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这些天成为一个大众颇为关注的话题。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深远。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各方面均有诸多影响,服饰即为其中一例。现在的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民族服饰,而和服最早也被称之为吴服,这一名称的历史来源最早可追溯至中国三国时期的中国吴地,至今日本仍有这一称谓。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日本和服吸收了中国传统服饰的部分形制,也逐渐发展出了本身的特色。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和日本浮世绘作品中,可以一览这一同根同源的东方传统服饰的魅力。
日本三越服务店海报,用的是“吴服”二字日本四面环海,早期因交通不便,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较为缓慢。应神时代(公元270年-310年)之前,服装材料多用原始植物纤维,以纺麻以及剥桑树皮纺线织布为主。《魏志·倭人传》中曾记载,倭人着“贯头衣”,“其衣横幅, 但结束相连 ,略无逢,……。作衣如单被 ,穿其中央 ,贯衣头之”,这种用直线形的布遮盖身体而露出头部的服饰,作为日本原始社会服装的基本形态历时很长,也是和服的最初形态。
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之青山圆座松》局部据日本史料记载,为了改变日本列岛上居民衣着的纺织与缝制技术落后的现状,应神天皇派遣阿知使主等人去中国江南吴地,寻求缝衣女,学来织绫技术 。《日本书纪·应神纪》、《日本书纪·雄略十四年》中分别记载:“三十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 、都加使主于吴 ,令求缝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丽过 ,欲达于吴。”“十四年春正月 ,丙寅朔戊寅 ,身狭村主一青等共吴国使 ,将吴所献手末才伎,汉织、吴织及衣缝兄媛 、弟媛等,泊於住吉津。”
吴服神社 图片来源网络“吴服”这一说法早期特指用吴地织布制成的服饰。值得一提的是,吴地较之中原地区,开发较晚,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与中原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文化亦随之南迁,江南得以持续开发。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繁荣。
东洲斋写乐《三世泽村宗十郎之名古屋山与三世濑川菊之丞之倾城葛城》从上述史料可知,应神天皇三十七年 (公元306年),阿知使主、都加使主历经波折,从高丽辗转来到中国到达吴地,学习纺织技术及服装样式,并带回吴织、汉织、兄媛 、弟媛等织女。雄略天皇也曾派使者来中国的江南聘请缝衣技工。吴地织女进入日本后,推广了养蚕织绸,织锦纺花、制作四季衣物等技术,由此改变了日本此前简陋的穿衣方式。
喜多川歌麿《姿见七人化妆难波屋阿北》隋唐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日本对于中国的推崇达到顶峰。公元603年,日本颁布了“冠位十二阶”。规定宫廷制定的冠服和朝服的制度,模仿中国隋代的服装制度:服装为立领,改右衽为左衽 ,筒袖衣,下穿白表祷 ,系带并垂结于前。公元701年,日本政府颁布《大宝律令》,其中规定制衣用冠,都要仿效中国的着装制度,宫廷朝服模仿唐代朝服。至此,日本和服完成了中国化改革,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中国织女的事迹在日本不少神社的石碑上皆有记载,她们逝世后,也被奉为神明或先祖,日本人民或建造吴服神社以示纪念,或供奉于其他神社。由于曾取经中国,所以日本和服也被叫做“吴服”“唐衣”等。至今,日本街头也可见到一些专售和服的店取名“吴服店”。
《女史箴图》(局部),传顾恺之,约5至7世纪,绢本设色服饰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长久的过程,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研究者孟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认为,和服确实受中国传统服装的影响,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日本有崇古的传统,史料有夸张和过早溯源也未可知。“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三国时期,中国男女服饰都已经有裤装了,裙子里面均着有裤子,但日本的传统服饰始终没有裤子,也就是说日本人学中国服饰时只学到了一部分,没有学全。当然,三国时代,相对北方,吴地是落后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地带,所以当时日本人是到中国文明的后发地区引进经验,这也是他们学不全的原因之一。但是,三国时流行的将士军服是短上衣配长裤,外罩铠甲,吴地将士也是一样的;可是,日本武士包括幕府将军出征打仗,都是光着大腿的。”
