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欧洲洪水、北美热浪背后其实有关联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河南暴雨、欧洲洪水、北美热浪背后其实有关联

河南郑州遭遇了有记录以来的史上最强降雨。

如今,暴雨来到了河北。

7月22日,河北连发三个红色预警,包括暴雨红色预警、山洪灾害红色预警以及地质灾害红色预警。

7月22日,河南郑州暴雨过后,实地航拍郑州市区暴雨后被淹区域,车辆密密麻麻浮在水中,道路厂房都被淹没,空中俯瞰像一片汪洋。/IC photo

7月22日,河南郑州暴雨过后,实地航拍郑州市区暴雨后被淹区域,车辆密密麻麻浮在水中,道路厂房都被淹没,空中俯瞰像一片汪洋。/IC photo

今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多发。席卷北美地区的热浪,困扰欧洲中西部的洪水,再到中国北方的强降水。

全球各地极端天气事件看似孤立,背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全球极端天气频繁出现

今年6月至7月,北美地区民众经历了一次罕见的高温浪潮,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部小镇利顿的气温一度逼近50℃。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解释,此次热浪是由“大气阻塞模式”引起的,“大气阻塞模式”导致两侧的低压形成一个“热穹顶”,就像压力锅一样,将高温都集中在一个特定区域。

北美民众还在经历高温炙烤,欧洲民众则遭遇了洪水袭击。

近期,欧洲中西部强降雨引发洪水,截至当地时间7月19日晚,共有196人在洪灾中遇难。

《华盛顿邮报》指出,中欧地区上空形成的寒冷、低压系统“伯恩德”导致了这场席卷欧洲地区的强降雨。这股低压携带着来自地中海区域的热带水汽,被困在东、西两侧的高压区之间,进而带来了暴雨。

欧洲暴雨与此次河南暴雨还有所不同。专家指出,河南出现的特大暴雨主要与大气环流、地形以及台风“烟花”有关。

在台风“烟花”和副热带高压的气流引导下,大量的水汽通过偏东风源源不断从海上输送到陆地,在河南集结成雨。/中央气象台微博截图

在台风“烟花”和副热带高压的气流引导下,大量的水汽通过偏东风源源不断从海上输送到陆地,在河南集结成雨。/中央气象台微博截图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灾害风险科学研究院杨静教授对新京报记者解释道,近期,一方面,西北太平洋地区有台风活动,台风是一个逆时针旋转的低压系统,它通过旋转“抽吸”作用把太平洋暖洋面的水汽运到高空,又通过台风北部的东风气流将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到中国河南地区;另一方面,近期大气环流又较为稳定,台风的北部有个副热带高压,阻挡了台风的快速移动,这才导致水汽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再者,河南地区是从平原向山区过渡区,像一个台阶,地形因素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导致河南地区大面积出现暴雨。

从各自具体成因来看,今年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似乎都是孤立天气系统导致的,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气候学教授西蒙·多纳(Simon Donner)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中国河南的暴雨、欧洲的洪水以及北美热浪其实可以通过大气环流联系到一起,也正是因为今年上层大气流动速度变慢,才导致“热穹顶”以及欧洲与中国上空的低压系统停留的时间更长,极端天气事件持续更久。

“热穹顶”使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出现破纪录的高温天气。/CBS报道截图

“热穹顶”使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出现破纪录的高温天气。/CBS报道截图

具体而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王澄海进一步分析称,河南地区的特大暴雨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大气环流调整过程中,北方冷空气和低纬度系统在该地区上空相互作用引起的。另外,全球变暖也引起了北极地区的升温,使得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形势演变出现新的特点,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伴随南下的冷空气强度增加,而这恰恰是北美夏季热浪、冬季极寒,以及欧洲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俗来讲,杨静打了一个比方,“可以把大气想象成水,扔一个石头进去,就会泛起一些涟漪,而这些涟漪可以扩散到很远距离之外。根据大气动力波动,会产生‘遥相关’联系。”

气候变化成“幕后推手”?

不少专家已经将北美热浪、欧洲洪灾最终归因于气候变化。

多纳表示,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如果没有气候变化的影响,北美热浪便“不可能”发生。7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在日内瓦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也曾表示,气候变化是今夏席卷西欧地区的暴雨和洪水的根本原因。

就本次河南暴雨这一次事件而言,杨静指出,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将其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不过,随着全球变暖,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台风发生的频次、路径和强度。

“气候变化的确是极端天气事件的重要推手。”绿色和平气候风险项目负责人刘君言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模拟“热穹顶”形成演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推特截图

模拟“热穹顶”形成演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推特截图

刘君言认为,随着全球变暖,大气环流系统以及海温都在发生险峻的变化,大气系统正在变得愈加不稳定。这就导致当前的极端天气事件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方面是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越来越高,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其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不论是河南暴雨、欧洲洪灾还是北美热浪,其极端性都超出历史数值预期,因此难用历史经验为当下提供参考。

“预计未来类似的极端天气事件还会增多。”王澄海指出,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地点也会随着大气环流调整的位相发生变化,民众应该对此有所警觉。

今年7月,绿色和平组织发布了一份《城市气候风险报告》,主要对中国城市区域气候变化进行风险评估及未来情景预测。通过分析1961年至2019年的气候数据发现,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热浪的中高风险区,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则是洪涝高危险区。就未来情景预测而言,到本世纪末,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广东省平均气温均有一致升高趋势,其中极端强降水可能成为影响三个区域城市安全重要的气象灾害。

极端天气需要政府部门、科研人员、社会民众合力应对

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据央视新闻报道,此轮河南强降雨造成全省103个县(市、区)877个乡镇300.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3人,失踪8人。全省已紧急避险转移37.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5.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

极端天气事件或逐渐增多,如何采取措施应对,避免人、财、物损失就成了下一个关键问题。

从政府举措角度来看,刘君言认为应加强各部门协调合力,否则极端灾害一旦来临,应对难免“捉襟见肘”。气象部门做出预警后,城市管理部门、水利部门、道路交通部门以及应急响应部门应该立即行动,制定应对措施和方针。

在极端天气发生后,也须制定群体紧急庇护预案。王澄海认为,在强降水来临时,应该设立清楚的指示标识,寻找哪些地点庇护、远离哪些地点(如低洼、地下通道等)。另外,应及时排查地下排水系统,普查周边水库、蓄水设施,危险建筑物等。一旦发生险情,应有健全的综合应急抢险系统。

7月20日以来,河南境内遭遇千年一遇的强降水,解放军救援部队前往支援。/IC photo

7月20日以来,河南境内遭遇千年一遇的强降水,解放军救援部队前往支援。/IC photo

细化针对气候变化的科研工作,也能有效增强预警。

刘君言指出,当前的报道和研究多以全球或大区域为尺度,具体到某个城市的小尺度风险研究,需要更细致的识别脆弱人群、脆弱区域,从而给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此外,也应增强社会大众防灾减灾的意识。杨静表示,强调国家安全教育,有意识地根据预报预警保护自身安全。

政府和民众不能等到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后才开展应对,想要从根源上减少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需要民众从日常做起。

“我们不能等到看到冰山,才把船停下。”多纳指出,问题的核心在于人们改变气候的速度快于适应的速度,由此民众必须对温室气体排放采取行动,眼下的每一个决定,包括如何发电、如何为房屋供暖以及如何运输货物,都应着眼于一个更加低碳的未来。

文/若曦 实习生 张缘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