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民谚有云:“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白露时节,暑气渐消,秋高气爽,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群鸟也纷纷储食以备冬。
《诗经·蒹葭》所记是白露之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历代书画名迹中,既有白露蒹葭,烟水寒汀,更可见沙岸栖雁与鸿雁高飞。宋代崔白所作的《芦雁图轴》题跋有“白露苍苍已结霜,蒹葭深处独徜徉。羽毛无损性情适,不羡高冈有凤凰。”明代朱芾《芦洲聚雁图》用笔清淡旷逸,自题诗句中有:“湘浦冥鸿谁得似,碧天飞去又飞还。”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整理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与芦雁相关的书画名迹,以飨读者。
宋 崔白 秋浦蓉宾 轴
宋 崔白 秋浦蓉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绘荷叶枯黄,芙蓉展艳,一派秋光旖旎,花间鹡鸰腾跃,翡翠静静停留,两鸿雁振翅凌空,意在千里。无画家款印,旧传为崔氏之作。
宋 崔白 秋浦蓉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崔白 秋浦蓉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崔白 秋浦蓉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崔白 秋浦蓉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崔白 秋浦蓉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崔白(约公元十一世纪),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字子西。宋仁宗至神宗时为画院画家。精工画花卉翎毛,尤以枯荷凫雁得名,但亦精于道释、人物、鬼神。据说他作画时从不起稿,画长直坚挺的线条,无须使用直尺界画,操笔立就。
宋 崔白 芦雁 轴
宋 崔白 芦雁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水滨芦丛下,有只孤雁徘徊停留着。雁先以浓淡墨双钩成轮廓,然后用水墨渍染,再填以赭色和花青,表现出毛羽丰润的光泽。绢地染上淡墨,使背景趋于明显,并有寒气笼罩的感觉。坡石上有“濠梁崔白”的款字。
宋 崔白 芦雁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有孙承泽题跋:白露苍苍已结霜。蒹葭深处独徜徉。羽毛无损性情适。不羡高冈有凤凰。退谷八十一老人题。
(传)宋 崔白 芦汀宿雁 轴
(传)宋 崔白 芦汀宿雁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 崔白 芦汀宿雁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崔白以擅画枯荷凫雁而得名,故后人常将此类题材之作品归于其名下,本幅即是一例。构图用笔均简洁的坡岸、芦雁,与崔白写实的笔墨风格不相类,却有着元代古拙朴质的感觉。
宋人 秋荷野凫图 轴
宋人 秋荷野凫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秋荷野凫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秋荷野凫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只野雁蹒跚走向水边凸起的平石上,凝视着远方,不知是在寻找什么,还是在等待什么,它的神情真挚,颇为动人。而雁足踏着红蓼花,背后衬托残荷败叶和莲篷,有着浓浓的秋意,更显现出了孤雁那份萧瑟的意味。画雁用双钩填彩的方式,色泽以墨色为主,略加赭石和花青;其余景物也多用此方式,仅画草则较近于没骨法,不但笔笔精谨,且情韵生动,虽画面因年代久远而有些沈暗,却仍不减其所展现出的宋代绘画韵味。
宋人 画秋塘双雁 轴
宋人 画秋塘双雁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画秋塘双雁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画秋塘双雁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秋天宁静的池塘一隅,黄芦、红蓼、枯荷与白鹅相映成趣。本幅虽画双鹅,然雁、鹅同科,古人更常雁、鹅不分,而通称为雁,故名为《秋塘双雁》。全作设色醇厚,以墨色点染其间,造型优雅写实,神情生动逼真,显现画家深入观察自然之写实功力。 此幅为两幅绢拼接而成之作品,从其空旷平远的构景,具荒寒水景之意趣,皆可定为北宋徽宗朝(1102-1126)画院之作,是现存北宋汀渚水鸟罕见的代表作品。
宋人 寒塘群雁图 轴
