究提示,对早期奥密克戎变异株起作用的抗体类药物,在面对新的奧密克戎变异株时表现不佳。“变异株出现免疫逃逸,不等于现有疫苗和药物完全没用。瑞德西韦、莫努匹韦等小分子抗病毒药物仍然有效,单克隆抗体药物的有效性会受到较大影响。”金冬雁说。
关于疫苗的效用,金冬雁分析称,从中国香港第五波疫情数据来看,对于BA.2和BA.5变异株,接种0针、3针灭活疫苗的感染概率分别为40%-50%、10%。两种情况感染差异达四五倍,因此还是要继续完成“基本盘”——三针疫苗的接种。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尽管中国国内疫苗接种水平已增加不少,但三针疫苗接种率仍有待提高。9月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雷正龙介绍,截至前一日,全国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34亿剂次,其中12亿余人已完成全程接种,占全国总人口的90.18%,8亿多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60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2亿多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近2亿人。“虽然完成我国最后10%人口的新冠疫苗接种存在困难,但想要顺利走出疫情,继续推进这些人群接种疫苗是必要的。”9月1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在线刊文表示。
“加强针更新的速度总是比病毒变异的速度慢一些。目前应该加快推出针对BA.5的单价或二价疫苗,在老年人和免疫缺陷人群中尽快接种。否则变异株更新换代后,这类疫苗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美国目前批准的针对BA.5的疫苗,并没有经过完全临床试验阶段,从申请到最终获批可能就两三周的时间。”金冬雁说。
在金冬雁看来,无论是新冠病毒、流感病毒,或是普通冠状病毒,在秋冬季都会出现感染人数增加,应持续做好对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各类呼吸道疾病的防控。
记者:牛荷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