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奥尔布赖特离世:推动轰炸南联盟的她,为何连夜到中国大使馆致歉?

风向|奥尔布赖特离世:推动轰炸南联盟的她,为何连夜到中国大使馆致歉?

文/凤凰网《风向》特约作者 美第奇效应

核心提要:

1.奥尔布赖特智略不逊于基辛格,手腕更比基辛格高一筹。在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时期,为扬美国霸权声威,挤走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名声大噪。1996年12月5日成为美国第一任女国务卿,走上权力顶峰。

2.奥尔布赖特精于地缘政治计算,一切以国家利益得失为准线。她通晓多种语言,外交时既能言辞犀利又能适时弯腰;善用各种道具,以“胸针”传达外交姿态。在奥尔布赖特看来,中美关系是美国外交领域最复杂的课题,是关系到美国国运的基础。在处理对华关系问题上,美国需要有一个非常长远的思考。

3.奥尔布赖特的现实主义作风,是上一代美国外交领域的突出特点。做事更低调,谋定而后动,非必要不出手,但是一旦出手就异常冷酷而坚决。幸而,民主党的舍曼和共和党的赖斯使得薪火没有中断。

▎ “雾谷” 图源:wikipedia

美国华盛顿特区宾夕法尼亚大道以南的19到24街区,因其地处波多马克河河岸边,常被雾与都市废气笼罩而得名“雾谷”(Foggy Bottom)。美国外交事务的核心,美国国务院,就坐落在此。因此雾谷也常常用来代指美国国务院。

3月24日,雾谷第一位女主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务卿,马德琳·科贝尔·奥尔布赖特,因癌症与世长辞。一代外交大师就此谢幕。拜登总统发布公告,下令美国下半旗为奥尔布赖特默哀。

▎ 图源:Nathaniel Minor/CPR News

一波三折入云霄,从难民到国务卿的传奇经历

美国国务卿是美国内阁中第二高的职位,是所有内阁部长的首席,美国非民选官员的最高职位。历史上能够担任这个职位,而非美国出生的本土美国人只有两位堪称美国地缘政治大师的人物,一位是基辛格,另一位就是奥尔布赖特。

能跟为美国奠定“冷战”胜局的最强智囊基辛格并列,奥尔布莱特实至名归。她不但智略不逊于基辛格,手腕更比基辛格高一筹。

奥尔布赖特是捷克人,地缘政治对她来说,算是家学。奥尔布赖特的父亲科贝尔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高级外交官,曾任捷克斯洛伐克驻南斯拉夫大使。1948年,政治上受到排挤的科贝尔,借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克什米尔委员会工作的机会,叛逃美国,向杜鲁门政府提出政治避难申请。十年之后的1957年,奥尔布赖特获得美国公民资格。

▎ 奥尔布赖特和父亲 图源: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摄于美国,1945年

皈依者效应(指新信徒往往比老信徒更加虔诚和狂热,也称皈依者狂热)驱使之下,早年的奥尔布赖特对政治非常的热衷,而且对美国例外论深信不疑,认为美国应当将其政治制度传递到世界各国去。 在丹佛上高中期间,她创办了学校第一个外交关系俱乐部,并在入籍美国之后马上就加入了民主党青年团(College Democratic of America)。也正是这份热情,让她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上布热津斯基的课时,脱颖而出,让布热津斯基印象深刻。而布热津斯基,正是奥尔布赖特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够在美国外交舞台平步青云的重要助力。

▎ 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与奥尔布赖特

1976年,布热津斯基作为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助理,将奥尔布赖特招入麾下,进入白宫。职位是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众议员的联络员。在这个岗位上,奥尔布赖特善于交际但是坚持原则的工作作风广受挑剔而矫情的议员们欢迎,评价甚高。可惜卡特连任失败,恩师布热津斯基也失势去职,刚刚崭露头角的奥尔布赖特也被迫离开白宫。

虽然奥尔布赖特之后被两任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选做外交政策顾问,但是两人均竞选败北,因此奥尔布赖特也只能蛰伏在学界等待机会,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一轮。

离开白宫12年之后,1992年,民主党终于夺回总统宝座,已经等了太久的奥尔布赖特终于重回外交舞台。1993年1月,克氏就职不久,奥尔布赖特就被任命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此时正是美国刚刚赢得冷战之后,美国刚刚成为唯一的超级霸权。奥尔布赖特决心,要让天下人知道美国的声威,而她选择的立威工具,就是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加利是埃及人,也是第一个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的非洲人。这人颇有胆识,对美国滥用霸权地位一直非常抵制,对联合国行政和财务管理上不愿服从美国的指示。因此奥尔布赖特决定除掉加利,确立美国在联合国绝对的控制地位。按照此前惯例,联合国秘书长通常会连任两个任期共10年,奥尔布赖特决定将加利提前赶下台。她先是向加利施压,威胁“如果加利连任,美国将退出联合国”,想让他自行辞职,遭到加利的拒绝。随后她又设立“荣誉退休秘书长”,建议加利“以受人尊重的方式安静地离去”,加利还是不同意。最后美国人使出了“终极武器”一票否决权。在联合国就加利任期举行的表决中,奥尔布赖特投下15票中唯一的一张反对票,随后几轮投票中,也“说服”韩国、英国、波兰、意大利等国放弃对加利的支持,加利只得放弃连任,黯然下台,成为联合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未能连任的秘书长。

