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民族内斗 非洲人口第一大国为什么内乱不断?
资讯
资讯 > 正文

三大民族内斗 非洲人口第一大国为什么内乱不断?

尼日利亚是非洲的人口第一大国,从1980年到2020年,尼日利亚的人口由7300万暴增至2亿1000万。一跃成为世界人口第七多的国家。

图片

▲尼日利亚地理位置

此外,尼日利亚坐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与矿产资源,得益于此,2020年尼日利亚GDP超4300亿美元,成为非洲第一大经济体。

然而,如果提起非洲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人们首先想起的却是南非、埃及这些国家。非洲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高的尼日利亚,并没有获得与之匹配国际影响力。

图片

▲尼日利亚GDP力压埃及与南非

人口暴增的同时,尼日利亚却内乱频发,常有反叛军与政府军对峙的情况出现。

尼日利亚的政治冲突很大程度是因宗教和民族矛盾而引发的,三大民族、两大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持续内斗使得近一半的人民处于贫困状态。

虽然尼日利亚经济体量成为非洲第一,但是庞大的人口使尼日利亚的人均GDP仅有2000多美元,远低于南非的6000多美元。是什么原因使得尼日利亚这个人口大国始终被内乱所影响?

图片

▲尼日利亚在非洲的位置

一、宗教势力的碰撞

尼日利亚的宗教整体呈现两级化。北部区域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南部区域则信奉基督教,伊斯兰信徒和基督教信徒分别占到了约50%和40%。

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可以追溯到7世纪前后,伴随着如日中天的阿拉伯帝国的不断扩张,以及北非与西亚地区频繁的商业活动,伊斯兰教得以进入非洲并于14世纪传播到了尼日利亚北部。

图片

▲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

1472年,葡萄牙人入侵几内亚地区,将几内亚湾沿海地区划入了自己的殖民地。基督教也随着葡萄牙人的到来开始传播,南部城市贝宁和瓦里出现了首批基督教传教士。

随后,荷兰人和法国人相继入侵几内亚地区,并在此处开展奴隶贸易。16世纪中叶,英国入侵该地,基督教也在这段时间得以迅速传播。

图片

▲非洲宗教地图,北部多为伊斯兰教南部多为基督教

然而,此时殖民者也只是触及沿海,由于北部多是高原,大大提高了治理成本。16世纪正是西非本土王国桑海帝国的极盛时刻,殖民者的影响力始终无法渗透至北部的伊斯兰地区。这也使得基督教的向北传播陷入停滞。

图片

▲桑海帝国最盛时期领土西至大西洋,东至豪萨人区域,北至摩洛哥南境

至此,尼日利亚的宗教开始呈现一南一北的两极化现象。随后伊斯兰信徒和基督教信徒开始对尼日利亚的中部地区进行传教,本土传教士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在两股宗教势力接触的同时,矛盾逐渐凸显。双方几乎以宗教信仰为分界线划分地盘,并且相互排斥。

图片

▲尼日利亚的本土传教士

二、“复杂”的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地形复杂,西非最大的的河流尼日尔河与其支流贝努埃河将尼日利亚分割成了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三个部分。9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内散布着大大小小近250个民族,构成了非洲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国家。

其中,豪萨族-富拉尼族(约6000万人,占总人口29%)、约鲁巴族(约4300万人,占总人口21%)、伊博族(约3700万人,占总人口18%),这三个民族甚至占到了尼日利亚总人口的70%以上。

三大民族大致沿着尼日尔河与贝努埃河将全国分割的三块地区而分布。

图片

▲尼日尔河和其支流贝努埃河

豪萨族-富拉尼族信仰伊斯兰教,约鲁巴族和伊博族主要信仰基督教。两大宗教、三大民族成为了尼日利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为日后连绵不绝的血腥冲突埋下隐秘而漫长的伏笔。

图片

▲豪撒-富拉尼人、约鲁巴人、伊博人分别占到尼日利亚总人口的29%、21%、18%

豪萨人和富拉尼人分布在北部地区,富拉尼人是西非移民到此地的民族。1804年信仰伊斯兰教的富拉尼人向豪萨城邦发动圣战,并建立富拉尼帝国。

随后富拉尼人移民和豪萨人原住民开始通婚,这一行为促使两民族逐渐融合。20世纪后尼日利亚开始用“豪萨-富拉尼”称呼这一融合后的民族,该民族也成为了伊斯兰教的忠实信徒。

图片

▲时任总统布哈里就是豪萨-富拉尼人

不同于新兴的豪萨-富拉尼人,约鲁巴人和伊博人则是地地道道的原住民。英国殖民期间,英国政府积极治理沿海地区,这两民族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包容性,这也促使基督教在这两地广泛传播。随后更为开放的伊博人选择信仰天主教而善于贸易的约鲁巴人更多的选择信仰新教。

