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回天大变样”

2021-05-08 18:33:38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孙云柯

歌曲《回天有我》登上2019年北京电视台春晚舞台

回龙观“观篮高手”社区篮球赛

志愿者开展“回天有我”社会志愿服务 穆昊星摄

志愿者积极参与“回天地区”的共建共治本报记者 邓伟摄

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路本报记者 邓伟摄

林萃路贯通本报记者 邓伟摄

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本报记者 邓伟摄

在北京,“回天”可是大大的有名气。

“回”和“天”分别代指昌平区回龙观、天通苑两个超大型居住区。两大居住区毗邻,63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常住人口80多万,被称为“亚洲最大社区”。

对于“回天”的居民来说,这地儿是个让他们“爱恨交加”的所在:一方面,相对低的房价成就了很多年轻人在北京买房成家的梦想;而另一方面,交通拥堵、职住失衡、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又实打实地影响着生活质量。

对于市区政府部门来说,“回天”似乎有解决不完的难题——前期基础设施欠账太多,之后伴随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各方面累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已经到了“非下决心解决不可的地步”。

思路决定出路。

2018年,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即跳出“回天”治理“回天”,发动社会各界为改善“回天”面貌贡献力量。与此同时,由多个部门参与的《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随之展开。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底,3年间市区财政累计投入近200亿元,开工117个项目,完工62个项目。居民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以及路网建设等问题,通过项目推进得到了实质性改善。

曾经的“睡城”苏醒了,一条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路径也在“回天地区”的治理实践中,越走越明晰。

亚洲最大社区遇到过的难题

倒退20多年,地处昌平区南部的回龙观、天通苑,还是北京城区的边缘地带。

1998年,因为一批“经济适用房”的起步兴建,让这里成了众多年轻人的买房首选地。现居云趣园小区的查迎,就是首批到回龙观买房的居民之一。

“那是1999年,我刚工作没几年,到回龙观看房,结果从德胜门乘公交出发,一个多小时才到。”查迎回忆。公交车到站后扬长而去,卷起漫天黄沙,所谓的经济适用房当时还只是一片庄稼地。

因为“面积适中,价格便宜”,查迎最终用积蓄买下了云趣园小区的一套期房,并在房子建成后第一时间搬了进来。当时整个小区夜晚只有他们一家亮灯,因此查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回龙观第一居民”。

在当时,像查迎一样刚工作没几年的大学生有不少选择落户回龙观,或者与之相邻的天通苑地区。因为房价相对便宜,而且距离中心城区也较近。很快,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人口规模达数十万,曾经的城市边缘,也慢慢成了城乡结合部。

人气旺了,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

2015年前后,查迎注意到,当初第一批搬过来的邻里街坊,有不少搬家去了城里,不是为了孩子上学,就是图老人看病方便。

更多的不便还体现在交通上。回龙观居民在本地就业的很少,上班通勤离不开京藏高速,但是每天早晚高峰千军万马来相见,10公里开出1个多小时是常事。乘地铁也是一样挤,地铁13号线的发车间隔已经压缩到近3分钟一趟,却还是接不完地铁站外如潮水般的人流。

监测数据显示,“回天地区”早晚高峰比全市平均早1小时,全天拥堵时间长达8小时。高峰全市排前十的车站,回龙观、天通苑就占了7个。每天,数十万“回天”居民在家和工作地点之间做钟摆式通勤,“回天地区”也逐渐被贴上“睡城”“堵城”的标签。

为改变现状,“回天”所属的昌平区也没少使力。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总有数不尽的难题。

陈营东桥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座桥跨越清河,北连昌平,南接朝阳,2009年建成后迟迟没能开通。昌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桥北平房拆除后留下废墟待清理,桥南堵着朝阳一小区的铁栅栏和砖墙,导致无法建设引桥,周边数万居民多年来出行只能绕道拥堵的立水桥。

这样的难题不在少数。2016年,北规院曾立项《回龙观地区功能优化规划研究》,指出这里出现的交通拥堵、职住分离、公共设施短缺等问题,并给出了提升产业配套、织补路网、打通堵点等多项治理方案。但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个别部门或者属地政府,想要解决“回天地区”的系列问题困难重重,破解该地区治理难题,仍然需要更大的破局者。

