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布鲁克是世界著名戏剧及电影导演,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他,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舞台剧的代表者,他对二十世纪的戏剧发展影响深远,被公认为是当今西方戏剧界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的戏剧理论著作《空的空间》更是戏剧学院学生的必读书。他曾是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驻场导演,后赴法国巴黎创立国际戏剧研究中心进行戏剧实验。
2022年7月3日,彼得·布鲁克去世,享年97岁。 虽然有好几次机缘,但他一生一直未能到访中国,不过,他晚年的几部作品,《情人的衣服》《惊奇的山谷》和《为什么?》都受邀来到了中国演出。包括大导林兆华在内的众多中国戏剧人,都受到彼得·布鲁克的影响和启发。而这位大师的去世,也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彼得·布鲁克
赖声川:他
为世界剧场写下新的文法
在接到彼得·布鲁克过世的消息后,华语戏剧界著名导演赖声川发文感慨:“国际剧场界又少了一位大师。”赖声川说,自己心中非常难过,情绪复杂。“虽然我没有直接做过他的学生,但是在我心目中,他一直是我们导演行业里面最值得尊敬的人物。尊敬的是才华,是心胸的开放性,作品的多元性,作品的深度,以及对世界及人类的关怀。”
赖声川回忆,自己从很年轻就看到他作品中的这些特质,也无形中列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及目标。
“他的导演风格及戏剧形态不断的演变,多年来我看得很过瘾,也很理解:不是他想耍花招,不断改变方式。而是根据不同的题材,他自然想到一些不同的表达方式。于是时间与空间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限制。
“从20几岁开始,以神童的姿态出现在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他在1970年导演的《仲夏夜之梦》,运用马戏团元素以及全白的舞台,让我印象深刻。后来又听说他在伊朗做了一个跨越三天的演出《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观众要跟着行走,长达9个小时。虽然我在创作《如梦之梦》的时候,脑子里并没有想到《摩诃婆罗多》。但我确定,因为他做过这件事情在我脑海中留下烙印,起码知道这是一个可以做的事情。”
赖声川还谈及乌镇戏剧节和彼得·布鲁克的缘分。“我们成立乌镇戏剧节,也请布鲁克先生来做荣誉主席,也请了他的两部作品《惊奇山谷》以及《为什么?》先后来乌镇。这都是大师90多岁之后的作品,我看了深为感动,因为他回归到剧场最基本的元素:台上的演员及观众。《为什么?》演出只有三个演员,基本上给一个灯光,三个人就在台上说故事。故事说完了,戏也结束了。这到底是戏剧还是说故事?布鲁克90多岁的作品高明就在这里。他似乎也在教我们,做过这么复杂的,这么长的,这么“浸入式”的戏。弄来弄去,我们能不能静下心来,做出一个最简单的,没有布景,没有投影,没有任何修饰的,只有演员在观众面前的演出?《为什么?》回归到了剧场的本质。我看了受到巨大的启发。事后,透过他的执行导演玛丽·海伦,我还接到他的一封信说:“亲爱的Stan,今天从玛丽·海伦处得知,《为什么?》剧组在乌镇度过的美丽与难忘日子,我感觉和你特别亲近,也在此感谢你为我们做的一切。从我的心底感谢你,Peter。”
“再会,布鲁克先生!你为世界剧场写下了新的文法,把剧场带到新的境界。我们永远感激。永远缅怀。”
《为什么?》剧照
石俊:他为中国戏剧打开了空间
“我觉得彼得·布鲁克是继阿尔托之后,世界戏剧的又一位导师,他的去世,也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石俊是国内最早接触到彼得·布鲁克的戏剧人,多年来一直在上戏讲授“西方现代戏剧导演研究”课程,20多年里,很多人都是通过他的课程了解了彼得·布鲁克。
在石俊看来,彼得·布鲁克是对中国当代戏剧影响最多的几位西方导演之一,除了他还有罗伯特·威尔逊、谢克纳和格洛托夫斯基。而彼得·布鲁克也是其中最年长的一位。他的《空的空间》《敞开的门》以及最具几年翻译出版的自传和访谈录都影响非常深远。