至此尼日利亚国内开始出现宗教南北对立,民族三族鼎立的格局。

19世纪后英国扩大了在今尼日利亚的贸易活动并不断向内陆扩张。1885年,英国宣称占有西非的海岸得到了国际认可。1900年英国完全控制了今尼日利亚全境。

在英国殖民的初期,英政府着重于发展靠近几内亚湾的南部城市,对于北方的伊斯兰地区缺乏治理。这使得北部地区的豪撒-富拉尼人对于入侵者始终保持强烈的敌意。随着殖民的深入这种敌意越发强烈。

图片

▲英国人建立的尼日利亚本土武装

为了转移仇恨,英殖民政府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通过一系列行为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矛盾转移到被殖民者自身之间。

首先在文化上,英政府刻意制造宗教对立,在信奉基督教的南部地区大肆宣扬北方穆斯林的宗教狂热会强制改变他们的信仰。同时指使南部地区的本土传教士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北部地区公然传播基督教。

为了防止同样信仰基督教的伊博人和约鲁巴人出现联合的倾向,英国殖民者在两地分别传播天主教和新教,以达到分裂他们的目的。

其次在经济上,英国人也区别对待各民族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北方内陆地区贫穷且发展落后,英政府却在当地大量课税,经济援助却反而给到了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且科技更为先进的南部地区。

图片

▲尼日利亚人民的抗议

最后在政治上,英国将当时尼日利亚的统治中心设立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北方地区,但同时又大量启用信仰基督教的南方人在北方政府中任职,这一行为引起了北方民族的强烈不满。

在英国的统治下,三大民族之间的差异也逐渐显现。靠近几内亚湾的约鲁巴人依靠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贸易,在尼日利亚的商界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同处南部的伊博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西化程度则更高,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也更加包容。

而位于北部的豪撒富拉尼人则更加保守并且占据了联邦政府的高层。

图片

▲英国统治下的尼日利亚

殖民者的政策使得尼日利亚的民族矛盾和宗教问题更加复杂,当出现民族矛盾时,英国政府会将矛盾的原因归结为宗教扩张,挑起两种宗教的对立。当出现宗教问题时,英国政府又将产生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民族矛盾,挑起三大民族的对立。

1914年,尼日利亚在英国政府混乱的统治下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即“尼日利亚殖民地和保护国”。

图片

▲被西方国家瓜分后的非洲

到了英国殖民末期,宗教和民族问题成为了尼日利亚国内矛盾最主要的来源。英政府的统治无法打破三族鼎立的格局,联邦制本身与民族也无法彻底脱离。在没有建立共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尼日利亚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三、从独立到内战

二战结束后英国采取“非殖民化计划”1947年英国批准尼日利亚宪法,成立尼日利亚联邦政府,1954年尼日利亚取得内部自治权。

英国政府宣布容许尼日利亚成立议会,成立以三大民族为基础的政党或组织。并且容许三大民族各自拥有自己的议会、法律、政策甚至军队。

图片

▲早期由各民族形成的政党集会

1963年10月1日尼日利亚联邦正式改名为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这标志着尼日利亚正式独立。

图片

▲尼日利亚的独立雕像

独立对于尼日利亚人民而言更像是一道问答题,尼日利亚是独立了,但是尼日利亚对于人民来说究竟代表着什么?对于一个长期以民族为单位生产、生活的尼日利亚人来说,国家的概念必然是模糊的。

独立后,经三大民族协商决定将尼日利亚的西南部城市拉各斯设立为首都,意图将尼日利亚的政治中心由英国统治时的北方转移至南方。并且由北方人和南方人分别担任总理和总统,这样看似公平的权力分配实则充满问题。

图片

▲尼日利亚旧都拉各斯

由于北方人在英联邦时期就掌握政府权力,所以首任总理巴勒瓦的权力要更加庞大。南方的伊博人认为自己西化程度更高并且在独立运动中做出贡献最大,同处南方的约鲁巴人不满只在商界和学界的拥有影响力。

随后两民族联合起来向北方民族施压,不满巴勒瓦持续担任总理,一时间各民族剑拔弩张。

图片

▲尼日利亚5奈拉货币的正面便是首任总理巴勒瓦

与此同时,关于石油的归属问题加速了尼日利亚国内矛盾的爆发,这一问题可以追溯到60年代,尼日利亚南部地区探明了大量的石油油田。

身处南方的伊博人通过与英联邦的谈判成功通过了一系列宪法来保护石油油田的归属,不希望其余两族染指石油资源,这一行为在当时便遭到了其余两族的抵制和谴责,他们认为石油资源应该按照人口比例进行分配,这样就使得人口相对较少的伊博人获利最少,这是伊博人所不能接受的。

