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柠檬树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俊鹏:建筑的含碳量越低 我们的文明成就就越高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北京柠檬树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俊鹏:建筑的含碳量越低 我们的文明成就就越高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 “双碳”目标。

为积极推动国家碳中和愿景和全球控温目标实现,凤凰卫视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2021年9月22日-24日主办2021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主题为“全球碳中和与中国担当”。联合主办本次峰会的有凤凰网、凤凰都市传媒、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英国以COP26联合国气候大会主席国身份参与。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处代表涂瑞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等七十多位嘉宾参与峰会,就全球碳中和、企业气候雄心、绿色金融、能源转型、绿色建筑以及低碳交通等话题进行分享和讨论,旨在集聚各方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为地方政府、企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过程中,提供战略规划、技术应用、成果展示、知识分享及国际交流等多样化的指导和服务。

北京柠檬树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俊鹏:建筑的含碳量越低 我们的文明成就就越高

北京柠檬树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俊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潜力”圆桌对话上表示,我们在提碳的时候,大家不要被这些中国碳排放全球排第一,光房地产建筑业全球排第三这样的数字给吓住了,那是因为我们人口规模大,我们14亿人口。以前讲计划生育要少生,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要多生,现在我们要三胎更多的要四胎。

他还强调,我们要做碳中和的目的还是要为人服务,落到根子上要为人服务,所以住宅、公建要分开,对于住宅我们要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我们的居住的质量。

以下为黄俊鹏发言实录:

黄俊鹏:大家好,我叫黄俊鹏,在座的各位可能很多都很熟悉,因为我在这个行业已经从事17年了,一直从事绿色建筑和绿色地产的咨询。在过去的17年里,我们系统的研究了128家房地产企业他们的碳排放的数据以及绿色建筑的数量包括技术路线等等。我们在未来也希望将这些数据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我们的传播能够让我们更多的房地产企业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

嘉宾主持周晓竺:谢谢谢秘书长,您刚刚提到的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出的这些数据,在我自己的一个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引用的非常多,大家都用这一套数据。但是其实我也知道在建筑施工环节直接碳排放可能只占到1%,但是通过您的介绍我们知道它是承上启下的环节,它里面的文章可以说是非常多。再次谢谢谢秘书长。下一位请黄博士来分享。

黄俊鹏:谢谢主持人。因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减排,刚才施工、材料都讲了,我讲一下运营方面我们了解的情况。当我们提到建筑的碳中和跟建筑排放的时候有一个边界的问题,就是我们建筑师离不开一个城市,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如果从建筑的本体来看,比如建筑的建造它有一个碳排放,但是从建筑的生命周期用的材料到施工到运营也有一个碳排放,还有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忽略的就是我们住在这个建筑里的这些主体,比如对于住宅建筑而言是住家,对于公共机构、办公建筑是一些企业和机构,其实这些话题可以从这儿开始讲。

因为我们研究中国房地产也比较多,房地产行业去年销售面积是17亿平米,这17亿平米绝大部分都是住宅,还有一部分可能是住宅的底商,总的房屋建筑的竣工面积,中国总的是35亿平米,减一减剩下的18亿是大部分的公共建筑。两部分在运营阶段的碳中和的路径应该是不一样的,我们讲温室气体减排的协议里面在规定减排路径和怎么区分责任的时候有一个控制权法,就是说所有权归谁,谁就对它的碳排放负责任,这个很重要。

刚才田总提到建筑物为什么没有拿到碳交易的范畴里面来?因为建筑物碳排放比较不好界定,我们直接的碳排放非常少,大部分是我们建材生产商的间接碳排放以及我们用电、热、水、气产生的间接的碳排放。而我们直接碳排放其实很少,当然不是说少我就不负责任了,这里就分两种情况,当然要区分这两种情况对于我们去实施这个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也好去做碳中和也好非常的重要。

第一种就是对于住宅,对于住宅这一块我们想它最小的物权单元是什么?是家庭。所以说对于住宅物业尤其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我们叫物业公司,我们责任很重大。就是如何去引导住宅用户去实行碳中和,那就是所谓的家庭碳中和。如果去推家庭碳中和,我觉得北京还有山东、青岛一些房地产企业跟当地政府合作进行很多碳普惠的项目,对于家庭碳中和而言我们去推所谓的碳普惠就是从所谓的衣食住行跟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比如乘坐公交甚至到商城里去推低碳的消费能不能够变成积分,能够引导我们人们的行为来实现减碳。这是对于家庭端,这一端比较分散,这是我们为什么讲建筑业不好做的原因,因为业主很分散,所有权很分散,这部分是17亿平米的住宅。