日本使者三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来朝,看到的中国服饰样式,可参考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女史箴图》由顾恺之根据晋代诗人张华于公元292年写的《女史箴》所绘,用历代贤妃的故事来告诫宫廷妇女需遵守妇德,该图创作时间距吴国政权时期(公元229年-280年)相去不远。
《女史箴图》(局部,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女史箴图》原有12段,现存9段。在现存的“冯媛挡熊”段和“女史司箴敢告庶姬”段中,可以清晰看到画中人物的衣着特点。女子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下着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饰带层叠,随风飘扬。魏晋时期崇尚老庄,飘逸潇洒的文化追求也体现在服饰之中,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宫廷礼服则秉承了东汉的华丽风格,妇女梳有灵蛇髻、惊鹤髻、飞天鬓、缓鬓等各种样式,或戴步摇花钿,或簪以鲜花,正如汉赋所言“珠翠的砾而炤耀兮,华袿飞髾而杂纤罗”,曼妙异常。
《女史箴图》(局部 冯媛挡熊)孟晖对澎湃新闻介绍说:“服装的要素包括形制与材料,而材料也会影响形制的发展。和服缺乏多种中国传统服装普遍应用的衣料,最明显的就是和服没有细薄透气的纱和罗,所以和服里没有半透明的衣装。”
湖南马王堆古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这件襌衣仅有49克,不足一两。如果再除去袖口及领口部分,所剩重量只有25克左右,轻薄至极。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马王堆古墓出土孟晖介绍:“中国是发明丝绸的国度,丝绸工艺一路绝尘于世界,早在战国时代就有质量极高的纱,丰富的纺织品种形成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风貌。如《汉书》中提及的‘充衣纱縠襌衣’,是指男性与女性一样,在不透明厚衣料做成的华服之外再罩一层薄纱外衣。实际上那是中国一直流行到清朝的习惯,到了夏天,清朝的王公大臣都是罩着半透明的薄纱朝服去上朝,如此的服装形制流行了至少两千多年。日本和服中,不仅男性没有半透明纱罗的服装,女服也一样没有,受限于物质水平是很重要的原因。”
纱、罗的产生,使得布料有了轻柔感,由此服饰的形式就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孟晖说:“从南朝一直到宋代,中国女性流行在夏天直接穿半透明的轻纱薄罗上衣,露出肩影和臂影。此外,不分季节,都时兴在绫锦裙外再围罩一条半透明的纱罗裙,形成叠映。这一点,日本的和服也没有学到。”
《北齐校书图》中身披透明纱衣的学士们,内穿布裙
宋 苏汉臣《婴戏图》中穿透明纱衣裤的幼童在唐宋绘画上,也能看到画家主要用铁线描和游丝描来表示仕女衣服的顺滑飘逸之感,如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防的《簪花仕女图》、宋人作品《花石仕女图》等都是对贵族和宫中女性闲适安逸生活的刻画,这些作品中女子身上的衣服款式多样,色彩明亮,有的穿着紧衣宽袖,有的穿着拖地长裙,披一件透明的薄纱,显露出优雅美丽的身材和华贵雍容的姿态。浮世绘艺术家则用不一样的粗细线条来表示和服的厚重感。
《簪花仕女图》春夏间的仕女纱衣下微微露出的玉臂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宋摹本)“财富实力也会影响到服装的样式和风貌。中国自古就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一,所以实力雄厚,一直习惯于在华贵服饰上大量装缀天然珍珠的做法,像宋代贵族女服就在衣领、两襟等处缝一溜珍珠,甚至皇帝龙袍、男性王公贵族的华服上也缀珍珠。日本和服从来没有类似做法。”
南宋 《荷亭婴戏图》中穿纱衣的妇女“形制上,中国传统服饰各朝各代种类繁多,日本和服则相对单一。所以无论是从形制还是材料上来说,日本和服只学到了中国传统服饰最基本的服装样式。当然,日本和服有它自己的民族特点和美感,也是十分珍贵的文化。”孟晖说。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