宋人 寒塘群雁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寒塘群雁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水塘一角,衰草枯叶点缀池畔,颇有寒意。野雁几只群聚着,一雁翔空而来,与伸头昂首者相呼应,形成生动的画面。
(传)宋 黄居寀 芦雁 轴
(传)宋 黄居寀 芦雁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烟水寒汀,沙岸栖雁三只,一缩项瞑目状似憩息,二引首顾侧,若守望警戒。岸旁惟见芦苇三五,情景萧瑟,撩人寒思。本幅中雁之造型、用笔及芦雁之笔法,有明中叶著名的宫廷花鸟画家吕纪(活动于1439─1505)之意。然皴石未见其常用之斧劈皴法,画雁之笔平整,又芦苇与石之线条较有起伏提顿,尤以水纹最为明显,故或为后之仿吕氏者所作。
(传)宋 黄居寀 芦雁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 黄居寀 芦雁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旧标为黄居寀之作。黄居寀(933─993年以后),四川成都人,字伯鸾。为黄筌(903─965)季子,能传家学。始与父同事孟蜀(934─965),为翰林待诏,蜀亡入宋,得太宗睠遇,委以搜访名画,诠定品目之责。黄筌、居寀父子之画遂成为宋初画院较艺优劣之标准。
元 吴镇 芦花寒雁图 轴
元 吴镇 芦花寒雁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本幅自题:“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钤印“梅花盦”、“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钤鉴藏印“怡亲王宝”“黄氏仲明”“虚斋审定”等11方。
以平远法绘秋日水滨景色,水面微波荡漾,蒹葭苍苍,一双芦雁振翅飞起,渔父于舟头仰首凝视。画面空灵寒寂,形成了平淡清远的境界。图中以平行置景的手法表现空阔无际的水泊,以浓淡变化的水墨表现远近层次,平中见奇。
《墨缘汇观续录》《虚斋名画录》着录。
元 王渊 寒江芦雁 轴
元 王渊 寒江芦雁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渊(约14世纪),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若水,号淡轩。学画时,曾获赵孟頫的指导,学到许多古人的画法。
元 王渊 寒江芦雁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帧绘水滨双雁,一延颈啄啮芦根,一半合其目而休憩。毛羽丰润,神态生动。芦苇三两茎衬托其后,复有残荷几叶,益增萧瑟意境。
元人 画百雁图 轴
元人 画百雁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 画百雁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 画百雁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 画芦雁 轴
元人 画芦雁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 画芦雁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 射雁图 轴
元人 射雁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群山环抱中,一列狩猎的队伍,正沿着山路,缓缓行进着。骑队里,有人发现了天上飞翔的鸿雁,立刻搭弓上弦,蓄势待发。其余众人,有的伫足仰望,神情专注,也有的操控猎鹰,随时预备接应。画家显然有意借助周边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整件作品的肃杀气氛。所以无论是皴山,或者画树,用笔均极精简,很成功地营造出北方朔漠的地形特征。元代帝王喜好狩猎,曾屡次传召画家绘图,以记录当时的盛况。
元人 射雁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 射雁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 射雁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画上,并无作者款印,由于画中出猎的阵势,与故宫典藏的刘贯道(13世纪后半)《元世祖出猎图》相当近似,所以,作者应当也是宫廷里的艺匠。幅中,首领人物的形象和须眉,极似元成宗铁穆耳(1265-1307在位)中年以后的容貌。倘据此推测,此图的成作年代,大约在十四世纪初期。
明 吕纪 秋渚水禽 轴
明 吕纪 秋渚水禽 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烟岚迷漫的秋夜里,明月半悬,四只豆雁栖息在半隐半现的木芙蓉和芦苇丛间的坡地上,其中三只已入眠,另一只则正对着明月引颈长鸣。但作者所要呈现的应不只是雁群在夜间栖息时,会由一雁警戒守夜的习性而已,还有一份对时、对景抒发情怀的心境,进而画出了秋夜的凄清。幅中画鸟画花的笔墨,工整细致而不刻板,画石则较写意,这种结合工写,又能掌握住情境气氛的作品,正是吕纪所擅长的绘画风格,并对后世画家有极大的影响。