图片

▲尼日利亚的石油储量(橙色区域)大多位于伊博族领地

1966年1月,南方少壮派军人暗杀了总理巴勒瓦,暗杀发生后尼日利亚军队的领导人伊龙西实际掌控了政权,实行中央集权,颁布了改联邦制为单一制国家的法令,削弱北方势力,解散议会和禁止政党活动,并且禁止伊斯兰教的向南传播。

这无疑侵犯到北部地区政治家的权益,不满情绪急剧积累,尼日利亚民族分裂和宗教冲突越来越严重。

1966年7月伊龙西在视察期间遭到北方军人发动的军事政变,其本人被绑架并遭到杀害,混乱随即蔓延至整个国家。随后新的军政府组建并且通过了新的行政区划改革方案,将全国划分为12省,石油油田却被故意划出了伊博人掌控的地区。

由于这次石油事件以及在北方对于伊博人的迫害,使得比亚夫拉地区在1967年5月30日在族军事领导人奥朱古的领导下宣布独立,成立比亚夫拉共和国。

图片

▲短暂存在的比亚夫拉共和国

这一行为彻底点燃了战火,尼日利亚联邦部队迅速开展行动兵分两路攻入比亚夫。内战初期两股势力便陷入僵局,与此同时苏联和英国虽然没有正式公开宣布支持政府军,但是给予了政府军大量的武器援助。

图片

▲比亚夫拉国旗国徽

比亚夫拉一方虽然得到了法国以及葡萄牙等国的援助,但是仍然无法与装备了苏联武器的政府军相抗衡,战争的态势出现了一边倒的转变。双方背后的支持者都希望在非洲地区拥有更大的话语权,顺便坐享尼日利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随着政府军进展神速,1970年1月比亚夫拉政府在领导人奥朱古出逃后不得不宣布投降。

图片

▲比亚夫领导人奥朱古与联邦军队领导人戈翁

这场为期31个月的内战造成了约150万人的死亡,其中近一般的死亡人口为儿童和妇女,死亡原因也多为饥饿和疾病。

战争使得本来发展较好的比亚夫地区彻底成为一个大号的贫民窟,原先比亚夫地区有着800万常驻人口,战后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沦为难民,该地区不得不寻求国际人道主义的帮助。

图片

▲内战使得尼日利亚南部多数城市化为焦土

内战的影响远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除,战后比亚夫拉地区重新加入尼日利亚。以北方人总统为代表的军政府取得了最终胜利,随后南方人在此后数十年时间内,始终没能进入尼日利亚政治和军事的高层。

在内战结束后的数十年里,尼日利亚国内频繁发生政变,在1975年到2000年之间,先后有8位总统上台,其中4位被罢黜1位被暗杀。这个非洲的人口大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在内乱甚至分裂的边缘。

尼日利亚的长期混乱除了导致惨烈的内战外,还有恐怖主义的盛行。

由于政权不稳,尼日利亚诸多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陷入到了极端主义的影响之下,给了恐怖组织提供了可乘之机。例如,宣扬“反对西方教育,反对进化论”的恐怖主义集团“博科圣地(豪萨语中意为“禁止西方文明”)”就发源于经济较为薄弱的北方。

时至今日,在该恐怖组织的领导下,尼日利亚境内仍时有恐怖袭击发生,甚至此前还一度出现叛乱分子与政府军对峙的情况。恐怖主义逐渐代替民族问题成为了这个国家现如今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片

▲恐怖组织“博科圣地”在尼日利亚的活动范围

在1995年,他们率先将首都迁移至中部地区的阿布贾。此举使得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不再处于三大民族的地区。

1999年尼日利亚的军政府在完成了长达33年的军事统治之后,主动放弃了权力,重新制宪,将党派选举和民主制度重新引入到政治中。21世纪后,南方人也逐渐重返政府高层。

从1999年新政权建立以来每四年一次的选举在最初虽然也被指责舞弊和和不公平,但每一次选举也变得愈发透明和令人信服,尼日利亚的政权趋于稳定。

新政权同样致力于培养国民的国家认同感,打击恐怖分子,将稳定尼日利亚的安全与国家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图片

▲2019年,布哈里成功当选尼日利亚总统

得益于充沛的水资源以及适宜生存的热带气候,尼日利亚的农业发展迅速。同时,越来越多矿产石油资源被探索出来。

外加稳定的新政权作为条件,尼日利亚经济在近20年来有显著的进步。在2002年其GDP达到953亿美元完成对埃及(851亿美元)的超越。2012年GDP达到4555亿美元,超越南非的3963亿美元。2020年,尼日利亚的GDP为4223亿美元。

虽然如今还面临种种挑战,但尼日利亚数十年的努力也在深刻地改变这个国家,一切都正在走上正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