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窜访”的“窜”,以及“窜访”一词的翻译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说说“窜访”的“窜”,以及“窜访”一词的翻译

说说“窜访”的“窜”

“窜”现在的字形从“穴”“串”声,是个标准的形声字。但是其繁体字形写作“竄”,从“穴”从“鼠”,是个标准的会意字。从其字形构成就不难看出,该字所记录的词语,就是“抱头鼠窜”(《汉书》作“奉(捧)头鼠竄”)这一动作的直接记录,即老鼠在收到威胁恐吓时,向洞穴狂奔时的惊惧之貌,所以这个字记录的词语,本身就具有“奔逃”、“藏匿”之义。《易讼》“不克讼归逋竄也”中用的前者,《左傳定公四年》“天诱其衷致罚于楚而君又竄之”用的是后者。由于“竄”带有“灰溜溜”的主观心理感受,所以这个词也引申出“流窜”、“放逐”(使得……流窜)之义。前者是从动作施为主体出发的,后者是从动作之所以产生的来源出发的,本质上是同一个词的不同方面。

说到了“竄”就不能不说说“穿”。二者不仅语音相似,语义更是密切相关。

“穿”从“穴”从“牙”会意。这里的“牙”可不是随随便便任何动物的“牙”,而是特指“老鼠”的“牙”。我们看一下甲骨文的“鼠”字就会非常清晰了。甲骨文的“鼠”字,最突出的就是这个动物嘴前的三个小点,这三个小点就是老鼠的“牙”。我们的古人早就发现了,老鼠最厉害的身体器官就是“牙”,老鼠通过“牙”可以盗洞,咬坏各种东西,尤其是能够破坏“墙壁”,钻到房间里偷东西。老鼠通过牙齿破坏墙壁的这个动作,就是“穿”,也就是“穿墙而过”的“穿”。所以,“穿”这个字首先记录的义项就是“破坏、透过”,以及“通过、连通”。《诗经·召南·行露》“何以穿我墉”用的是前者,苏轼《念奴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的是后者。在此基础上,“穿”又引申出“穿衣服”(贯通)的“穿”和表示“败露”的“戳穿”“揭穿”的“穿”。

无论是“竄”还是“穿”,都是跟“老鼠”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传统心理认知中,对于“老鼠”没有什么好印象。因此这些跟老鼠有关的字,及其所记录的词,基本上也都是负向的贬义词。当然,随着西方文化逐步引入,这种心理认知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卡哇伊的“米老鼠”,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小朋友大朋友心仪的卡通形象,仓鼠也被很多人作为宠物来喂养。我猜,这要是发生在古代,估计古人们是万万不能够理解和接收的。细想想这些事,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政治等效”视野下“窜访”译法探究

作者:杨明星 李志丹(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刊登于2015年第5期《中国翻译》期刊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外交新词层出不穷,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焦点。2014年2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新闻发布会上严厉斥责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藏独”分子达赖喇嘛,宣称“中方多次就达赖赴美窜访(the Dalai Lama’s visit to the US)问题向美方表示严重关切。美方允许达赖窜访美国(gave green light to the Dalai Lama’s visit)并安排领导人会见,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违反美国政府自己作出的承认西藏是中国一部分、不支持‘西藏独立’的承诺,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损害中美关系”(Qin, 2014-2-22)。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两次出现的具有反面意义的关键词“窜访”,均被外事译员译成中性词visit。尽管外事译员对“美方允许达赖窜访美国”中的“允许”作了技术处理和语气加重,补译为gave green light to(对……开绿灯),但仍未能有效传递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的感情色彩和政治立场,导致国内外一些媒体,如China Daily,CNN 和REUTERS 纷纷套用visit译法。今年2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就奥巴马在出席“国家祈祷早餐会”时对达赖表示欢迎一事发表谈话时,指出,“我们反对任何外国允许达赖前往窜访(permission for the Dalai Lama’s visit),反对任何国家利用涉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Hong,2015-2-6),外事译员对“窜访”的翻译仍然沿用了之前的visit 译法。

实际上,“窜访”是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统一、谴责和揭露民族分裂分子而新造的专用贬义词,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政治倾向性。据笔者考证,自2006 年“窜访”一词首次出现以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对外表态中近百次使用该词。之后该词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用以反对“藏独”分子达赖喇嘛的分裂活动,延伸到对“疆独”分子热比娅、“台独”分子李登辉、陈水扁分裂行径的谴责。在以上场合中,“窜访”均被外事译员简单地译成中性词visit。由于“窜访”在汉语文化中是一个具有明显反面意义的贬义词,对其翻译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英文“对等词”来进行,需要反复推敲、慎重处理,确立一个比较贴切、恰当的译法。杨明星曾在2014 年《中国翻译》第三期《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的原则与策略》一文中提到“窜访”的翻译问题(杨明星,2014:105),但意犹未尽,欲借此拙作与读者深入商讨“ 窜访”的恰当译法,以便为外交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政治等效”视角下“窜访”的翻译策略

