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评:疫情防控“一刀切”切掉了什么?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央视网评:疫情防控“一刀切”切掉了什么?

这一周,最令人揪心的莫过于疫情在多个省区接连暴发,有些城市不得不暂时“停摆”。其中,西安已经封闭了一段时间。曾光教授认为,这是武汉之后最严重的一次疫情。

但就像之前的历次抗疫一样,大家都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实现“清零”的目标。

这两年,我们坚持“动态清零”的策略,积累了丰富的防疫经验,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应对机制。

从宏观层面和总体效果上看,我们当然是防疫的“优等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从微观实践看,不同地区在疫情应对上还存在差距,一些城市暴露了比较明显的短板。

这突出表现在非新冠患者就医难、生活必需物资供应“最后一公里”不畅等问题,有极端案例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舆论批评,群众不满。

这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政策在本地执行中僵化、死板,“一刀切”现象严重。

长期以来,对此风气,媒体评论,舆论分析,专家观察,摆事实、讲道理、论得失,似乎未见多大实效。在这两年防疫中,一些地区各种“一刀切”政策、层层加码措施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为何?

从主观上来说,在不少基层执行者眼中,“一刀切”虽然方法简单粗暴了点,但效果往往也是立竿见影。尤其在防疫“一票否决”的背景下,“一刀切”常常显得有决心、有魄力、有担当。

事实上,往小了说,这种做法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是懒政、怠政、惰政,是给自己挂“免责牌”;往大了讲,这是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因为每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忽视。

从客观上来讲,这一顽疾折射出了我们在特殊时期治理规模与治理能力之间的矛盾。

一个人口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在日常运转中主要是由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当城市突然进入“静态”时,“看得见的手”则几乎接管了一切。此时,其治理的资源、手段与实际需求是不匹配的。

以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为例,它纷繁复杂、林林总总、千头万绪。在平时,成熟的供应链和专业的人群为之服务,但一夜之间要让基层防疫人员、志愿者担负起这项超级任务,怎么可能做到完美衔接呢?

不止如此,在特殊时期,任务也是有优先级的,基层必须有所排序。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刚性约束之下,核酸检测、排除隐患往往成为基层的首要任务,其他工作都要靠后安排。

这时候,“一刀切”又常常成为一些执行者“被动”的选择——先把最重要的事做完,确保“我的地盘”没问题。从这一现实出发,我们就不能将板子都打在基层执行者身上——看别人挑担似乎总是不费力的。

把了脉问了诊,还要开药治病。

不妨给基层留有一定空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执行”的能力。我们要明白,越到基层,执行者越清楚本地的实际情况。他们直接面对的情形越为复杂,承受的各方压力也越为巨大。我们批评“一刀切”问题,就要先从自身做起,不要以“一刀切”政策或作风去苛求他们。

更多发挥市场的力量。政府不要将社会运转的一切责任都大包大揽,可以允许通过外卖方式运营的商业继续营业。最关键是做好快递人员的全面核酸检测并与居民零接触,这能够有效规避疫情传播风险。

此种做法既减轻基层组织尤其是防疫人员、志愿者的负担,又可以利用市场的手段解决封闭期间民众基本需求,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商家的损失,可谓一举三得。 最新消息是,陕西印发紧急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快递员到岗工作。

当然,充分而及时的社会监督是极有必要的,它可以及时督促相关各方更好地履行职责,避免医院将病患拒之门外这类事情再次发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