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分都叫不及格!30年,中国航天,一部令人惊叹的“逆袭”史
资讯
资讯 > 正文

99分都叫不及格!30年,中国航天,一部令人惊叹的“逆袭”史

当“天上宫阙”有了日渐清晰的模样

那是天宫一号上开设的首次太空授课

那是天宫二号中失重30天的独特体验

那是天宫空间站的明亮宽敞

和“家”的味道……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迎来立项实施30周年

三十载沧桑巨变,蓝图壮阔

1

中国载人航天加速驶向星辰大海

中国开展载人航天的设想由来已久

1970年4月24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载人航天工程便被提上日程

1971年4月

中央确定的载人航天项目

被命名为“714”工程

飞船被命名为“曙光一号”

但由于当时各种条件制约

“714”工程于1975年3月终止

1986年

我国实施“863”计划

发展航天技术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此时,一箭多星、同步卫星、远程火箭

均已成功发射

中国航天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

虽然此后承接了一些外星发射任务

但大国航天需要有更高的战略擘画

1987年2月

国防科工委组建

“863计划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

1992年1月8日

中央专委会第五次会议提出:

“立即发展载人航天是必要的

发展载人航天要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同意了专委会

《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

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

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

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

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

发射空间实验室

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

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

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

空间应用问题

史称“921”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

就此拉开大幕

发射载人飞船

开展空间应用试验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

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

搭载着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首次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塔架上

出征太空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升空,图片源自@央视网

飞翔!飞翔!

正常!正常!

火箭飞行过程中

大厅也首次收到了来自大西洋的报告声

就在这之前

执行测控任务的远望3号测量船

首次闯过好望角

远望3号首过“好望角”,船员在“首过好望角,迈入新世纪”横幅上签名留念,图片源自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在太空飞行21小时后

神舟一号返回舱成功降落在

预定的着陆场

一同带回的

还有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祖国怀抱

这面旗也被交到了

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手中

2001年1月10日

安置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和假人的

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

三个舱段组成

这也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2年

神舟专属座驾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有了响亮的专属名字“神箭”

神舟三号与神舟四号先后发射

航天员的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

全系统的合演

也已经臻于完美

2003年10月15日9时

长征二号F火箭再次点火

载着神舟五号与杨利伟

向太空进发

杨利伟进入太空时的自拍,图片源自中国航天员中心

2003年10月16日6点23分

飞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

当杨利伟从返回舱中走出的那一刻

全国人民为之沸腾

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

中国也正式成为全球第三个

独立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神舟五号着陆后杨利伟出舱,图片源自@央视网

2005年10月12日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

踏雪出征

搭乘神舟六号进入太空

神舟六号乘组踏雪出征,图片源自中国航天员中心

当飞行至第3天

费俊龙大胆地在座椅上

一连做了4个“前滚翻”

“前滚翻”的成功

也证明我们多舱段飞船的姿态

控制稳定性良好

费俊龙向地面工作人员展示“前滚翻”

神舟六号

实现了多人多天成功巡天

至此

中国载人航天第一步任务目标

圆满实现

突破出舱、交会对接关键技术

发射空间实验室

2008年9月25日

神舟七号航天员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出征太空

他们在飞行期间

完成1000多项规定动作

2008年9月27日

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

完成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

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

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如今听来

依然让人热血沸腾、自豪感爆棚

150秒回顾神舟七号出舱热血瞬间

2011年9月29日

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

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随后的11月1日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

也成功升空

2011年11月3日凌晨

神舟八号进入轨道

它与天宫一号的距离

从1000米到100米

从100米到1米

从1米到几厘米...

最终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完美合体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图片源自@央视网

2012年6月16日

神舟九号搭载景海鹏、刘旺、刘洋

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

2012年6月18日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

实现载人状态下的自动交会对接

之后又与天宫一号分离

6月24日

航天员刘旺操控飞船

实现与天宫一号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这也意味着中国完整掌握了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控交会对接,图片源自中国航天员中心

到了2013年

神舟十号升空

再次与天宫一号对接

成熟的技术让中国航天人更加自信

2013年6月20日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开展了首次实时“太空授课”