还有一部分是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又细分成大型公建还有商业商场,这部分包括学校、医院等等。这部分的建筑,我们刚才田总说没有纳入碳交易的范畴,它实际上是有碳配合管理。这个配合管理,不同城市采取的政策是不一样的。有些城市像北京使用的是5000吨,就是大型公建碳排放不能超过5000吨,采取的是罚款制,你不能超过,超过的话你需要购买配额来抵消,这是北京的做法。深圳的做法是2万平米,它是面积,超过2万平米的公共建筑给你一定碳的能源审计,可以折算成碳,这是对于公共建筑。

如果单独讲工业建筑交通,其实建筑是一个大词,不要轻易去谈建筑减排,因为建筑太细,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是两码事。我刚才提的这种建筑,比如是商场、大型机构里边有独立业主可追溯的,一些分散业主的写字楼怎么办?比如说一个大业主管的这栋楼,里面有若干家公司是卖了或者是租了其实跟我没关系。

这部分我们怎么办?我们要推另外一个叫企业碳中和,这就是为什么建筑行业不好做的原因,因为它的主体非常分散。

在企业层面,比如我们目前正在做的工作,因为我们讲房地产企业碳排放,我们刚刚出了一个研究报告就是我们把房地产企业碳排放数据的汇总分析,当然这个数据有点乱,不那么好看。大家各说各话,当然这里有很多的原因主要是标准不够统一的原因。所以我们现在正在联合房协,联合我们建筑协会在做的事情是把企业碳中和的事情做起来。

做到企业碳中和了,建筑业里一大半都碳中和了。提到了房地产的碳中和数据,可以给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下,因为这个数据比较难。范围1、范围2数据相对统一,大概范围在6万吨左右,当然这个跟企业规模不一样了。企业规模越大,碳排放自然越高,企业规模越小,碳排放自然越小。房地产人均碳排放是3吨左右,我们算下来区间在1吨到5吨期间有大有小,我觉得有的明显不靠谱,因为它全是外包的。我觉得比较正常的是在3吨左右,这是平均值。

当然房地产企业在公布自己的碳排放时除了人均值以外还有它所辖物业的单位面积值,这个值差异也很大,从1.3吨到10几吨都有,所以我们希望把这个数据统一起来。

我们也有呼吁,希望大家去关注我们房地产企业要不要报正在建造当中的17亿平米的住宅或者商业,要不要去报?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个讨论,我们觉得报应该是报,但是不应该把它作为我们主体作为。因为房地产企业现在也在转型,其实现在多元化,很多房地产企业运营变得资产比较重,所以我们比较倾向于偏运营。我们运营层面是必须报,建筑这部分我们鼓励大家去报,因为只有我们房地产有这个组织能力,从设计到施工到运维全链路掌控,因为别的公司没有这个能力,不掌控这个数据。

从这个角度来讲,房地产企业应该报全流程甚至全生命周期的去报,一定要报出来让全行业都知道。这是我想讲的几点,比如家庭碳中和:住宅、物业。公共碳中和从企业碳中和去做起,对于大型工业要推配额的管理。

最后想强调一点,我们在提碳的时候,大家不要被这些中国碳排放全球排第一,光房地产建筑业全球排第三这样的数字给吓住了,那是因为我们人口规模大,我们14亿人口。以前讲计划生育要少生,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要多生,现在我们要三胎更多的要四胎。

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要做碳中和的目的还是要为人服务,落到根子上要为人服务,所以住宅、公建要分开,对于住宅我们要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我们的居住的质量,比如说要像朗诗、当代他们做的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建筑,我们的平均能耗,我们单位面积能耗还得要增加,我一定要讲住宅和公建要分开看。

对于公共建筑而言,我们也看到上海市的公建能耗和深圳市的能耗报告是128千瓦时每平米每年,低的也有100多千瓦时每平米每年,这个是有减排空间的,我们要减减公建,但是对于住宅,跟我们民生相关的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尤其是农村,农村的电气化非常弱,农村还没有大面积的实现材料和热学,我们还有大量的提升空间。因为我们不要忘了虽然中国的排放量很高,但中国人均碳排放只有8吨,美国是16吨,是我们的两倍。当然了我们从道义上讲是这样的,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碳中和这个理念的提出是很好,我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我们提高一定的能耗它并不矛盾,所以说这就是我认为习主席提碳中,没有提零碳,我们不提绝对的减碳,但是我们提中和,中和就是弥补不足,如何去平衡城市和农村,平衡住宅和商业,我只是讲建筑业。这里还需要像我们大道等协会共同的努力。

从企业角度来讲,希望房地产企业多关注,尤其是汇报这一块要有共同的标准,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希望房企多参与、多关注我们报告的制定。谢谢!

周晓竺:谢谢杨总监,刚刚各位专家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角度,我个人觉得非常的意犹未尽,我后面还准备了很多的问题,希望能够进一步的跟大家碰撞一下。但是刚刚工作人员也提醒我,我们的时间已经有点超时了,我想最后请各位专家用两到三句话对刚刚的内容做一个补充或总结,从刘永院长开始。

黄俊鹏:建筑是文明的容器,建筑的含碳量越低,我们的文明成就就越高。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