自2008 年以来,杨明星先后发表多篇论文,系统提出了外交语言翻译的“政治等效”(Political Equivalence)标准。其内涵是:外交翻译必须一方面准确、忠实反映源语和说话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语境,另一方面,要用接受方所能理解的译入语来表达,使双方得到的政治含义信息等值,使译文能起到与原文相同的作用和交际功能。“政治等效”翻译原则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政治性(对源语政治内涵的把握)、动态性(对语境意义的动态性把握)和平衡性(在对源语的忠实度和目标语的接受度之间保持平衡)(Yang, 2012:5)。只有满足上述两点要求的外交语言翻译才能够被视为理想的译文。同时,“政治等效”翻译原则还初步提出了外交语言翻译“过程模式”,即三个步骤:1)准确把握原文的字面含义和政治寓意,考查文化因素和政治语境对翻译的影响;2)使用贴切、地道的语言将原文转换成译入语,使其在语言风格和政治内涵等方面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产生和源语同等或相似的效果;3)用政治性、动态性和平衡性来检验译文,以确立译文在政治倾向或情感意义上是否取得了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效果(杨明星、闫达,2012:74)。下面试以“政治等效”为指导来探讨涉藏新词“窜访”的翻译方法。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外交部的标准译文是visit(自“窜访”产生以来,外交部始终将“窜访”译为visit,详情参见外交部官方英文网站http://www.fmprc.gov.cn/wjb/eng.),美国国务院以及国内外主流英文媒体如新华社、China Daily(中国日报)、CNN和REUTERS(路透社)也都采用了同样的译法。同时,以上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还同时使用visit 的近义词trip 或tour 来表达“窜访”之意。笔者认为,将我国谴责民族分裂分子的专用词汇“窜访”简单地翻译成visit、trip 或tour,不够贴切和严谨,既未准确传递汉语新词的概念意义和政治内涵,也没有充分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严正立场和政治情感。因此翻译此类词汇时,需要确立一个恰当的译法。

(一)做好语内翻译,准确把握源语的政治内涵

首先应理清“窜访”的字面意义。经笔者多方查阅,“窜访”一词目前还未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等国内大型汉语词典,因此,无法从工具书中查询其文本意义。由于没有现成的词典意义,只能依靠现有条件对“窜访”一词进行逐字分析。首先应弄清“窜”字的意义。经查阅《辞海》,“窜”cuàn 字系“竄”的简化字,繁体字“竄”内含“鼠”字,常用于敌军、匪徒、野兽、老鼠等的窜逃、流窜。是个贬义词。其表意有三种:(1)逃匿,如:东奔西窜、抱头鼠窜;(2)放逐,如:流窜;(3)改动文字,如:窜改、点窜(辞海编辑委员会,1999 :5095)。“访”字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是个中性词,常指拜访、访问、出访等对外交往活动。从文本意义来看,将“窜”和“访”组合在一起的“窜访”意指逃匿式访问或流窜式访问,即一种不正当的访问。

然后应界定“窜访”的政治内涵。对“窜访”的理解不能仅限于两字意义的简单结合,应仔细分析其大语境(国内外形势)和小语境(语篇和上下文)。从大语境来看,国际上“藏独”分子、“疆独”分子和“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十分猖獗,他们常打着宗教或人权旗号,频繁到美国、日本和欧洲流窜访问,四处活动,与国际反华势力勾结企图分裂中国。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的。

再看小语境。经笔者考证,“窜访”一词最早由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2006年2月16日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首次使用的。有记者问:“达赖正在访问以色列,他表示愿与哈马斯会面,而一些国家认为哈马斯是恐怖组织,你对此有何评论?”秦刚回答说,“达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国际上四处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大家都非常清楚。达赖四处窜访,目的在于推动所谓‘西藏问题’国际化,分裂祖国,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秦刚,2006-2-16)。自此,历任外交部长和国家领导人均沿用这一新词汇来谴责达赖分裂祖国的罪行,并延伸到谴责“疆独”头目热比亚和“台独”分子李登辉、陈水扁的境外分裂活动。从语篇暗含的小语境来看,“窜访”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以“窜”字来定性达赖“访问”,其“宗教活动”真实目的昭然若揭。

综上所述,“窜访”的字面意思是“流窜式访问”,其政治内涵可以理解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鼓吹、兜售其分裂主张而进行的非正义、不正当的访问。