2016年9月15日中秋夜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

随后的10月16日

神舟十一号

同样从大漠深处出征太空

2016年10月19日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

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入天宫二号

为期30天的太空驻留生活后

两位航天员顺利返回地球

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

新纪录

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图片源自@央视网

为了实现航天员更长时间的驻留

以及维持未来空间站的长时间运行

除了“运人”的神舟飞船外

我们还需要负责载货的“太空货车”

即天舟飞船

2017年4月20日

天舟一号在新建成的文昌航天发射场

成功发射

4月22日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对接成功

开始多次向后者补给燃料

同年10月

天舟一号在地面控制下

从300多公里高度的轨道逐渐下降

并向地球接近

最终进入大气层烧毁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完成

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三步走”规划“第二步”的实现

也将中国载人航天推进至

空间站时代

建造中国空间站

2020年5月5日18时00分

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约488秒后

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

进入预定轨道

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第三步”任务序幕

5月8日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

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

这也标志着

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

2021年4月29日

“天和”核心舱

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中国空间站

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自动播放

“天和”核心舱宣传片,视频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

你我一起见证了

“天和”核心舱

先后迎来3艘“天舟”货运飞船

和3艘“神舟”载人飞船的访问

并与“问天”实验舱成功交会对接

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的神舟十二号、十三号、十四号乘组,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网

按照计划

今年还将发射

“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神舟十五号

建成一个完整的中国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

也将迎来“三步走”战略的阶段性终点

中国空间站建成构想图,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网

30年来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

从创业之初的筚路蓝缕

到如今的成就非凡

不断刷新着中国人的“太空高度”

30年来

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

成就了一个个“高光时刻”

创造了一次次“感觉良好”

2

一次次发射成功的背后……

航天员这个词的发明者是钱学森

自动播放

回顾中国载人航天30年征程

有一个人的名字不能忘!

那就是钱学森

早在上世纪60年代

钱学森就提出

我国应该发射载人飞船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航天”这个词语也是钱老

从毛泽东的诗歌中获得灵感

并最早提出的

他培养的学生

成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顶梁柱!

中国航天人心中

99分都叫不及格

以下视频来源于

央视军事

自动播放

那一年

王永志被正式任命为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王老坦言

“东北话叫压力贼大

比哪个都大”

绝对不能让航天员出事!

我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之一

陆元九院士说:

“上天的东西,99分都叫不及格”

开舱只需5分钟

他整整练习了4年

自动播放

他是返回舱落地后

最先到达现场的人之一

也是航天员返回后

看到的第一个人

航天搜救分队开舱手冯毅

见证了神舟十二号

神舟十三号的开舱瞬间

开舱只需5分钟

而他整整练习了4年

返回舱直立、返回舱倾倒

他需掌握过硬的开舱技术

沙地、湖泊、荆棘、密林

也需具备不同地域的处置能力

“我们这一行,有人说是锻炼,有人说是磨炼”

一片空白下,3个月写出

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设计

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设计

是我国首部航天员训练的顶层方案

而它的诞生仅仅用了3个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

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就是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

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做这项工作时

既没有现成的航天员训练大纲

没有现成的课程体系

也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具、训练设备

更没有现成的有经验的教员队伍

这种挑战是非常大的”

而黄伟芬挑起重任

仅仅用了3个月

就交出了一份

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设计

1998年

从全军优秀飞行员中选拔出的

首批14名航天员进驻航天城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

从此

黄伟芬和中国航天员的每一步紧紧相连

多年默默耕耘

这位“航天员女教头”

看到自己选拔培训的航天员上太空

内心总是十分激动和感慨

《祖国不会忘记》

是黄伟芬几次接受采访时

反复提到的一首歌

在她心中

这首歌唱出的不仅是自己的心声

更是一代代航天人心中最炽热的梦

自动播放

一面特殊的照片墙

见证中国航天员飞天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外

有一面特殊的照片墙

2003年

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从这里出征时

这面墙还并不起眼

这些年来

照片墙不断翻新

越来越多的航天员

光荣“上墙”

期待这面照片墙上

出现更多飞向太空的“中国星”

以下视频来源于

央视军事

自动播放

3

云海一号03星发射成功!

云海一号03星发射成功!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成功将云海一号03星发射升空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

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

空间环境探测

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任务

宇宙无边无际,探索永无止境

每一个新高度都是一个新起点

每一次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新开始

更壮丽的事业还在前方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三十而立

中国航天,加油!

监制:卢刚 | 责编:赵岑 | 校对:张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