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的“灾难性胜利”:美国撤军十年后局势仍一言难尽
资讯
资讯 > 国际 > 正文

伊拉克战争的“灾难性胜利”:美国撤军十年后局势仍一言难尽

当过两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有一段知名的“绕口令”:

“有些事情是已知的已知,我们知道自己知道。还有已知的未知,也就是说,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但也有未知的未知——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这是2002年初,他在谈到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间关系时作出的辩解,世人提炼出“已知和未知”作为嘲讽。他倒是毫不介意,还把2011年出版的回忆录命名为《已知和未知:回忆录》。

但在2003年,美国正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伊拉克,轻松消灭了萨达姆政权,最终却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伊拉克战争是美军1991年海湾战争的延续。由于伊拉克1990年8月2日入侵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伊拉克军队发动进攻。这场战争仅持续了42天,通过大规模空袭轰炸和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军。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从科威特撤军。

伊拉克战争的“灾难性胜利”,美国撤军十年后局势依然不明朗

1991年3月4日,伊拉克80号公路一角,被联军空袭摧毁的装甲车队。

海湾战争是美军在越南战争后主导参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取得的辉煌胜利也让美国社会一扫所谓的“越战综合征”,全民士气得到提振。但出于维持阿拉伯世界的团结,美军没有乘胜攻入伊拉克境内一举消灭萨达姆政权。这种急促收场为下一场战争埋下祸根。

“9·11”事件发生后,借着美国上下的反恐热情,时任小布什政府绕开联合国,于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理由是“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

又一次,美军在伊拉克取得耀眼的军事胜利,并彻底摧毁了萨达姆政权。但随后却陷入叛乱四起的治安战泥潭。伊拉克新政权在美国援助下平定内乱的同时,还经历了血战“伊斯兰国”(IS)的考验。好在相比阿富汗,伊拉克有着较为完善的社会结构,虽然国家因为教派和民族而四分五裂,至少还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政权结构,可以让美军完成重建任务并尽快脱身。

伊拉克战争的“灾难性胜利”,美国撤军十年后局势依然不明朗

2003年4月9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天堂广场,美国海军陆战队和伊拉克民众拉倒了12米高的萨达姆雕像。

联军胜利之快超乎预期

伊拉克战争始于2003年3月20日,称得上是一场写入各国军队教程的完美闪击战。战火早在2002年就已点燃,彼时美英扩大攻击伊拉克防空系统,特种部队也有渗透。

1991年海湾战争后,为了保护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南部的什叶派穆斯林,美英法三国在伊拉克一北一南设立禁飞区,禁止伊拉克固定翼飞机在这两个区域飞行。然而伊军从不服从,导致双方摩擦不断。当时舆论戏谑称,伊拉克乃世界上唯一一个敢每天袭击美军的国家。2002年6月起,美国利用禁飞区发动“南方焦点”行动,重创伊拉克防空体系。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战前拥有庞大的装甲与炮兵部队、一支看上去规模不小的空军,以及同样看上去实力不弱的地对空导弹网。伊军在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失去太多经验丰富的职业军人,当下部队仅拥有能镇压国内叛乱的有限战斗力。全军很难组织起协同作战训练,完全不具备西方标准的联合军兵种作战能力。

萨达姆的算盘是,动员组建一支庞大的陆军,让战斗人员达到100万人。如此一来,各个城市将成为一个个堡垒,让巴格达及周边地区形成一个可提供纵深防御的堡垒群。萨达姆酷爱好莱坞大片《黑鹰坠落》与《兵临城下》,据说还要求军队观看这两部战争片,学习巷战经验。

多国联军以美军为主,英军为辅,另有2000余名澳洲军人、200名波兰军人参加作战任务。不同于海湾战争在地面行动前的长时间空中打击,联军在空袭的同时也开展地面进攻。地面部队从科威特出发,两路纵队沿着幼发拉底河形成钳形攻势,直扑巴格达。强大空袭下,萨达姆想要搞动员的希望破碎,伊军在各地的军火库尚未做有效分发就落入敌手。