明 吕纪 秋渚水禽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吕纪(1439─1505),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字廷振,号乐愚,一作乐渔。孝宗弘治(1488─1505)间值仁智殿,官至锦衣指挥。花鸟初学边文进,后摹唐宋诸名家笔,结合工写,益臻其妙。
(传)明 吕纪 芦汀来雁图 轴
(传)明 吕纪 芦汀来雁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吕纪画风有工笔设色和水墨写意二种。本幅画雁,一飞降,一仰首迎接,四雁结组,颇有呼应。用墨层次,鲜明活泼,于水墨画中是属佳作,但以风格论,无吕纪用笔如风蔌蔌之意。本幅款系后加,右下钤二印,其一“字以善”,是林良字,或出其手,或出其徒,待考。
(传)明 吕纪 芦汀来雁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明 吕纪 芦汀来雁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林良 芦雁图 轴
明 林良 芦雁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款署:“林良”。钤一印不辨。
此幅《芦雁图》画一双大雁飞降池塘,扇动的翅膀引得水面波纹荡漾、芦草摇曳。作者纯用水墨,以块面的笔触塑造物象,笔墨简练而形态准确,体现了画家高度成熟的水墨写意技法。
明代姜绍书着《无声诗史》中称林良“画着色花果、翎毛极其精巧。取水墨为烟波出没凫雁嚵唼容与之态颇见清远。运笔犹上,有类草书,能令观者动容。”
明 项圣谟 画芦雁 轴
明 项圣谟 画芦雁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项圣谟(1597—1658)为元汴之孙。字孔彰,号易庵,又号胥樵。工书画山水,初学文衡山,扩于宋而取韵于元,乃项氏家族数代以来画名最高者。此幅写丛汀芦苇,群雁就宿,或低翔而下,或结阵远来。于江天空旷之中,写霜秋暮景,使人观之,若有萧瑟凛冽之气,可谓善画者以意胜也。鉴藏印记中有方“天籁阁中文孙”,足见其景仰祖父元汴之情。
明 朱芾 芦洲聚雁图 轴
明 朱芾 芦洲聚雁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芦洲聚雁图》有画家朱芾隶书自题:夜牕剪烛听雨,偶阅叔升钱君所画古木寒鸦小景,不觉技痒,因写芦洲聚雁以配之。适友人黄德谦在座,曰似潇湘水云景也,昔年过二妃庙,今复观此图,恍若重游,但少苦竹翳深耳。余遂添丛篠于其间,殊有天趣,并赋诗一绝云:夜牕听雨话巴山,又入潇湘水竹间。湘浦冥鸿谁得似,碧天飞去又飞还。甲寅(1374年)春三月修禊日。朱孟辨在西掖记。
明 朱芾 芦洲聚雁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朱芾(活动于14世纪后期),江苏华亭人,字孟辨,号沧洲生,洪武初,以翰林编修改中书舍人。其人才思飘逸,善画芦雁,集潇湘水云之致,兼善山水及白描人物。工词章翰墨之学,真、草、隶、篆清润遒劲,风度不凡。尝以所书篆瘗之细林山中,题曰篆冢。朱芾为当时名士杨维祯之门生,甚受杨氏器重,曾赞芾能以仁义为脩,为其门之幸。
明 朱芾 芦洲聚雁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画潦水沙洲,枯柳岩石,群雁聚息芦丛情景,前人评为极得潇湘烟水之致。又据自题称,芦洲聚雁先画成,竹丛题跋系数年后所添加,是知亦为其自许之作品。
明 刘炤 芦雁图 轴
明 刘炤 芦雁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炤,生卒年不详,字巢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善画翎毛、花卉,且喜吟咏,诗画皆精妙绝伦。 明代画水墨芦雁的名家,当推活动于十五世纪后半,用笔豪放潇洒的林良。另一位是善画工笔设色花鸟的吕纪(活动于十四至十五世纪间),偶亦有水墨之作,用笔虽不及林良粗犷,但也洒脱雅逸。画史记载,刘炤擅长巨幅大画。本幅描写江边野雁群聚,笔意雅秀,与吕纪一派风格较为接近。
明 郭甸 寒鸦宿雁 轴
明 郭甸 寒鸦宿雁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郭甸,字海田,河南人,生卒年不详。此幅画宿雁群鸦,黑色秀润有致,木石尤佳,深得用水之妙。
清 朱耷 芦雁图 轴
清 朱耷 芦雁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图绘6只芦雁在水际岸边飞、鸣、行、止的瞬间。芦雁的造型准确严谨,动、静的体态表现得出神入化。其背部的羽毛是先以淡墨晕染,趁湿在淡墨上点以浓墨,浓淡墨交融处显现出羽毛柔软细密的质感和厚重的量感。图中描绘山石的笔墨老辣娴熟,石上的青苔以卧笔横锋点染,纵横随意中不失章法,其苔点与芦雁身上的墨点在笔法上形成呼应,令全幅深得酣畅淋漓之趣。
