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二十四岁的小雨拎着两大包零食走出只逛了十几分钟的临期食品店时,快乐的感觉从她心底骤然升起。
那快乐里,还夹杂着些许成就感。
这是过去十几分钟的购物体验带给她的:看到想吃的零食就扔进篮子里,毫不犹豫。
平日购物时的反复对比在这里消失了: 网上是否还有更便宜的、同等价位是不是还能买到分量更大的、过段时间是不是会降价,这些问题统统不用考虑。
那短暂的十几分钟,会给她一种错觉:像是实现了财务自由。
这就是临期食品店的魅力。
过去一个月里,豆瓣小组“我爱临期食品”的人数翻了一倍多,3万人的小组成了7万。
图源豆瓣
社交平台 上,临期食品各种相关攻略、笔记、探店层出不穷。
一向舍得花钱的年轻人,正在这种省钱的消费中寻找快乐。
价格减半,快乐翻倍
如今的年轻人,快乐阈值都很高,但有时候,他们的快乐来源又很简单,比如,省钱。
临期食品店就能提供这种省钱快乐。
走进这里,哪怕是平日里再喊穷的年轻人,也会变得有底气起来。
饮料整箱带走,没有整箱的货架上剩下多少拿走多少;平时不敢下手的网红、进口品牌,在这里眼睛都不用眨一下就扔进购物筐。
一些热卖的品类,来晚的人只能看着空空如也的货架叹息,恨自己没能下班早一些。
这底气是临期食品店的价格带给他们的:一瓶450ml的元气森林乳茶,市场价在10块左右,在这里3.8元可以买到;130g的虎邦鲍鱼辣酱,市场价30元左右,在这里10块钱可以买到。
价格签上标出的建议/电商零售价与这里的实际售卖价格差着至少一倍,巨大的数字差刺激着年轻人购物欲的同时,也让他们在选择时坚定了许多。
一百多平米的店面,在晚上七八点的时间总显得拥挤,时不时就要转身给别人让路; 放眼望去,一线大牌、网红零食还有更多叫不上名字的进口零食,都以可以让人尖叫的价格陈列在这里; 收银处总是排着队,离开的人,购物袋里都塞得满满当当。
曾经,年轻人们对在超市打折区排队的老人们不屑一顾,而今,他们在临期食品店排队。
本质上,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少区别。
年轻人当然是舍得为自己花钱的,但舍得花钱,不代表他们乱花钱、无脑花钱。
生活和职场带来的压力,让他们对自己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格外珍惜,那是他们通过每天都在嚷着要辞职的工作换来的。
在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当下,能带给他们安全感的是手里的积蓄。
于是,攒钱、抠门、省钱这些话题的发言里,总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图源豆瓣
既然花一半的钱就能买到同样品质的食物,为什么不呢?
而当临期食品成为热门议题时,这样的消费行为又增加了社交成分。
他们分享自己买到的高性价比食物、共享各自城市的折扣店位置、持续更新各个大型商超的折扣攻略。
现实中无法产生连接的他们,通过一次购物行为找到了同类。
自己吃可以,送别人不行
临期食品不是什么新概念,这些临近保质期又未过保质期的食品,多来自于经销商们的尾货和各大电商平台囤积的货物,受限于临近保质期,它们无法进入大型商超。
当它们以更低的价格被出售时,临期食品的市场就产生了。
消费品牌们为了抢占市场,频繁推出新品成为了大趋势,各种限定款与小众口味的新品没能取得预期的市场表现时,就成了积压商品。
在这种背景下,疫情又对实体零售商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临期食品货量在去年暴增,年轻人的关注,又对临期食品产生了破圈作用。
在这些因素的叠加下,这样一个早就存在的市场,就这样被带火了。
对小雨来说,实现财务自由是错觉,但她觉得,自从接触到了临期食品,好像可以实现零食自由了。
但对消费者而言,临期食品的“临期”,始终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人们天然地会认为,买东西一定要买新的,买鲜的,临期,和这个原则是相悖的。
当小雨想把自己在临期食品店买到的自热锅带给父母时,下一秒,她的心里就咯噔了一下:我怎么能送父母临期食品呢?
尽管,那些自热锅还有四个月的保质期。
这种心态,出现在更多年轻人身上。
临期食品重度爱好者张晨,在参加电视节目面对主持人“是否会给自己的猫也买临期食品”的提问时,她没有任何迟疑地说了“不”,主持人追问为什么,她脱口而出“她可是猫啊”。
在那个临期食品爱好者聚集的小组里,有一个热门帖是“你会觉得买临期食品丢人吗”,评论里清一色的回答都是“不”“只有快乐”“一点都不”,但是他们又都提到,不会主动和朋友分享。
图源豆瓣
面对临期食品,人们首先产生的疑问是:安全吗?价格打折,品质会打折吗?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靠谱渠道买到的保质期内的食品,“不用担心它有什么不安全的地方”。
根据食品本身的保质期长短,临期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本身保质期越长,临期的时间也越长,从一年以上的保质期到半个月的保质期,临期的时间介于45天-1天之间。
在正常情况下,超过保质期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时间的商品,就无法进入便利店、大型商超等,这个时间,远在临期界限之前。 可以快速消耗的特点,又让它们在被购买后不会保留太久,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临期食品的安全问题。
但偏见很难消除,当一个人主动向别人分享临期食品时,他可能会遭遇旁人异样的眼光。
于是,沉浸在临期食品快乐里的年轻人们,更多选择独享这份快乐。
快乐面前,仍需冷静
偶尔,年轻人们也会在临期食品里踩到坑。
买到的食品口感不好、购买临期食品却收到过期食品、售卖临期食品未明确标识的现象都有出现。一些店铺打着临期的标签,价格卖得和正价一样,甚至还会贵一些。
大众本身对临期食品的偏见也还没有完全消除,如果踩坑次数太多,行业本身发展也会遭到反噬。
因此,对这个快速增长的行业来说,保证货品质量,是重中之重。
以全国拥有近200家门店的好特卖为例,在选品上,他们的基本条件是:线上品牌需要在天猫或京东上有自营的旗舰店,且品牌年销售额要大于1000万;线下品牌要在至少一个知名连锁渠道的一线城市门店有售卖。
临期食品的行业特殊性,对选品和库存管理都有更高的要求。
凭借良好的货品周转率,在已经形成规模的情况下,好特卖更容易和一线品牌达成合作,也更容易拿到他们的尾货。到了该下架但还没有卖完的货物,他们可以选择退回,这又进一步保证了货品的质量。
他们想传达给消费者的理念是:通过他们的管理方式,让消费者以打折的价格获得不打折的购物与产品体验。
行业的走红,在吸引着更多人进入,更多的品牌也在逐渐崛起,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做出自己无可替代的优势,但无论什么样的优势,都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
沉浸在低价快乐中的年轻人们,在选购时,也要检查包装是否破损、有没有过期,这样快乐才不会变成闹心。
突然火起来的行业,对年轻人来说,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但去翻看网络上的评论,针对购买临期食品,也存在一些刺耳的声音: 爱占小便宜、是有多穷、日子过成什么样了。
且不说临期食品解决了多少食品浪费问题,这些观点本身,就是一种狭隘又自以为是的傲慢。
年轻人也许是“穷”的,但穷是他们用来自嘲的。
临期食品背后的他们,追求个性,又能趋于理性,喜欢高品质,也能合理花钱。
这种对生活的细致和认真,才值得被叫好,而不是那些冷嘲热讽。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