伊拉克还做出了战略误判,经过在联合国的几个月辩论,错以为美英不可能以政治理由来发动战争。开战时刻,伊拉克正规部队配置在平时的战术位置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分别应对库尔德人和伊朗。联军从伊拉克南部发起攻势,但伊拉克却未在此做重点防御。而驻扎在国土北部的重兵,仅有一个共和国卫队师在开战后去增援巴格达。

伊拉克战争的“灾难性胜利”,美国撤军十年后局势依然不明朗

2003年,伊拉克巴格达的底格里斯河畔,当地军队正在搜查一名跳伞的美国飞行员。

海湾战争噩梦犹在,加上战后若干年来在伊拉克禁飞区内的冲突,伊拉克空军在西方的空中力量面前毫无斗志,空军索性全面疏散,航空部队也不参战。

整场战争中,伊拉克陆军也基本没实行调动,南下增援的共和国卫队在半路就遭遇重创。庞大的伊拉克陆军溃败之快,超乎美军预料。外界此前认为,巴格达之战将成为一场斯大林格勒似的血战,城市的断壁残垣将埋葬许多美国士兵。

美军先是攻占了萨达姆国际机场,此地是伊军在整场战斗中防御最佳的阵地,还将在未来7年成为美国在伊拉克的后勤枢纽。随后,美军发动两次“奔雷行动”,让部队快速穿越巴格达市区,在穿插机动中与伊军交战并粉碎了后者喋血孤城的信念。首都巴格达快速易手。

伊拉克战争中的联军规模不及海湾战争时的一半,地面作战耗费时间只有海湾战争的一半,伤亡仅三分之一。26天,共计161人阵亡,联军就这样占领了伊拉克。

局势远超预期,联军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收拾残局,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理查德·迈尔斯、中央司令部司令汤米·弗兰克斯以及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将惊喜的局势戏谑为“灾难性胜利”。没想到一语成谶。

境内叛乱力量仍在积蓄

战火燃起后不久,掌权24年的萨达姆便消失在了公众视野中。

2003年12月13日,美军发起“红色黎明行动”,成功抓捕了萨达姆。他躲在故乡提克里特一处偏远农场的地窖里,身边有一把格洛克手枪、一支AK-47步枪和75万美元现钞。2006年1月30日,萨达姆被伊拉克新政府判处绞刑。

萨达姆领导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本是一个世俗性政党,长期严打宗教极端势力。但为了走出海湾战争惨败后的困境,他在1993年发起大规模的“信仰运动”,摇身变成狂热教徒,还在演讲中大段引用《古兰经》。政府出面大建清真寺,关闭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

伊拉克战争的“灾难性胜利”,美国撤军十年后局势依然不明朗

萨达姆在法庭上给自己辩解,权力荣耀已经成为过眼云烟。

1994年,伊斯兰教法进入伊拉克刑法。1998年,萨达姆将“真主伟大”写到国旗中央。萨达姆复兴宗教的种种措施影响了整个伊拉克社会,为日后的反美武装组织培育了生存土壤。

开战前数周,伊拉克国防部长开始招募全球志愿者到伊拉克训练营,组建萨达姆敢死队。萨达姆给予志愿者们丰厚的薪水,与伊拉克特种部队同等待遇。它在战争伊始就成为国家非正规军的核心,很快吸引了数千名渴望与西方决战的国际穆斯林战士。

这帮雇佣兵来自叙利亚、利比亚、保加利亚、土耳其、突尼斯、埃及、阿联酋、巴勒斯坦等地。美军从他们的尸体上捡到形形色色的护照,入境记录显示,很多人都是从叙利亚过境。

他们在守卫南部城市、奇袭美军补给线路上起到一定作用。在南部的纳西里耶,美军第一次遭遇顽强抵抗,对手是搭乘出租车、公交车、卡车赶来的几百名萨达姆敢死队战士。不过,这些轻装部队还不足以强大到能有效威胁联军。

