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在地震遗址面前,笑声是刺耳的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光明日报:在地震遗址面前,笑声是刺耳的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在四川阿坝汶川县映秀镇映秀震中遗址,几名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不停说笑,被讲解员看到后怒怼:“请文明祭奠。”“如果您再笑,请你出去,不要在这里参观。这是什么地方。”

相关视频在网上发布后,网友纷纷点赞支持讲解员,表示“支持导游”“文明旅游”“文明参观,切勿嬉皮笑脸”。

据报道,视频中的这位讲解员是义务向游客讲解的映秀本地居民,她表示这里的本地人“每个人都有亲戚、朋友甚至家人在那场地震中遇难”,每一次祭奠或者讲解过程中那样的“杂音”对她们来说都非常刺耳。

提到汶川地震,其损失之惨重,伤亡之惨痛,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本该肃穆和沉默的公众场合,当经历过切身疼痛的人讲述灾难记忆时,仍嬉笑不断,实在谈不上适宜。这样的行为出现在参观汶川地震遗址时,更是加重了公众对此的反感。

光明日报:在地震遗址面前,笑声是刺耳的

2008年5月18日,地震后的映秀镇。

光明日报:在地震遗址面前,笑声是刺耳的

2020年,重建后的映秀镇。

旅游的文明并非只表现在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行为上,学会分辨场合以合适的态度做合适的事,也该是文明旅游的一部分。在参观寄托着哀思和沉重的地震遗址时,即便缺乏共情能力,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但也该停止嬉笑,有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

并非所有的景区都可以只被看作一个游乐场所或者“打卡地”,有些景区可以轻松游乐、嬉笑打闹,但有些本身就承载着科普体验功能和社会教育意义,需要规范秩序,显然,地震遗址属于后者。这些场所存在的意义之一,也许就是在提醒人们保持对历史的记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那些远方深重的经历和情感,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让人们触摸和感受些许。

可见,对于景点的参观,在理解或选择时都可以相对细致些,不是到哪都只是游玩,嘻嘻哈哈。以汶川地震遗址为例,参观的同时也是在强化防灾减灾意识,铭记灾难历史,感受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的凝聚力等等。 这样的景点,本身就是一场生命教育,有它必须的规范及礼仪。

如果只是当作一场游览,游客忽视该有的严肃,不但令人感觉冒犯,自己也会错失过程中特殊的精神体验,无法从中真正获益。

光明日报:在地震遗址面前,笑声是刺耳的

或许,在游览景区前,游客还是要先清楚自己出发的初衷和目的,明白不是被称之“旅游景点”的地方就代表欢声笑语。对于具有独特意义的景点,只要踏入,就要学会尊重历史和自然。同时,相关景区管理方也应帮助游客强化文明参观的意识,比如设立明确标识等,讲解员、工作人员也可以提前提醒、明确注意事项等。

文明内化于内心,外化于行为。参观并非以“轻松好玩”为取向的景点时,无疑对文明的遵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讲解员的“怒怼”也是给所有人的一个提醒,参观这样的地方,到底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举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