(二)做好语际翻译,将源语转换成地道的目标语,再现原文的政治意图和文体特征

由于英语中没有与“窜访”对等的词汇,翻译的重点应放在“窜”上,可以选择一个政治内涵和情感意义相同或相当的英语单词与visit(访)搭配。之所以这样考虑,一是visit 比较正式,二是它既可当名词,也可当动词,构词能力强。下面尝试几种译法:

第一种,音译法。受“不折腾”翻译实践的影响,可选择音译法来翻译“窜访”,即译成cuanfang。但在新词刚出现、目的语读者不熟悉的情况下,“零翻译”容易导致音译的不可知和交流沟通的失败。即使采用音译法来翻译,也有必要附加注释。可将“窜访”译成cuanfang,后面加上英文注释,即cuanfang(to visit,but if noticed, fleeing like a scared rat. In political context, the term indicates ethnic separatists visit arou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seek political support and realize hidden agendas.)

第二种,直译法。在直译理论指导下,可将“窜访”译为flee-visit。这种翻译方式看起来比较直接,信息传递也较为明确,也能传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情感和立场。

第三种,造词法。考虑到中国外交部新造“窜访”一词的新义和政治意图,英语中无现成的对等词,可采取新词对新词方式来翻译。经仔细斟酌,笔者挑选了mal-,escape,lam 和tout 分别和visit 搭配,尝试新造了malvisit,escapevisit,lamvisit 和toutvisit。

(三)做好语用翻译,邀请专家和目标语读者阅读译文,并对译文进行修改完善

作为一种跨文化、跨政治的交际活动,外交翻译有别于其他翻译领域的特殊性,外交新词英译的检验过程更复杂、更具体。外交新词的英译既要征求国内学者的意见,又要听取外国官员、专家的看法;测试对象的专业既要覆盖语言学、翻译等相关领域,又要涉及外交学、国际关系等相关学科。因此,在验证阶段,笔者邀请了多名外国翻译专家、国际问题专家、外交官对译文进行比较、评估,并提出修改意见。

音译加注释的译法有诸多限制,在外交实践和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新闻标题中)无法展示外交语言的严谨和精炼。美国专家Robert Crawford 认为“if you want to attract more readers or audience, please choose it carefully”(要想争取更多的读者和听众的话,请谨慎选择这一译法)。

如把“窜访”译成 flee-visit,就会显得情感有余而信息不足。对此译法,Robert Crawford 教授的评语是“it is good for message, but bad for communication from my unconscious mind”(虽有利于信息本身的忠实传达,但从潜意识来看,不便于读者的理解);而美国专家Cari Jovage 博士则更直接:“flee-visit is funny and needs more to convey information”(flee-visit 的译法不仅滑稽,而且信息的传递不到位)。两位专家的意思是,flee-visit 虽能忠实地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贬义情感,但用词滑稽,令人费解。

对于malvisit, escapevisit 和lamvisit 译法,John Peterson 认为,虽然mal- 在英语语法里是否定前缀,表示不好或错误的事(something bad or wrong),但它和visit 连用构成新词时, 意义模糊(it offers no clear clue to its meaning);由于escape 常表示犯人的越狱或逃亡(escape often means someone escaped from prison or jail as a prisoner)行为,escapevisit译法显然不符合达赖喇嘛的“身份”;lamvisit 译法中,虽然lam 一词在英语中有“逃亡”的意思,但它常和逃脱法律或警察的制裁联系起来(it is too closely tied to escaping the law or police),该种译法也最终被否定。

经过反复商讨,外国专家学者一致认为toutvisit系最佳译法,它既能表意,又能传情。外国专家对其反应和评语是:“‘Tout’ means someone tries to persuade others to believe something he talks or doing something to attract others’ attention. When someone is touting for something, usually it is bad and unbelievable, and ‘toutvisit’ can reflect the Dalai lama’s aims and nature of visiting other countries or regions: First, it suggests the visit is exaggerating the issues being presented; Second, the aim of visit is to promote his own agenda.”(“兜售”一词意指某人试图说服别人相信自己所说的话,或者通过做某事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兜售的东西常常劣质,不可信。Toutvisit 一词可以反映出达赖喇嘛访问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目的和本质:一是说明这种访问往往夸大了所说的问题,二是访问的目的是推销自己的活动计划)。

“窜访”一词的翻译事关我国的民族统一和外交政策。对其翻译决不能简单地用visit、trip 来代替,一定要反复推敲,慎重处理。在汉语语境和中国文化里,“窜访”显然是一个贬义词。由于“窜访”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造词,在英语里无法找到一个在意义上完全对等的词,为实现政治等效,有必要采取造词译法,即创造一个与其政治内涵相等同的