清 朱耷 芦雁图 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清 朱耷 芦雁图 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款署:“八大山人写。”钤“八大山人”白文印、“何园”朱文印、“真赏”朱文印。鉴藏印有“安次王氏慎修堂珍藏书画印”朱文印。
清 黄慎 芦花双雁图 轴
清 黄慎 芦花双雁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画幅自题:“半山经雨带斜晖,向水芦花映客衣。云外可知君到处,寄书须及雁南飞。”钤“黄慎”白文印、“瘿瓢”朱文印各一方。
“半山经雨带斜晖,向水芦花映客衣”,秋雨之后,江面上雾气迷濛,带着雨水的芦叶在风中摇弋。两只大雁栖息在芦叶下,眼睛紧闭,畏缩着身子,头埋藏在羽毛中,透露出山雨过后的丝丝寒意。“云外可知君到处,寄书须及雁南飞”,冬季降临,大雁南飞,它们往来的身影往往会唤起人们相思离别的愁绪,盼望能传去对远方亲友的问候。此画借景抒情,通过芦花秋雁写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清 黄慎 芦花双雁图 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出黄慎在文人画家中的独到之处,他善于发现大自然中感人的情景,寓情于景,再辅以诗文,从而点明画外之意。在这方面,他与华嵒意趣相投,两人的作品都具有雅俗共赏的特征,且彼此相互影响。此图在画法上,浩淼的江面以水墨晕染而出,愈远愈淡。芦叶融入草书狂放的笔意,用笔迅疾,个别枝叶用浓墨点醒,营造出风雨迷濛的意境。大雁造型准确,笔简意足,着重神情的刻画,体现出画家深厚的写实造型能力。
清 边寿民 芦雁图 轴
清 边寿民 芦雁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自题:“壬子立冬后二日边寿民写于白沙旅馆。”钤印“颐公”“寿民”。“壬子”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作者时年48岁。
此图生动地描绘了秋雁温情互唤的小景。全幅为纵式构图,作者巧妙地在近景处绘一株高大的芦苇,以其纵向的造型加强了上下两只秋雁间的联系,成为有机地连贯画面物象的一条主线。芦、雁以泼墨写意绘成,准确而生动的笔墨显现出作者较强的写生能力。
清 边寿民 芦雁图扇页
清 边寿民 芦雁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扇页有自题:“于陵于陆羽缤纷,岂逐菰蒲野鹜群。昨日秋风看矫翮,一行冲破碧天云。并题为翼翁研长兄清品。苇间居士边寿民。”钤“寿民”白文印、“颐公”朱文印。
此图是作者送给友人的画作。图绘两只大雁在芦塘边,欲行又止的情景。边寿民为了画好雁,曾“结茅苇际”,与雁为伍,每日细致观察雁的行、卧、翔各种姿态,故其笔下的大雁,符合解剖学,具有造型生动写实的特点。此图不打图稿,直接以墨或色加以绘制,显示了一定的艺术水准。
清 边寿民 芦雁图 轴
清 边寿民 芦雁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图绘沙渚芦苇,水草点点,两只芦雁一俯一仰,悠然闲憩其间。全图运笔自由舒放,芦苇枯笔墨色写成,苍劲爽利;芦花秃笔点染,蓬松自然;芦雁形体,则以泼墨法挥写,仅在喙间及足部略施赭黄,既丰富了色彩的变化,又与芦雁主体所用的浓淡有致的墨色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种大写意的泼墨芦雁,是边寿民独特的创造。
清 缂丝芦雁图 轴
清 缂丝芦雁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图于本色地上彩缂芦雁、坡陀和小草等纹样。画面基本以绿色、棕色、湖色、香色、墨绿等稳重的色丝搭配,构图简洁,造型写实。作品采用平缂、缂鳞、构缂和搭缂等技法缂织,作者娴熟地处理线条的弯转变化,将被风吹拂下的芦苇的飘动和叶子翻折下的明暗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来,颇富天然之趣。两只芦雁神态安详,怡然自得。画面动静结合,充满和谐自然的逸趣。图下钤“皇六子和硕恭亲王”收藏印。
日本 狩野安信 芦雁 轴
日本 狩野安信 芦雁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狩野安信(1613—1685),日本“狩野派”巨匠。狩野孝信的第三子,号永真,牧心斋,静闲子,了浮斋,四郎次郎。亦称藤原安信。六岁时丧父,画得探幽,尚信二位兄长教授,后随兄入江户(今东京),狩野宗家七代的贞信故去后,由安信即之。并由于居住中桥,故此后狩野宗家亦称中桥狩野家。叙法眼。笔下人物,山水,花鸟均精。
本幅收录于大风堂遗赠名迹特展图录。
近现代 何怀硕 秋雁 轴
近现代 何怀硕 秋雁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画家行书自题: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一九七二年。何怀硕。
(本文整理自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