▎ 1994年,白宫西翼,奥尔布赖特(左)与回答记者提问的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右) 图源:AFP/Getty Images

经此一役,奥尔布赖特名声大噪。毕竟逼走正球级的官员,这样的手腕的确少见。

1996年12月5日,克林顿提名奥尔布赖特为第一任女性国务卿,获得参议院全票通过。奥尔布赖特走上了权力的顶峰。

▎1997年1月23日,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在副总统艾伯特·戈尔的主持下宣誓就任美国首位女国务卿。 图源:Diana Walker—Getty Images

“胸针国务卿”:深谋远虑的地缘政治大师

奥尔布赖特不但手腕高杆,舌辨也非常强悍。作为学霸,除了英语之外,她还会说法语、俄语、捷克语,还粗通波兰语和克罗地亚语。而且特别“毒舌”,比如她跟加利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就曾经嘲讽加利“甚至连联合国这个词的正确发音也不会”(嘲讽加利的英文不好)。

她还借用各种道具,以言语之外传达外交姿态。比如最著名的“胸针外交”。

她刚当上联合国大使的时候,因为跟萨达姆政权就制裁问题的唇枪舌剑,被萨达姆称为“蛇女”,结果之后她跟伊拉克外长阿齐兹会面的时候,就特意戴上一枚蛇形胸针。

奥尔布赖特收集了超过200个胸针,用在各种外交场合,谈判可能遇到“钉子”时会戴“蜜蜂胸针”,感到谈判将进展顺利时会选择“气球胸针”。各国政要也经常根据胸针来判断奥尔布赖特的心意,她的外套上别着闪闪发光的太阳或喜气洋洋的瓢虫时,各国政要便满心愉快;但如果是只螃蟹或者来势汹汹的大黄蜂,便没有那么欣然了。

奥尔布赖特的自传叫做《解读我的胸针》,书中提到:“2000年莫斯科举行的美俄罗首脑会议期间,他(普京)经常注意看我戴什么胸针并分析含义。当他问我为什么我戴着一枚三只猴子的‘不听恶词,不说恶言,不见恶事’的胸针时,我回答说,这是因为俄罗斯在车臣采用高压手段,包括严重践踏人权”。她说,“普京变得恼怒,克林顿总统用不可思议的眼光地注视我,我担心我影响了首脑会谈。现在回想起来,我为佩戴了那枚‘恶’胸针而骄傲”。

▎ 图源:俄罗斯卫星网

克林顿曾说:“奥尔布赖特最高明之处是,她了解美国政治,是一种要求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游戏。 奥尔布赖特是我国领导人中一个少有特例,她既了解美国政治和外交文化,又知道二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她是一位大师,她最会与美国人民沟通,进而把我们的外交政策传达给听众。”

如果你认为奥尔布赖特是个只会口若悬河演讲和搞阴谋诡计的外交官,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奥尔布赖特的确非常善于表达,又工于心计,手腕狠辣,但是那只是她为了达到目的的“术”。在“术”之外,奥尔布赖特对于大战略的把握有着超过同代人的远见卓识。

首先,虽然生于捷克,但是他跟东欧出身的,以“意识形态”挂帅的书呆子们完全不同,她精于地缘政治计算,一切以国家利益得失为准线,不为“虚名”买单,将美国的国力用在最关键最优性价比的地方,而不去做“没有实际收益”的事情。工于算计,现实的近于无情。

比如她在担任联合国大使的过程中,非洲发生了卢旺达大屠杀事件。而美国刚刚于1993年年的索马里维和行动,颜面尽失(也就是著名的“黑鹰坠落”事件),因此美国对于没有什么收益的遥远非洲的维和行动没有什么参与意愿。因此哪怕媒体带着“人道主义”的帽子压下来,奥尔布赖特还是顶住压力,坚决不派出维和部队。

▎ 《黑鹰坠落》剧照

又比如她曾经接受电视专访,主持人质疑当时美国对伊拉克的禁运制裁,说到“我们听说(因为制裁)有50万儿童死亡。我的意思是,这比在广岛死去的孩子还多。而且,你知道,这个代价值得吗?”。奥尔布赖特当即回复:“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但是,我们认为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同时,她又非常果断决绝,一旦认定某项行动对于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有重大战略影响,就异常坚定果断的投入其中,不被外界压力和同僚意见所左右。

