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基地。澎湃新闻记者 温若寒 图3月28日是中华鲟保护日。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鱼王”中华鲟,江河洄游千万里。今天,它“游进”了武汉市江汉路!
在武汉市江汉路地铁站C口附近的裸眼3D大屏幕上的视频里,一条中华鲟正在缓慢游动。视频中显示的文字:“每年回到葛洲坝下游的中华鲟繁殖群体已经不足20尾,且连续5年没有监测到自然繁殖,中华鲟被列为极危物种!”
这是一则关于中华鲟的公益广告,在江汉路将持续展播到4月7日。人们可以扫屏幕上的二维码,直接捐款给“长江有鱼”保护珍稀濒危鱼类项目。
澎湃新闻发现,湖北省慈善总会官网公布的“长江有鱼”项目的备案编号是514200005035808364A21002,项目内容包括:在合适江段选择放流点,建造增殖放流站,并运营和维护;编撰科学放生标准手册,组建志愿服务队,让放流行动规范化、合理化、常态化;科学放流,让长江有鱼;研发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自然教育课程,向社会公众进行长江生态保护普法宣传。
该项目的有效时间是从2021年5月23日开始,目前已筹款241.832581万元,已使用141.643797万元。该项目正在面向公众筹款中。
活动的主要策划方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CCF)执行理事长邬剑刚介绍,2022年3月28日是第二个中华鲟保护日,该保护日是2021年由中华鲟保护联盟设立,以凸显中华鲟保护的重要性。“大家对中华鲟的了解程度可能不如大熊猫或者江豚,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中华鲟保护日这样的契机,来扩大宣传加深大家对中华鲟的认知,提升保护意识,并参与到中华鲟的保护中来,否则可能会痛失这一国宝。而保护中华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CCF号召大家保护中华鲟,从科学放流开始。”
“中华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被誉为‘长江鱼王’,江海洄游万里,从海洋洄游到长江产卵,又回到海洋育肥生长。然而,现在每年回到葛洲坝下游的繁殖群体已经不足20尾,而且已连续5年我们没有监测到自然繁殖,十分危险。”中华鲟保护联盟秘书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IUCN鲟鱼类专家委员会委员危起伟告诉记者,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兴修的水利工程阻断了中华鲟洄游通道,使其岌岌可危,“把人工繁殖的中华鲟科学的放归长江,恢复其野外种群,迫在眉睫!”
关于科学放流中华鲟,危起伟强调,民间力量参与放流必须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首先是放流的地点,在湖北武汉到宜昌江段是合适的;其次是放流的时间,春冬两季是合适的,中秋以后也行,但夏天不合适;关于放流的中华鲟规格,几厘米的小苗是不合适的,成活率太低,需要放流20厘米以上“开口”(鱼苗开始吃食物)的。太大了也不合适,它从放流地往下游就没有那种类似自然种群成长的过程和记忆,能不能游回来就不知道了,所以尽量模拟它在野外的自然状态和时期去放流。现在放流的中华鲟数量远远赶不上实际需要的体量,因此要继续大规模增加放流数量。”
“长江有鱼专题项目就是基于以上背景推出来的,是由CCF与湖北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希望导社会公众在‘公益放流站’等地方科学放流,保护珍稀濒危及土著鱼类。当前,主要以放流中华鲟和长江鲟为主。”邬剑刚表示,根据2022年1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导意见》,不在主管部门监管下的民间放生行为已不再被允许,希望更多的公众通过长江有鱼项目建立的公益放流站来科学放流中华鲟、长江鲟等珍稀濒危及土著鱼类,真正的为保护中华鲟和长江大保护贡献一己之力。
附筹款二维码: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