“三年行动计划”聚合全市之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回天地区”基础设施欠账、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要解决也不是一招一式就能轻易奏效的。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17年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前往“回天地区”调研,居民呼声最强烈的诉求是什么?交通、教育、医疗、文化设施,一项项列;相关项目落地、进展缓慢,究竟卡在哪儿?一条条捋。

在一次次的调研中,发挥全市“一盘棋”优势,跳出“回天”治理“回天”的超大型社区治理思路逐渐明晰。

2018年6月,一份沉甸甸的计划出炉了,这就是由市发改委、市规土委、市教委、市交通委、昌平区政府联合发布的《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回天”三年行动计划)。这份计划,明确了2018年至2020年“回天地区”整治提升的目标、具体步骤、相关责任单位等。

与以往不同,行动计划中的所有项目均由市级层面负责统筹协商调度,这无疑让计划的实施有了实实在在的底气。

“过去都是区里或某个行业部门就某个问题单独进行研究解决,这次是动员了北京市、区所有相关部门。北京市发改委牵头23个委办局、3个区政府和5个专业公司组成工作联席会,专门推进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着力破解大型社区难题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按照该计划,2018年至2020年间,市区财政将累计在回天地区投入资金近200亿元,实施17项任务、108个项目,着力解决居民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以及路网建设、交通、供水排水和供电等方面问题。上文提到的、拖延多年的陈营东桥项目也被纳入其中。

此前,陈营东桥项目主要由昌平区推动实施。“回天”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后,与陈营东桥一桥之隔的朝阳区也加入进来。两区经过多次协商、合力攻坚,很快完成了拆违和路桥建设、道路铺装,“断头”将近十年的陈营东桥终于在2018年开通。“以前上班都要绕道立军路,这是进城的唯一通道,一早不出门,堵车准迟到。现在好了,早上可以睡个踏实觉,上班直接走陈营东桥,路程近还不堵车。”家住陈营和谐家园的市民张先生说。和他一样,每天开车往返通勤的居民个个拍手称快。

117个项目补短板“回天”焕生机

比陈营东桥更棘手的,是“回天地区”南北交通动脉林萃路。“回天计划行不行,就看林萃路通不通。”有居民这样说道。

林萃路是“回天地区”除京藏高速、立汤路外重要的进出通道,原本规划在2008年竣工通车,但是受拆迁影响,道路在海淀区五星青岛啤酒厂门口戛然而止,一拖就是十多年。每天进城上班的大量“回天”市民只得绕行京藏高速、立汤路,进一步加剧了这些路段的拥堵。

家住龙泽苑东区的张智对此深有体会,“我去望京上班,路上怎么也得一个多小时,林萃路不通只能绕道走黄平路,不仅向西兜了个反方向,而且堵得厉害。”

穿越啤酒厂厂区的道路只有930米,一天不打通,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就一天得不到满足。直面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回天”三年行动计划将打通“断头路”作为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全力以赴推进。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2018年底,海淀区政府、市国资委主动赶赴青岛,与青岛市国资委、青岛啤酒集团、五星啤酒厂进行了多轮沟通协商,最终就“厂区整体收储、先行修路”达成共识,五星啤酒厂同意进场施工。2019年春天,厂区正式启动拆除,施工方开始进场施工。

厂门打开,同意施工,打通林萃路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接下来还要解决工程本身的技术难题。北京市交通委工程协调与市场监管处副处长席谦介绍,施工过程需要下穿运营中的国家铁路线和地铁13号线,施工难度极大,为了保证工期和质量,市交通委组织首发集团,先后协调解决管线改移、铁路配合、地铁停运保障等难点问题。首发集团与中铁北京局集团、市地铁运营公司等部门共同研究施工方案、对接保障措施,在确保国铁线路不停运的情况下,完成了下穿国铁线路的顶进施工,为林萃路最终的全线贯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20年6月30日,林萃路终于全线通车。听到消息,张智一家像是过节一样,不仅张智起个大早第一时间上路尝鲜,就连他退休多年的父母也特意前去感受了一番,并拍照发给儿子,嘱咐他,“林萃路通了,以后别走冤枉路了!”张智更是兴奋,“开车上五环一马平川,不到40分钟到单位,上班的心情都舒畅了很多。”

“回天”三年行动计划就像一条强力纽带,将各相关部门和地区连接在一起,大家群策群力、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一批批项目的快速落地。

