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玄奘之路官方。两天时间,两则噩耗,中国的越野跑和户外极限挑战又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5月6日,乌蒙山超级越野赛官方发表声明,参赛选手杨立杰由于比赛中“出现失温乃至幻觉”加上“抢救过程中由于山体塌方耽误最佳抢救时间”,最终不幸离世。
一天之后,5月7日,社交媒体上又传出另一则噩耗,一位上海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在参加第十六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下称:戈16)过程中心脏骤停,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从超级越野赛到戈壁挑战赛,两位选手接连离世,不禁引来诸多对于户外越野的质疑和讨论——办这样所谓“最长最虐”的高难度赛事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林林总总的户外越野赛和挑战赛越来越多,办赛方到底有没有能力保障选手的安全?
乌蒙山超级越野赛公告引发巨大争议。
两起噩耗,暴露两大问题
“杨立杰倒在了他最热爱的赛场上,是一名真正的勇士。”
5月6日,的赛事组委会在关于跑者杨立杰不幸离世的官方通告中写下这样一句话,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乌蒙山超级越野赛。
从赛事官方给出的信息来看,这项赛事已经举办了五届,本次分为330公里、450公里、500公里几个组别,赛事的报名费用也根据比赛距离分为5999元、9999元和19999元三档。
其中最长的500公里组别,关门时间200小时,约九天九夜,累计爬升22901米,近乎三座珠穆拉玛峰的高度。
如果翻看这项赛事的办赛历史,不难发现,他们一直以“圆梦长征、无憾人生”为口号在提高赛事的难度——2018年创办中国越野跑历史上首场330公里正式越野赛,2019年又增设了国内首个450公里赛事,而到了今年更是将最长距离增加到500公里。
“500公里赛事说真的是不适合99%的跑者参加,敢参赛的也都算是跑圈里‘大神’级别的跑者了。”曾经在2018年参加过乌蒙山超级越野赛的老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杨立杰在能力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最终不幸离世,多少和救援时间有关系。”
根据赛事组委会的通告,“上午10时50分许,杨立杰在SP7安然入睡;下午3时26分许,他表示自己肚子痛。遗憾的是,抢救过程中由于山体塌方,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经120急救人员确认,下午4时18分许,杨立杰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山体塌方确实在客观上影响了救援,但是作为越野赛的设计者,预案上就必须有各种快捷的救援方式,包括摩托车和汽车,甚至别的方式。”
作为参与过多项越野赛事设计的资深越野跑者,国际越野跑协会(ITRA)中国大陆组织机构唯一代表苏子灵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整体的情况上来看,事故发生说明路线设计还是不够理想。”
而相比于越野大神的“失温死亡”,在戈16比赛中因为心脏骤停不幸离世的某企业高管,就暴露出了赛事的另一个问题——参赛选手的能力水平各不相同。
据澎湃新闻记者多方确认,这位不幸离世的高管,参与的是戈16的品牌赞助商体验队。据多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这支队伍和各商学院参赛A队不一样,是不需要为了名次比拼速度的,主要是参与和体验完赛。”
尽管没有成绩竞争的压力,但四天三夜、全程约121公里的莫贺延碛戈壁依旧是巨大的挑战。一位曾经参与了戈14和戈15的跑者坦言,“气候的快速转变和地形上的复杂变化,都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压力。如果无法适应这样的极端环境,就算平时是个马拉松爱好者,也很难完成挑战。”
图片来源:乌蒙山超级越野赛官方。
急救保障难度大,办赛能力参差不齐
两起不幸的意外,让越野赛和户外挑战赛再次进入了舆论的“放大镜”之下,特别是乌蒙山超级越野赛,一时间成了众矢之的。
在多则关于跑者“失温死亡”的新闻下方,不少曾经参加过这项赛事的参赛者都在“吐槽”主办方的管理能力不足和保障不到位。
参赛者老陈也有类似的体验,“我自己当年就没有完成比赛,结果退赛了在半路上没有接驳车,我受着伤还只能自己下山,这样的情况很普遍,我还听说有跑者自费睡猪圈。”
的确,在中国越野赛的发展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路线规划和赛事管理的不如人意。
“像500公里的赛事,安全急救非常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路标上的不专业。”苏子灵在谈起赛事保障时,就提到了如今中国越野赛事和户外挑战赛的一个共同问题。实际上,乌蒙山越野赛在过去几年就存在着“布标”问题,让不少跑者在比赛中迷路。
