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成就》| 梁家河

2021-07-09 12:04:47凤凰网文化 来自河北省

自动播放

提到黄土高原,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面朝黄土背朝天”!。

与这个形象绑在一起的,还有另一个更深刻的印象——“穷”!

清代官员曾在奏疏中写到:“天下之民莫穷于延”,这里的“延”指得就是延安。而位于延安市延川县的梁家河,更是“穷中之穷”。

为啥穷呢?水土流失严重啊!在山坡上种粮食,“广种薄收”。有时候受累一年,人熬个半死,亩产连三十斤都不到!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然而,这个地处山沟深处,不通公路不通电,封闭贫穷的小山村,却在1969年1月,迎来了一群北京孩子。

1969年1月23日,1300多名知识青年搭乘专列,从北京驶往陕北。这其中有15个知青被分配到了梁家河,习近平是他们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当时只有15岁。

从小生活在首都的知青们,对农村的了解基本上都是来源于书本,看到梁家河的贫穷,他们都不敢相信。与习近平同住一口窑洞的知青雷平生40年后回忆道:“当我们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山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竟有同车人怀疑司机是不是走错路了。到了公社和生产队,看到农民惊人的贫穷,心中诧异:怎么还有这么贫困的地方?”

那个时候当地人最常吃的食物叫糠团子,就是推磨剩下的麸子或玉米皮和着野菜蒸的。这个团子呢是棕红色的,捏在一起很困难,口味更是一言难尽,酸、涩,难以下咽。在嘴里嚼来嚼去,一往下咽就顶着嗓子眼。嚼久了就和着水一起咽,还是刮得嗓子生疼。

回忆起那时饿肚子的经历,习近平说:“我到农村插队,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真是‘三月不知肉味’。那年冬天,家里寄来了几块钱,我和同窑洞居住的同学买了几斤石槽子里冷冻的猪肉,回来还没烧就把肉切成了片吃,那味道真是鲜美!后来我们说就别再吃了,再吃就没的煮了。这种穷日子我们都是经历过来的。”

除了饿,梁家河的知青还面临着各种不适:

当时,习近平和其他五个知青挤在一张炕上,到了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身上全是跳蚤咬的红疙瘩,有的还被挠出了血。

如果说跳蚤只是小打小闹,那劳动对于知青们来说,就是更大的考验了。比如打坝,这是强度非常高的体力劳动。但是当时只有15岁的习近平一点都不惜力,村民王宪平多年后说起来都还心疼:“那时候,近平也没有手套,他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他的手掌上磨得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除了打坝,知青们日常的工作还有挑水挑粪,扁担把他们的肩膀磨得反复出血、掉皮,直到长出厚厚的老茧,才不怕磨了……

《你的成就》| 梁家河

在15个知青中,习近平待的时间最长,足足有七年。在这七年里,他从一个插队知青,成长为梁家河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带着乡亲们开始了梁家河的建设。

多年后习近平回忆说:“那个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老百姓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吃肉的心愿实现不了,但烧火的心愿,在当时还是可以试一试的。

梁家河地处偏远,最近的煤矿也是在百里之外。一直以来,梁家河人为了烧火做饭,想尽一切办法:牛拉屎了,用手一掬,扔在土墙上晒干,这就是很好的燃料啊;山洪暴发时,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到河里捞些洪水冲下来的树枝;老乡们还爬上悬崖,砍一种叫“狼牙刺”的灌木,这种柴很耐烧,但许多人也因此摔成残疾,甚至坠亡。打柴,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流着血,含着泪呀。

所以,当有一天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省大办沼气的两篇报道时,他兴奋至极:如果我们这儿也能用沼气煮饭,那该多好啊!

他到四川实地考察学习了一个多月后,终于在1974年的7月,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可输气管接好后,不知道为啥,就是不出气。

习近平里里外外一通检查,瞧瞧沼气池里,水位在上涨,不断有水泡往上冒,那说明下面是有气的。看看池壁,没有发现漏水漏气呀;拆开输气管,管子也没问题……是不是导气管堵了?习近平找来一根铁扦子捅了捅,没反应,用力捅了一下,一股粪水立刻喷射出来,溅了他一脸,接着,“哧”,出气声响了起来。他用手抹了一把脸,顾不上洗,重新接好管子,打开沼气灶,点燃火柴,“呲”:灶台上蹿起约一尺高的火焰,成功了!

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一直到1988年梁家河通了电,大家用的都是沼气。

15年后,已经是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回忆说:“家家户户煮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乡亲们那种喜悦的笑容至今宛然在目。”这更坚定了他要为老百姓解决生活难题,给大家办实事的决心。

以前村里没有井,只能在河边挖个渗水坑,担里面的水吃,不仅不卫生,而且遇到山洪暴发,村民就无水可吃。习近平带领大家打了一口水井,直到现在,梁家河家家户户使用的自来水,都是来源于这口井。

梁家河最大的难题是缺粮,这都是因为耕地少,所以习近平带着村民打水坠坝造田。在陕北冰雪刚融化的二三月,卷起裤管,光着脚,他率先跳进刺骨的冰水里干活,实在撑不住了才换人。在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之前,他和乡亲们一共打了四处大坝。坝打好后,梁家河的玉米从亩产400斤增加到了亩产800斤。

7年的同甘共苦,让习近平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城里娃,变成了一个操着浓重陕北口音,天天把“我们老陕,我们老陕”挂在嘴边的青年农民。从一开始只能拿6个工分,连妇女都比不上,变成了每天能挣10个工分的壮劳力;从咽不下当地食物,到习惯了粗粝的杂粮;从被跳蚤咬得浑身发肿,到身体好像产生了抗体,不管跳蚤怎么咬,都能睡得香。

对于这7年的知青岁月,习近平曾经说到:当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我那时还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后来都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的心灵。

1975年,延川县委推荐习近平报考清华大学。10月7日这一天,是他离开梁家河去上大学的日子。习近平早晨起床,推开门走出窑洞时,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满了人。他们手里拿着小米、红枣,默默地站着。就连双腿残疾,行动不便的石玉兵也拄着双拐,一步一步地挪到了这里,他要来送习近平。习近平赶忙走过去拉住他的手,眼泪一下子没忍住流了出来,这是他7年来,唯一一次被人看见落泪。

2015年已经成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他是这么对乡亲们说的:“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从1974年习近平组织大家建起第一口沼气池,梁家河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从修通第一条架子车路,到建立第一所小学;从村里第一次通了电,到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从建成第一个专业养鸡场,到村民靠种果树致富;从开通第一个有线电话,到每一家都接入了互联网。现在很多村民都走出了山沟,搬进了移民安置社区,住上了楼房。

有人说“陕北这个地方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正是由于它的这种神包容才培养了一批人,成就了一批人”。苦难并不值得歌颂,我们要铭记的是在苦难中不曾泯灭的人性;是即便我们身处深渊,也要给予你温暖的善良;是我得到了你的温暖,定会还你一个春天的赤子之心。

这就是梁家河,这就是你的成就。

责编:高飏 PN035

为您推荐

习近平会见萨摩亚总理菲娅梅

新华社2024-11-26 20:46:02

第一观察|大国外交与人民情怀

新华社2024-11-26 14:36:42

时间观里的大国外交

新华社2024-11-25 19:32:06

第一视点丨以良渚之窗 汇文明之美

中国蓝新闻2024-11-24 20:46:39

一见·光影记录跨越山海的脚步

人民日报2024-11-24 20:45:18

已显示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