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新书或面临读者“断代”:一代人夸上天 一代人颇茫然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王朔新书或面临读者“断代”:一代人夸上天 一代人颇茫然

王朔写了十四年的《起初·纪年》出版了。出版方曝出的首印数是20万册,并称已加印好几次。有这个销量并不让人意外,王朔读者的基本盘有那么多,而且这是时隔多年的一本作品。

001.jpg

但是,和王朔上一次“复出”时推出的《我的千岁寒》引起现象级报道和讨论相比,这次报道的媒体寥寥,讨论也显得冷清,找不到一条转、评、赞过千的微博,更不要说上热搜了。

004.jpg

王朔新书官宣之前,红星新闻按照以前王朔出书的“报道规格”,提前发了消息,这两条全网最早披露王朔新书的稿子,应者寥寥。根据观察,60后和70后是主力,他们激动而亢奋的样子,仿佛精神内耗得到了治愈,但却有00后留言:“王朔是谁?”

新书预售第二天,和菜头写了篇文章,其中说:“作家王朔出了一本新书,叫《起初·纪年》。在60后、70后那里引起了一些骚动,之后的世代都很冷静,估计是不熟……有代沟。”

005.jpg

出版方对此并不认可,新经典的编辑表示,“在短平快的文本收获最大传播率的当下,王朔写就这样一部极为罕见的小说,在拒绝了一切的普通平常之外,似乎也在拒绝年轻一代的新读者……但周边的年轻同事对这本书兴趣满满。”

按照出版方的表述,这是一部“将中国当代小说推向新高度”的作品。这种定义,并不是拒绝年轻人,信息时代,有思想与见解的年轻人并不输于以往。

006.jpg

但从网络上已有的评论来看,已有冰火两重天之势:一方是以史航、止庵、马东等上一代名家热情似火的力荐,他们把荐书视频、读后感、网友互动玩了个遍,没有一样落下,炒得热气腾腾;另一方是20岁出头年青一代,没有前者的情感滤镜,对《起初·纪年》的评价显得更具批判性,比如王朔“碎嘴子”造成的“废话连篇”,而对王朔的“解构”“痞子”等,他们也提不起太多兴趣,因为现在的年轻人玩这个玩得更疯狂。

王朔写作文字的“碎”,来源于他本身就是“用口写作”——这是一个十分具有“王朔味”的写作小癖好,必须边读边写。所以,第一个爆出“王朔出新书”消息的作家马东,分享近日读书心得时,对“王朔书”的读法做出解释说明:“《起初·纪年》是王朔用嘴写成的小说,所以也得用嘴来看,必须出声念。默读,不灵。 ”

这样的写作方式被部分网友评论为“语言冗杂”。比如,《起初·纪年》文章叙事“我说”“谁说”口语词汇高频使用,读的时候眼前仿佛出现一位中年男人坐在面前喝着小酒侃大山;再来还有和鲁迅家门口的两棵枣树如出一辙的“我说三个月,从长安到雁门,这是快呢还是快呢?”以及诸如“我汉乡下不识字的人也是这么数日子,今天出门倒霉,今天出门不倒霉,把倒霉事儿挨着过一遍就一年了”等等车轱辘话。让初读王朔的读者不太适应。

003.jpg

王朔新书转、评、赞最高的一条微博,这个数据距离上热搜还有很长的距离

当然,“用口写作”只是一种文风,对于老读者来说,他用词犀利,文风随性,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的“痞子文学”是“反抗权威”的符号。但对于的年青一代,这已经不新鲜了,他们对上一代人的这些夸赞感到茫然。一位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评价王朔是一个“过了人生的巅峰期,开始被世人遗忘的作家”,他说,“王朔依靠了‘痞子’这一外表,打破了几千年来知识分子高大上的面目,但王朔表面是痞子,骨子里是精英,等到真正的痞子展现,人们就迅速对假痞子、真精英的王朔进行了抛弃。”

截止目前,距离《起初·纪年》已经过去了6天。也许是这本706页的书实在是太厚,很多读者还没读完,导致书评数量与当初预售时的火热形成了鲜明对比:豆瓣书评仅4条;短评仅52条,有趣的是,其中50条都是类似于“没看,先把评分预订”“果断下单!”等跟王朔新书内容毫无关系的评价。

也许,对于部分人而言,王朔的《起初·纪年》代表着上个时代文学界的“王者归来”,但要让年轻一代对王朔从“陌生”变“熟悉”到“认可”,最终还是靠作品说话。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实习记者 毛渝川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