拒绝阻止卢旺达屠杀一年之后,欧洲爆发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战争,基于推动北约东扩大战略的考量,奥尔布赖特果断的驱使联合国快速通过维和决议。当时美国国内有很多反对意见,认为不应该进行军事干预,时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鲍威尔就是其中之一。奥尔布赖特当面对鲍威尔说了她的那句名言:“你们总是要保持美国的超级军事能力,但如果不去运用这种能力,那这又有什么意义?”,快速获得克林顿支持之后,她马上动员北约进行了“慎重武力行动”,轰炸并击退了塞尔维亚军队。久经沙场的鲍威尔后来回忆说,当时被奥尔布赖特说的几乎“快得血管瘤了”。

1999年,“慎重武力行动”结束之后第四年,南联盟又爆发内战。美国经过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和平谈判破裂。奥尔布莱特认为,如果任由南联盟进攻科索沃,那么美国在东欧的影响力将受到极大质疑,美国的安全保证将不再一字千金。美国必须向实践证明,自己有能力驯服不服管教的“刺头”。因此极力推动美国武装干涉南联盟。

作为谈判大师的奥尔布赖特,深知如何抓住别人的关注点,借力打力。她对克林顿说,当时莱温斯基弹劾案刚刚结束,克林顿必须搞一个大新闻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还有什么比boom boom的炸弹和美国胜利更能让民众忘记总统丑闻呢?克林顿果然采纳了她的意见,78天的南联盟轰炸就此开始。

最后,她还是一个身段特别柔软的外交家。不会拘泥于面子,一切以结果导向。她可以跟普京面对面吵架,也可以满满笑容的去朝鲜。

▎ 2000年10月23日,奥尔布赖特与金正日握手。 图源:路透社

虽然她大力推动南联盟轰炸,但是当美军炸毁我南联盟大使馆造成人员伤亡的时候,她也能放下国务卿的架子,主动向中方表达歉意,防止事态恶化。 当时消息传来,奥尔布赖特已经入睡,她的行政助理专门叫醒她告诉她这个消息。她马上行动起来,先是试图给当时中国外长唐家璇电话,未能接通之后,她马上电话叫醒了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罗斯顿将军和助理国务卿皮克林,请他们俩穿好制服陪她到中国驻美大使馆作一次深夜拜访。一个多小时之后,她带着自己的副手和一名三星上将敲开了中国大使馆的门,亲自向李肇星大使说明情况并致歉。

风向|奥尔布赖特离世:推动轰炸南联盟的她,为何连夜到中国大使馆致歉?

▎ 奥尔布赖特与李肇星曾多次交锋,但两人私下也是朋友。 图源:AFP

她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奥尔布赖特认定,中美关系是美国外交领域最复杂的课题,也是关系到美国国运的基础。她本人曾经5次访华,她在回忆录里说,对任何一届美国政府来说,中国太大了,美国不能忽视他,但也很难拥抱他;中国很难被左右,因为中国非常、非常的自豪。

她认为,两国领导人的私人外交并不能改变政府的基本哲学,在处理对华关系问题上,美国需要有一个非常长远的思考。她尤其反对近年来“口号式”的对华政策,为了美国国内政治气氛的需要,在无力真正“脱钩”的情况下,每每做出象征性的“制裁”和“嘴炮”,毒化如此重要和复杂的中美关系,实在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应该说,美国现在能将对华关系认识的这么深的人,除了基辛格,就是奥尔布赖特了。

一个时代的落幕

奥尔布赖特的现实主义作风,是上一代美国外交领域的突出特点。她们这代人,经历过二战可怖的破坏,懂得大国冲突的可怕;也经历过美国冷战的胜利,懂得待机而发而非四面出击的重要性。 她们更懂得远见和计算的重要,做事更低调,谋定而后动,非必要不出手,但是一旦出手就异常冷酷而坚决。

而现在这批美国的外交官员,他们的职业生涯大都开始于美国冷战胜利之后,耳闻目染都是美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形成了相当强的思维惯性。同时在更加极化的美国国内政党政治和社交媒体的作用之下,深思熟虑的地缘战略,退化成了“喊口号”、“比嗓门”的政治喊话,经常在次要的战略方向上浪费筹码,而真正对于美国核心利益至关重要的领域,则全无背水一战,顶住一切国内外压力执行战略计划的决心。“见大义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幸而,奥尔布赖特和基辛格的薪火没有中断。 民主党这边,现任美国副国务卿的舍曼,就是奥尔布赖特担任国务卿时的外交政策顾问和朝鲜问题政策协调员,还曾经在2000年随奥尔布赖特一同访问朝鲜,同金正日会面,深得奥尔布赖特的喜爱。共和党方面,民望很高的前国务卿赖斯,曾经师从奥尔布赖特的父亲科贝尔教授,算的上是奥尔布赖特的师妹。

▎现任美国副国务卿温迪·舍曼 图源:美国国务院

▎前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 图源:美国国务院

随着奥尔布赖特这些昔日传奇的日渐谢幕,冷战之后美国独霸的时代也日渐远去。“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希望新一代美国外交官可以更多的传承前辈的智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