2003年5月,联军驻伊拉克的临时权力机构行政长官保罗·布雷默(Paul Bremer)解散了伊拉克所有涉及安全、国防、信息和情报的机构及附属组织。同年8月,联军尝试建立新的伊拉克军队,还规定了入伍条件:年龄在18至40岁、在前政府军担任上校以下职务、未在复兴党内担任过高级职务的伊拉克人,并排除前安全情报人员、共和国卫队和秘密警察人员。

萨达姆时期的高级军官以逊尼派为主,旧军队解散后组建新军,军队结构自然而然贴合各派别在伊拉克的人口比例,从多到少依次为什叶派、逊尼派、库尔德人。此后的事态证明,这一选择犯了致命错误。

2004年6月28日,第17次北约峰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拉姆斯菲尔德拍拍总统小布什的肩膀,递上一张纸条,上面是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的笔迹:“总统先生,伊拉克现在是一个主权国家了。”小布什立即批示“让自由为王”,接着跟身边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对笑、握手。

这之后,联军驻伊临时权力机构被解散。新成立的伊拉克临时政府控制了国防部和内务部。国防部管辖国防军,内务部统辖警察。境内叛乱活动不断,军警要和驻伊美军及其盟友面对无休止的治安战。

布雷默解散了军队与复兴党后,很多无所事事的前成员为叛乱组织提供了丰盛人力,尤其是共和国卫队。这支部队在1969年作为总统卫队而成立,使命是维持政权稳定,隶属于伊拉克特别安全组织,而正规军则归国防部管。萨达姆成为总统后,由于其在国防军中的根基并不稳定,仍需仰仗共和国卫队来保障自身安全。

伊拉克战争的“灾难性胜利”,美国撤军十年后局势依然不明朗

美军在巡逻,这是一辆布莱德利步兵战车,美军机械化步兵的核心。

两伊战争旷日持久,共和国卫队趁机扩编成重装部队,巅峰时期一度达到25个旅。其兵员一概是来自萨达姆老家提克里特的逊尼派穆斯林,这里大部分人都加入了复兴党,政治可信度高。萨达姆不但将购入的最新装备优先供应给他们,还提供高于正规军的薪水。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共和国卫队也成为联军的重点目标,很快被轰得溃不成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成员实际伤亡并不高,这是因为它在空袭下立刻作鸟兽散。部队成建制损失,但人保住了性命,为日后的叛乱积蓄了力量。

美军被政治正确原则束缚手脚

叛军很快学会了如何对付美军,既然永远无法在常规战争中取胜,那就实施游击战术和恐怖袭击。越战的经验证明,最终击败美国的不是军事力量,而是成功操纵舆论。叛军可以无所顾虑使用一切手段,美军则要在避免民众伤亡的原则下被束缚住手脚。对美军而言,实际是以伊拉克平民的伤亡数字来衡量战斗的胜利。

2003年8月19日,一辆装满炸药的平板卡车撞进联合国驻巴格达总部,23名联合国官员在爆炸中身亡。美军曾提醒联合国方面须设置水泥堑壕和大门等保护措施,但后者不以为然,还讽刺这般做会跟美军的糟糕形象没两样。惨案发生后,联合国撤出伊拉克。与此同时,恐怖分子成功逼迫欲来伊拉克参与重建工作的国家、民间组织望而却步。

与自爆汽车、人弹相配合的是简易爆炸装置,俗称路边炸弹,它成为驻伊美军的头号威胁。它取材丰富、制作简单、引爆方式多样化,在美军伤亡原因中居首。2004年出现的爆炸成形弹是最危险的路边炸弹,爆炸时形成的半熔金属块能穿透车辆,美军后来发现,这项技术来自伊朗。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拆弹部队》就展现了美军同路边炸弹斗智斗勇的故事。仅2005年,美军专门花了36亿美元用于反路边炸弹作战,如换装防地雷车、车上加装多种干扰装置等。