虽然《空的空间》是彼得·布鲁克早期的戏剧随笔,但在上世纪90年代,它带给中国戏剧界的震撼可以说是醍醐灌顶的。因为1980年代开放以后,中国人发现自己的戏剧视野是狭窄的,而且戏剧界一度面临着极大的困顿,当时都觉得戏剧是不是要消亡了。而彼得·布鲁克给了中国戏剧界很大的启发,他让我们抛弃了很多过去的东西。我们过去做戏太负重,因为负重难以前行。他告诉我们,消亡的是僵化的戏剧 要保护的是神圣的戏剧。他打开了中国戏剧的创作空间和观演空间,一定程度上是打开了我们的封闭。”
此前在欧洲访学时,彼得·布鲁克对欧洲乃至世界戏剧的影响让石俊颇感震惊。在德国柏林的菩提树大街著名的艺术书店里,他的著作占据了整整两排书架,而中国戏剧人熟悉的布莱希特和斯坦尼的著作却不过寥寥几本。
“我觉得彼得·布鲁克有两个特点,一是对欧洲传统戏剧的继承,再一个是他对现当代戏剧的开放与包容。”石俊说,彼得·布鲁克毕业于牛津大学这样的超级名校,十八九岁就开始排演莎剧。之后有创作了《摩诃婆罗多》《马哈/萨德》这样有超级影响的作品,《摩诃婆罗多》以印度史诗为蓝本,在露天剧场中演出9小时,创下历史之最。 《马哈/萨德》更是被拍成电影,以“马拉之死”为背景,用戏中戏中的戏中戏这样的三重结构,是一次和法国革命有关的创作。
“他的创作在继承传统同时,也能看到布莱希特和阿尔托的影子,而到了后期和很多大师一样,都走向了戏剧人类学的大同世界,包括他后来在南非排演戏剧,他的《哈姆雷特》主角是黑人,奥菲利亚是印度裔,他用多种族的融合碰撞来探索戏剧。“
彼得·布鲁克不是一个体系的大师,但是一个开放的大师,他的作品似乎没有创作轨迹可循,但始终是开放的。他给中国戏剧的影响的很多是思想上,可以说是为中国戏剧打开了空间。”
《摩诃婆罗多》剧照
林兆华:他才是真正的戏剧大师
彼得·布鲁克与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渊源颇深。作为最早将彼得·布鲁克介绍到中国的戏剧人,林兆华认为他才是真正的戏剧大师。在中国,彼得·布鲁克的理论著作最早被翻译引进,使他成为对中国现代戏剧创作影响最深渊的当代戏剧导演。林兆华也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将彼得·布鲁克的作品引进中国。
1993年,林兆华第一次在巴黎见到彼得·布鲁克,当时刚刚看过他导演的莎士比亚《暴风雨》。彼得·布鲁克问林兆华什么感觉?林兆华说:“你的戏有很多东方戏剧的元素。”后来,林兆华每次到法国都要跟彼得·布鲁克见面。有一次,林兆华在法国参观了彼得·布鲁克的古老剧场,不同于国内将古建筑装修成豪华剧场,彼得·布鲁克保留的剧场原貌,连墙皮都没有粉饰。有一年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林兆华对彼得·布鲁克说:“中国戏剧界都读过你的《空的空间》。”结果,彼得·布鲁克开玩笑说:“你回去把它扔掉。” 2000年,林兆华在英国观看彼得·布鲁克戏剧《贝克特碎片》,被这个戏的简单、质朴打动。戏后,彼得·布鲁克请林兆华到后台与演员见面。在交流的过程中,林兆华邀请彼得·布鲁克来中国演出,布鲁克一口答应,说:行!于是,七十多岁的林兆华和八十多岁的布鲁克一拍即合,拉钩。
为了引进彼得·布鲁克的作品,林兆华也经历了一番周折。最初,林兆华跟剧院某领导说起此事,被一句话顶回去:“干吗要请他?”后来 ,他终于请来了彼得·布鲁克。可是演出都快开始了,批文还没拿到,没有批文,就不能卖票。好在最后彼得·布鲁克的《情人的衣服》终于在北京顺利演出。
2012年,彼得·布鲁克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国亮相,《情人的衣服》作为“2012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大轴之作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演,也成为中国戏剧界集体观摩学习的盛会。遗憾的是,当年87岁的彼得·布鲁克因健康原因未能如愿来到中国。他在给林兆华的信中写道:“我为自己因健康问题而不能实现此次中国之行感到深深遗憾。但是我的愿望比以往更加强烈,正如你所言,我由衷希望将来能有机会成行。”此后,彼得·布鲁克还被聘为第三届乌镇戏剧节荣誉主席,并在闭幕大戏上演了他的新作《惊奇山谷》,第七届乌镇戏剧节上又表演了他的另一部探讨戏剧本质的作品《为什么?》。
彼得·布鲁克是一个以实验著称的导演,早期在传统的英国莎士比亚剧院工作时,就经常在剧院里搞些新的东西。在新维克剧院,林兆华遇见彼得·布鲁克,看了他的《贝克特碎片》。当时的舞台就是新维克裸露的剧场,两个大垃圾袋,一把椅子。“两个男演员,一个女演员,演得太迷人了。我不会写导演评论文章,会写的一定能写出一篇博士论文。”林兆华这样评价他。
《惊奇山谷》剧照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