距离林萃路不远,全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于2019年5月底建成通车,一条绿色通勤走廊连接起回龙观和上地软件园。截至目前,自行车专用路累计通行量超过270万辆次,日均4000至6000辆次,成为回龙观居民出行的新时尚。

此外,陈营东桥、北郊农场桥等重要堵点有效疏通,通勤速度提高50%;清华附小、人大附中昌平学校等一批优质资源引入,“回天”学生实现从“有学上”向“有好学校上”的转变;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贺新公园等建成开放,公园绿地面积达625公顷,较2017年翻了一番……

截至2020年底,“回天地区”累计开工117个项目,完成62个。曾经的交通堵点打通了,杂乱的城乡环境变美了,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增强了。

建设美好家园人人贡献一分力

“治病”,既需外力,更需“内功”,为昔日“睡城”注入活力,仅仅补足民生短板还不够。2018年8月,“回天地区” 19个社区党支部发起倡议,号召大家利用周末时间开展“回天有我”社会服务,从我做起,共建美好家园,“回天有我”社会服务品牌就此打响。

市委书记蔡奇还为其作了生动注解。“‘回天有我’的‘我’是‘大我’,即居民群众是主体,市区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是尽责,社会组织则大有用武之地。”他同时还要求,在三年行动计划之外,各相关单位都要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办一件实事。

倡议发出以来,市级部门纷纷立足本职,为社区送服务、办实事,先后有35个市级部门单位到“回天地区”报到。此外,北京市、昌平区政府也分别搭建由多部门组成的两级“回天治理专班”,组织精干力量、优质资源下沉一线,形成多方合力,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难题。

在龙泽园街道龙泽苑社区,门口自行车专用路建成后方便了骑行的上班族,但同时拆除了同成街上一座连接社区与地铁站的过街天桥,乘坐地铁、公交的居民因此遇到出行难。社区党支部书记伊然上午将问题反馈到“回天专班”,下午就有工作人员到现场调查。随后,“回天专班”协调城管部门、公交集团出方案,不到一周解决了居民出行难,引得社区居民文继虎直夸,“效率神速,为民解难。”

伊然告诉记者,来社区的不只“回天专班”,新冠疫情期间,组织部门派干部、城管部门送栅栏、民政部门给帐篷。两年来,体育部门为社区建设了690米健康步道,安装了13套智能健身器材;自来水集团免费为社区更换跑冒滴漏的管道,还修补了部分绿化设施。众人拾柴火焰高,“回天地区”城市修补释放出巨大能量。

居民群众作为社区的主人翁,在开展“回天有我”志愿服务活动中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经验。最早产生于霍营街道华龙苑北里社区的“五方共建”机制,是社区为解决新老物业交接摸索出的经验,其重点是社区党支部发挥领导统筹作用,促进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和社会组织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回龙观街道蓝天嘉园社区通过“五方共建”机制,发动驻社区企业为社区赞助,购买500米隔离栏杆规范交通秩序,社区东门存在了6年的非法占道和交通拥堵问题得以彻底解决。如今,专治小区顽疾的“五方共建”模式在“回天地区”广泛推广开来,社区党支部牵头发力,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以及社会组织联合起来,五方代表每月定期与居民座谈,“五方”围着“居民”转,使社区实现由“管”到“治”的转变。

三年来,“回天地区”行动计划取得了可喜成效,居民们亲身感受到“我们的回天大变样”。

但是“回天地区”治理是长期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久久为功。记者了解到,新一轮“回天地区”行动计划正在编制中。市发改委副主任李素芳表示,新一轮行动计划将更加突出系统推进、联动发展,加强与三大科学城等周边区域的协同,立足更大尺度空间解决职住平衡问题。同时,推动一批锅炉房、垃圾楼等闲置资源“腾笼换鸟”、有机更新,见缝插针补充停车资源,切实解决百姓身边小事。

新一轮计划还将更加突出软硬兼顾、效用优先,从解决“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续建项目接着干,实施一批新项目,储备一批项目,力争通过5年努力,逐步补齐“回天地区”主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活力。 制图/焦剑

为您推荐

【海报】云南产业崛起:迈向繁荣之路

中国日报网2024-03-28 19:22:26

欧洲正陷入“战争经济困境”风险

中国日报2024-03-28 18:36:49

加拿大友人格雷格:我愿意继续留在中国

环球资讯广播2024-03-28 18:33:34

今日辟谣(2024年3月28日)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024-03-28 17:34:02

已显示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