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柳:在基因治疗新药研发中,我们有4个短板
资讯
资讯 > 国际 > 正文

冯柳:在基因治疗新药研发中,我们有4个短板

自动播放

冯柳,医疗行业前沿技术投资人、同异起源发起人。在凤凰卫视和凤凰网主办、青花汾酒首席赞助的《2020 与世界对话·太平洋未来论坛》青年分论坛上发表了“未来十年生物医药的价值投资趋势”的演讲。

冯柳:在基因治疗新药研发中,我们有4个短板

以下是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冯柳,我是一名活跃在一线的医疗行业投资人,同时也是一个前沿技术人才计划“同异起源”的创始人。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未来10年生物医药行业的价值投资趋势。

首先我来分享两个案例。在2017年12月份,美国国家药监局批准了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这个药物是针对遗传性的视网膜病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呢?一旦小朋友的RPE65这个基因突变之后,他们将在10岁左右失明。而将Luxturna这个药品在眼内注射之后,小朋友可以很快复明,而且不再需要其他治疗手段的干预。

那么这个药品多少钱呢?85万美元。

到了2019年的5月份,美国药监局批准了第二个基因治疗产品,这个产品是针对脊髓肌萎缩症的。通常得了这个病的小朋友在出生之后就会发现他们存在运动缺陷,他们的身体因为SMN这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没有办法合成肌肉。如果不进行医学干预小朋友 通常会在3岁-10岁的年龄死于心脏衰竭和呼吸衰竭。而一旦在他们的脊髓里注射Zolgensma 这个基因治疗产品,小朋友可以愉快的上下楼并且健康快乐的生活。

这个药品要多少钱呢?212万美元。

我想这两个产品的价格对于在座的各位来讲都是天价,即使是北上广深的老百姓把他们的房子卖掉了,也可能没法负担这样的药品价格。

为什么这两种药可以定到如此高的天价呢?因为生产成本占到了其中的一半,同时这个治疗费用还要去摊销药品研发过程中的临床实验费用、科研人员的开支等等。

再接下来又有另外一个问题,在中国我们是不是已经有了这两个救命药了呢?答案是,没有。

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来看一下药品的研发周期。它包括了从临床前的药物发现、研究,临床前的研究又包括了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代谢、生产等等。这些实验完成之后,才可以去向药监局申请的I/II/III期临床研究,最后才能申请获批上市。

上面我们说到,美国已经有两种基因治疗药品进入销售环节,而中国本土的制药企业现在还处于临床前研究的状态。这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现在马上就开展临床研究,也需要6-7年的时间才能追赶上欧美的进度。

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比美国慢了这么久?这是因为我们在整个的基因治疗生态体系中,仍然存在4个方面的短板。

第一个短板,药物发现平台。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基因层面,我们仍然存在大量的未知。

第二个短板是验证模型的缺乏。什么是验证模型?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在一个药品进入人体临床实验之前,科学家需要经过大量的小老鼠、小兔子、大猴子的实验,去预测这个药品进入人体之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模型是缺乏的。举个例子,像刚才提到的212万美元 的药物,需要一个小鼠模型。但是我们没有,只能从美国买,这就毫无疑问的限制了我们在这个产品上研发的进展。

第三个短板是生产环节。像刚才我们提到的,生产成本占到了基因治疗药物50%的成本,为什么呢?因为基因需要载体才能到达缺陷细胞,这就像发射卫星需要火箭一样。这个载体很难做,尤其是要到给人体的级别。而在我们国内,还没有一家能够达到临床实验的要求。

第四个短板就是法律法规的短板。因为我们的基因治疗药物还处于很早期的阶段,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也还不成熟。

基因治疗这个案例我们说到这里,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赛道给大家一个概念。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新药研究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90年-2010年的仿制阶段。什么是仿制药呢?打个比方,糖尿病患者每天都离不开的二甲双胍,头痛脑热抗凝血吃的阿司匹林,这些都是欧美药厂原研的药品。根据专利法,原研药品享有20年的专利保护期,过了20年,仿制药厂才可以做二甲双胍,才可以做阿司匹林。这是中国药厂从90年代到10年前的状态。

到2010年开始,随着高级人才不断回流,以及我国资本聚集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我们新药研发状态到了进阶的状态。

以肿瘤免疫药品PD-1做个案例,原研药厂已经开始做这个的临床实验了,我们中国的科学家想办法突破他们的专利,在分子结构上做改进,争取达到和他们差不多的效果。最后我们只比人家慢了3-4年就可以销售了。

从今年开始,我们在市场上调研的时候就发现,这个格局又开始发生了变化。科学家们开始和国外一样了,我们开始进攻新的技术,新的靶点,从最底层的基础研究开始,要持续的,迭代的做first in class的研究了。因此,我们也就得到了一个结论,下一个10年,我们投资领域会关注创新,而且是底层创新。

在这里,我们将我们的创新方向可以分解成三个赛道:

第一,基因治疗。基因构成了人体的一个编码系统,我们对此还存在非常、非常多的未知。第二,我觉得是细胞治疗。因为我们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第三,我想随着AI技术的迭代与发展,它能够去赋能整个新药研发的全流程,从而去促进整个研发系统的效率提升。

而创新的根本是人才。这些年在一线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一个问题,一个新药的研发上市需要太多具备不同功能的人才。打个比方说,学化学的人,他可以合成一个很好的分子式,但是却不知道这个化合物能不能在机理层面解决这个问题,他需要请教生物背景的科学家。生物生物学家需要和医生探讨,如何从机理层面变成解决疾病的问题。接下来是产业化的问题,怎么样能够生产出来稳定的产品,里面不能含有各种细菌各种毒素,不同批次量产都能达到同样的质控标准。最后还需要和战略专家们讨论满足患者需求的问题。

所以,这个行业中充斥着各种壁垒,我们希望能够:打破学科的壁垒,打破学术产业壁垒,打破产业和资本之间的壁垒,最终的目的,是为全人类的健康有所贡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