在拉姆斯菲尔德眼中,媒体是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遭遇的最大困境:伊拉克和阿富汗是21世纪头两场也是首次将军事行动在博客、谈话类广播节目和24小时新闻频道上做即时报道的战争。小布什也在回忆伊拉克战争时抱怨说:“我这一代的记者们,总是习惯戴上‘水门事件’或者‘越战’的眼镜看待所有事物。”

伊拉克战争的“灾难性胜利”,美国撤军十年后局势依然不明朗

2004年,一名伊拉克男子走过巴格达街头。这里刚结束一场激战,一支悍马车队遭到叛乱分子的袭击。

进入新时代,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战。随着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让战场消息的传播变得日益便捷,媒体需要抢新闻,却往往导致获取的信息是断章取义的。

2003年4月,伊拉克多地陷入程度不一的治安混乱。最初,掠夺行为集中在粮店、政府建筑、废弃的政府高官官邸,接着从抢劫物资进化到敲诈、绑架、暗杀等有组织犯罪。

不久后,世界闻名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被国民洗劫。窃贼们扛着各种藏宝,博物馆一地狼藉,舆论纷纷指责美军纵容暴行、践踏伊斯兰和阿拉伯文明。超过100名伊拉克军人占领了博物馆并向美军射击,很多人甚至穿着平民服装。美军只能停止进攻这块“飞地”,以谈判逼退这帮人。

时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给部队列出了长长的名单,上面是一系列优先事项:要击败残余敌人、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收缴武器库、查找政府文件、逮捕官员……

伊战的反对者们则不依不饶谴责美军犯下反人类罪,让蒙古人洗劫巴格达的噩梦重现。时任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忙得焦头烂额,公开道歉并承诺赔偿一切损失。拉姆斯菲尔德后来在书中写道,美军不应为此背黑锅。

2004年4月初,陆战队进攻叛乱武装集中的费卢杰,美军在战术上照例获得胜利,舆论战却惨遭滑铁卢。费卢杰又名“清真寺之城”,叛乱者在清真寺、学校、医院里筑工事。每当美军召唤空中火力摧毁一处清真寺,半岛电视台便以惨不忍睹的画面来谴责美军屠杀平民、毁灭宗教。

北约各成员国的议会们给军人套上了诸多“作战限制措施”,很多国家的部队不得进行夜间巡逻、不能卷入战斗,只剩下提供后勤支援、民事工作。真正能让美军感到有力可靠的盟军,主要是英国、波兰和加拿大军队。

“北约现在分裂成两部分,一些国家能够作战,剩下的不想作战。”小布什当时评价说。美军将领们也讽刺说,不想作战的盟军是白占地方。为此,小布什不断敦促北约盟国的首脑们信守承诺,放弃施予军队的繁琐束缚,对方多是直言不讳告诉他,议会绝对不会同意。

2004年4月底,位于巴格达的阿布格莱布监狱爆发美军宪兵虐囚事件,这成为美国在伊战中的最大丑闻。这支训练不良、指挥糟劣的陆军预备役宪兵,差点摧毁美国在伊拉克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信誉。愤怒的民意,也帮助叛乱组织在短期内召集到更多人马。

伊拉克战争的“灾难性胜利”,美国撤军十年后局势依然不明朗

伊拉克空军的F-16战斗机及其飞行员,萨达姆和复兴党肯定想不到F-16居然成为空军主力战机。

战争胜利之后怎么办?

