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再议刘学州悲剧,当你被爆棚的正义感充满时请三思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风声|再议刘学州悲剧,当你被爆棚的正义感充满时请三思

作者|张丰

1月24日凌晨,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在三亚自杀,死前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长文。这个男孩悲惨的命运让人不敢直视,很多人都表示没有勇气看完他给这个世界的告别信。

这封信藏着重要的信息,它是控诉也是报警,山西警方已经表示介入调查;它也告诉我们,导致刘学州自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寻亲成功之后,被亲生父母冷漠对待是一方面,而来自网友的残酷语言暴力也加剧了他内心的重负。

刘学州的亲生母亲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他想让我们买房”,成为网暴的导火索。买房是最能刺激中国人的事情之一,刘学州想让父母给一个“住处”的要求,在网友那里成了过分的要求,有人质疑刘学州居心不良,顶点就是他在微博中所说的,甚至有人无端指责他炒作、“经营寻亲人设”骗钱。

还不到16岁的刘学州,正处在自我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非常在乎外界的看法。网络帮助他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但是最终也毁掉了他。目前来看,导致他自杀的最直接动机,就是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清白”。

他发布在微博中的那句“生来即轻,还时亦净”,就表明了这种心迹。1月10日微博中的他,还是一个阳光男孩,“好好的爱一次这个世界”,十天后却选择了轻生。他的选择,绝不仅是他内心的动荡,也和外部声音的扭曲,以及巨大压力有关。

刘学州的不幸之处就在于,以他15岁的年龄,完全不懂网络舆论的可怕。一部分的鼓励给他力量,而更多人的指责又会毁掉他。网络放大了他的“受难感”,也给了他一个很大的、无法消化乃至最终吞噬他的世界。

刘学州的自杀震撼人心。很多人感同身受,是站在刘学州的立场,而不是站在“世界”的角度。他们要帮刘学州完成复仇。现在,网络舆论又出现了可怕的转折:前几天很多人是攻击刘学州向父母索要房产,现在则是去攻击他的母亲。

这种攻击,还波及到了媒体。发布刘学州母亲采访视频的媒体也遭遇网暴,很多人甚至去攻击采访的记者。他们的理由是,媒体单方面发布刘学州母亲的声音,对刘造成了压力,而忽视了同一家媒体之前也发布了刘学州寻亲的视频,即便是在同一篇报道中,也有来自刘学州的声音。

这正是网络暴力的特点:他们抓住的是片段,放大的是某个细节。

每个参与的人都正义感爆棚,却不会考虑到当事人的任何感受。按照有些网友的立场,如果刘学州的生母现在自杀谢罪,他们也许就满意了,但他们完全忽视刘的生母,现在还有年幼的小孩——他们长大也可能成为刘学州。

最近几年,“网络暴力”越来越成为让人警惕的力量。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那些网友的发言,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是“正义的”,仿佛掌握了世界上唯一的真理。但是,这种“正义”又完全是自我的、非理性的,要求他人去兑现的,完全缺乏反省的维度。

以刘学州事件为例,在谴责他的时候,很少有人会设身处地为他着想,向亲生父母要一个住的地方,其实也就是一个他心目中的“家”,这是不是过分,或者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现在也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如果处在刘学州生母这样的位置,有一个新的家庭和小孩,又会如何面对找上来的儿子。

“网暴”者表达的,只是自己的正义感。他们追求的是瞬间的、绝对的道德满足。 有一部分发泄完就走,也会有人战斗力爆棚,长期跟踪一个话题。在江歌案中,就出现了对立的“两极”,他们团结起来,分工协作,持续地攻击对方,也在很大程度上“绑架”并重新塑造了当事人。

不管是江歌的妈妈还是刘鑫,都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自己。幸运的是,她们的个人人格都足够强大,和自己身后的群体融为一体。而敏感、脆弱、未成年的刘学州,对网络暴力还完全没有抵抗力,他会认为那些攻击的声音,就是世界对自己的“宣判”。

网络舆论发展到这个局面,无疑让人遗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在网上发言,可以很容易获得表达的快感和道德的优越感,特别是有无数像你一样的人在呼喊、在宣泄时,你的正义感又被大大加持了,那是一个“更强的”自己,是所谓的“团”、“群”、“队”。

这个毫不怀疑自己的“自己”,是完全不用承担责任的虚拟人格。

遗憾的是,这种非理性的力量,如果没有自省,就很难得到约束,除非它在现实世界中僭越了法律的边界。只有很多人都做出自省、改变,网络舆论才能获得改观,而大多数“一起改变”似乎鲜有发生。

如果你有耐心读到这里,而且真心为刘学州感到惋惜,并想做出某种程度的改变的话,有一个原则可以遵循:不要轻易攻击他人的道德,也不要自以为掌握了全部的真相和真理

作者|张丰,专栏作家。曾创公号“中产生活观察”,现有公号“城市的地得”。

编辑丨萧 轶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风声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本文作者立场。转载事宜请联系风声君微信:jfscs125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