“超过300公里的越野赛,路线布标就已经非常困难了。现在在国际上流行的都是GPS自导航,让比赛更像是一场自助型的极限赛事。而在这种方式之下,合格的保障是组委会提供GPS文件让参赛者下载到自己的GPS装备中,然后在起跑前和每一个打卡点都检测GPS是否稳定并且是否有足够电量。”
但按苏子灵的说法,国内的不少赛事还是停留在用路牌“布标”,这不仅浪费人力和物力,而且难以保证布置好的路标在未来几天不会被自然环境破坏,“这样反而增加了比赛的风险,也加大了安全保障的难度。”
此外,相比于城市里的公路马拉松,越野赛和各种不同的户外挑战赛则更加考验办赛公司的组织和保障能力。
从戈10到戈14负责赛事急救保障的是“第一反应”团队,创始人陆乐就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此前参与的四届赛事,每一届200多人的保障团队都必须事先参与12个小时的实战培训并且通过考核,而且他还会配别十几辆越野车和25两救援车,每一辆车上都装备AED。
“要知道在气候上,黑戈壁高温,山背面却寒冷;沙尘暴和洪水不可控;中午可能会中暑但晚上又容易失温,而且一旦出现问题,没有车道救护车进不去,手机有容易没有信号……种种问题都可能造成选手发生意外。”
10万人跑越野,仅92人买专业保险
“如果连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都没法保证,那参加这样的挑战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两起意外发生后,不少人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质疑。
“这两年不少参赛队为了争取名次拼命训练和提速,我感觉也让赛事变了味。”一位不愿具名的上海某商学院参赛者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说实话,交了这么多报名费参加这些比赛,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有的是为了混圈子,有的是为了接近户外。但原本一项户外徒步在不少商学院队伍追求成绩的情况下,变成了一场跑步赛事,我觉得这也不是办赛者的初衷。”
这正是中国越野跑圈和户外挑战赛在这几年愈发火爆的“盛况”背后,被越来越多人忽略的一个问题——不管是热爱运动还是挑战极限——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成立于2013年的国际越野跑联盟(ITRA)在2021年就给出了一项数据,中国拥有越野跑“表现数据”的跑者就有超过10万人,成为越野跑人数前五的国家,甚至已经接近了拥有近百年跑步历史的美国的越野跑人数。
尽管在表现上中国跑者要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13%左右,但参与者的年龄结构已经与全球数据一致,最大部分集中在35岁到44岁年龄段。
然而,参与越野的人数越来越多,参与者的观念却没有跟着赛事数量和赛事规模的增加而提升。
“ITRA内部有另一项数据,中国大陆有超过10万的越野跑者,但是愿意购买ITRA国际越野标准保险的跑者只有92人。”
作为ITRA中国大陆组织机构唯一代表,苏子灵在最近参与的一场ITRA会议上得到了这样的一组尴尬数据,而在苏子灵看来,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是一部分跑者确实不熟悉英文,要在ITRA的官网上购买专业保险难度不小;二是大部分跑者认为赛事购买的保险足够保障参赛安全。”
但据苏子灵透露,如今国内的大部分赛事,购买的都是旅游险和假期险,这些险种所提供的保障和国际越野标准保险提供的保障相去甚远。
“只能说大部分跑者认为买保险只是一个走过场,自我保护的意识还是比较淡薄。甚至一些赛事总监,帮他们购买普通的旅游险,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安全回家才是比赛的终点
不仅如此,不少跑步爱好者对于路跑和越野的认识也存在着一些误区。
“越野绝对不是马拉松的归宿,绝对不是。”苏子灵强调,中国跑圈里这几年有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跑马拉松跑多了,就可以参加越野赛,但城市和大自然的跑步环境是天差地别的。
“越野赛和户外挑战,应该是户外徒步人群的归宿。因为他们有户外的经验,才能够在提速中应对不同的变化。”
而除了参赛者观念上的转变,办赛方也需要在办赛观念和管理上有所改变。
“首先是不要盲目模仿,前几年我们处于模仿的阶段,看到国外赛事海拔爬升要求1万米以上,我们就也要上1万米,然后一定要宣传自己是最难最虐。”
参加了众多国内外越野赛事的苏子灵坦言,中国的越野和户外应该结合中国跑者的实际情况,先让大家跑前来,去办好一天以内50公里到60公里的赛事。
“其次就是要加强责任感,赛事总监应该能够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了解赛道每一个阶段的救援,而且做好服务,才能算是合格。”
两条生命的遗憾逝去,足够让中国越野跑和户外挑战赛的主办方和参与者们都冷静下来思考——怎样的奔跑才有意义和价值,安全回家才应该是比赛的终点。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