2006年2月,“基地”组织炸毁了阿斯卡里清真寺,这是伊拉克什叶派的圣地之一。恐怖分子达到了挑起内战的目的,什叶派立即攻击报复逊尼派,逊尼派予以反击。由此,伊拉克本不停息的叛乱活动升级到第二阶段,形成宗派内战。

2006年到2008年是叛乱最激烈的时期,联合国难民署2008年将伊拉克的难民数字提高到约470万人,占总人口的16%。

陷入漫长的治安战而无法彻底取胜,除了政治因素,美军在军事上亦有欠缺。美军能打一场漂亮的机动作战,但战争胜利之后怎么办?陆军高级将领都无法回答,他们无法将短期的战术胜利转化为长期的战略胜利。

2007年1月,戴维·彼得雷乌斯(David Petraeus)接任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他此前任师长的101空降师在稳定伊拉克局势中表现最为突出——他无视上级的一些规定,例如擅自跟叙利亚政府谈判请求对方给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尼尼微省首府摩苏尔供应能源。最终他镇守的北部地区成为伊拉克局势最稳定区域,而这里生活着10万名前伊军成员。

彼得雷乌斯上任后采取了很多变革,如先斩后奏收买逊尼派反叛者。2007年6月起,超过10万名逊尼派武装分子投向新政府,美军伤亡人数逐月下降。倚重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头面人物,美军在当地重建起了秩序。最终,美军除了改进战术和装备,还依靠大规模增兵培养了更多伊拉克军警,将叛乱基本消弭。

彼得雷乌斯的成功经验表示,要彻底获得伊拉克治安战的胜利,美军在军事上得重视反叛乱作战。到2007年1月,《纽约时报》称赞说当地局势平稳下来,巴格达市民又能进电影院了。2011年12月18日,随着最后一批美军战斗部队告别伊拉克,意味着伊拉克战争结束。

没想到的是,叙利亚内战于同年爆发且形成僵局,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权力真空环境里不断坐大。这股新势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残暴,跟各方势力为敌,连“基地”组织都控诉它毫无人性。伊拉克在2014年初夏陷入险境,陆军近乎一半兵力被“伊斯兰国”击溃,北部最大城市摩苏尔于6月陷落。

伊拉克丢失的是北部、西部挨着叙利亚的国土,也是逊尼派聚集区。以什叶派为主的伊拉克军队据守在逊尼派的地盘上,犹如变相的殖民统治,根基很不稳固。本来政府军时常与逊尼派民兵武装有摩擦,再被久经叙利亚战火考验的“伊斯兰国”老兵们一冲击,怎有不败之理?

情急之下,南部什叶派在2014年6月成立民兵“人民动员”,伊拉克政府不仅提供资金和装备,还允许伊朗提供装备和军事顾问。2014年,伊拉克政府向伊朗购买了近10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作为支援,这支民兵不负众望,成为国家最危险时刻的生力军。

伊拉克战争的“灾难性胜利”,美国撤军十年后局势依然不明朗

2021年1月3日,伊拉克基尔库克,伊拉克军队在执行任务。

在新生的黑暗势力威胁下,伊拉克居然和曾经的死敌伊朗并肩作战,甚至美军都和伊朗军人在战场上达成默契,堪称21世纪的军政奇景。

美国于2014年8月返回伊拉克救场,宣布轰炸该国境内的“伊斯兰国”目标,有12个国家参与了这场战役。“伊斯兰国”军队缺乏空中力量和防空能力,也缺乏重型装备,最终在正规战争中落败。2017年7月,伊拉克军队收复摩苏尔。

不过,伊拉克的局势至今仍不明朗。今年7月13日,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和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发布安全公告,提醒中国公民谨慎前往伊拉克,有效期至2022年1月8日。

8月28日,伊拉克在首都巴格达举行地区峰会,其主要议题是讨论地区形势,包括也门冲突、黎巴嫩危机,尤其是撮合以沙特为代表的海湾国家与伊朗的关系。

阿联酋《国家报》援引伦敦查塔姆研究所伊拉克问题专家曼苏尔的话说,这次峰会为伊拉克领导人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伊拉克从一个“信使”的角色——因为它与伊朗、海湾国家、土耳其和国际社会关系良好——转变为一个“召集人”,从而凸显伊拉克在中东地区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目的。

不过,埃及《第七日报》等中东媒体认为,伊拉克自己也是恐怖活动的多发地,自身安全形势堪忧,问题不少,又囿于综合国力的限制,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目的,尚待观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