英语新词。因此,将tout(兜售)和visit组合成一个单词toutvisit(兜售访问),是比较贴切的译法,它既能实现“窜访”的语义功能,又能表达其政治内涵和反面意义。Tout 系贬义词,其本意为“四处兜售、贩卖、沿街叫卖、吹嘘、刺探、拉选票”,和汉字“窜”在含义和情感色彩上有共同之处。用toutvisit 来翻译“窜访”一词,不仅能忠实传递“窜访”的概念意义、政治内涵和语境意义,而且也能充分表达中方的政治倾向和严正立场;同时也便于西方读者正确理解和接纳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并识破“藏独”分子达赖打着宗教旗号在境外四处活动的实质和阴谋。

此外,对于网络论坛上盛传的illegal visit,informal(unofficial)visit,sneaky visit 等译法,以上专家也进行了评论。他们认为,达赖既然能“窜访”成行,说明其在签证程序上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译成illegal visit(非法访问)是不贴切的。按照外交礼仪,不管是official visit(正式访问)还是unofficial visit(非正式访问)均指国家领导人的行为,只是接待礼节上的繁简差异,鉴于达赖喇嘛的政治身份,informal(unofficial)visit 译法不妥。此外,sneaky visit(偷偷摸摸的访问)译法不妥,它和西方媒体的高调报道明显不符。总之,以上专家们一致认为,网上的译法既不专业(unprofessional),又不合适(don’t fit)。

综上所述,toutvisit 译法在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读者之间达到了应有的平衡和契合,符合“政治等效”的政治性、动态性和平衡性原则,可作为“窜访”的贴切译法。

二、“窜访”新译法的启示与思考

(一)对外交敏感词汇的翻译应严格遵循“政治等效”翻译原则

外交新词和外交表态词均属外交话语中比较敏感的词汇。外交新词系一国外交政策新思想、新理念、新动向的集中体现,对其翻译,要讲政治,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从严掌握“政治等效”翻译原则。

同时,外交表态词也极富政治敏感性,它直接关涉一国外交政策的态度和立场。对其翻译要把握分寸,必须准确传递发言人的表态语气和感情色彩。要遵循褒义对褒义、贬义对贬义、中性对中性的翻译策略,尽力使源语和译入语在政治立场和情感意义上对等或高度一致。

与“窜访”相对应,涉日外交词汇“参拜”的翻译也值得注意。如2014 年1 月9 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强烈谴责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称“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是,企图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历史,颠覆国际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正义审判,挑战二战结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华春莹,2014-1-9)。外事译员将“参拜”译为visit(to the Yasukuni Shrine)(Hua, 2014-1-9),不够贴切和准确。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和象征。日本领导人以供奉香火钱的形式“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美化侵略战争的靖国神社,实际上是对日本军国主义阴魂的一种顶礼膜拜,日方对待侵略历史问题的错误态度昭然若揭。同时,在日语中“参拜”的对应词是“参拝”(sanpai),常表示对神社、寺院、教堂和墓地的朝拜或祭祀。因此,中日关系语境中的“参拜”绝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visit(参观或访问)。用visit 来翻译“参拜”,不足以准确描述日方对军国主义的狂热程度和神化色彩,也不能揭露安倍“拜鬼”的居心叵测。笔者建议考虑用造词译法对“参拜”进行创造性翻译,或音译为“canbai”(后加注释);或考虑将之译为worship 或者pay homage(tribute) to。

(二)对构建国际话语权的思考

外交翻译是提升外交话语权的重要路径,也是国际话语权再创造的关键环节。要提升国际话语权,应构建以我为主、特色鲜明、融通中外的外交话语体系,在外交翻译中不断提升话语创新性、话语自信意识,不能盲目套用西方的话语和逻辑来解读中国故事。可遵循“新词对新词”的翻译策略,通过创新译法来唤醒主体意识和话语自信,正确传达我国的对外政策主张,消除西方国家的误解和猜忌。外交部“新型大国关系”的创新译法“a new model of major country relationship”就是一个大胆而又成功的案例,不仅没有违背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本意,反而更有效地传递了中国特色大国关系理念的内涵,促进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信与合作。

三、建议

外交新词和外交表态词是高文化负载词,极富政治敏感性和民族特色,系一国外交政策、治国理念的集中体现,对其翻译必须高度重视,慎重处理。本文在“政治等效”翻译原则指导下,详细探讨了“窜访”的翻译过程,提出了toutvisit 译法。为规范外交新词和外交表态词的翻译,建议国家外事部门牵头有关部委、新闻媒体、科研院所和外国专家成立“中国外交关键词翻译委员会”,定期研究、统一发布外交新词和外交表态词的权威译法。同时,建议外事部门考虑将toutvisit 列为“窜访”的一个规范译法,以便在翻译层面旗帜鲜明地向西方媒体表明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主动回应外国读者的关切和疑惑。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