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 印方首先鸣枪,打破边境平静,我西部战区指其为严重挑衅,性质非常恶劣。吴先生,在您看来,印方为何频繁挑衅?有评论说,印度军官升迁都与蚕食邻国领土挂钩,您觉得这种说法有根据吗?
特约评论员 吴健:我只强调一点,国家较量,无非三种,“能打也想打,能打不想打,不能打找打”,中国和印度,属于哪一种,大家一看便知。
莫迪政府对军队是能节制的,但自从6月15号加勒万河谷事件后采取民粹主义路线,纵容前方武装人员,甚至赋予现地“便宜行事权”,使得局面复杂化。我个人看法, 60年前造成中印武装冲突的尼赫鲁“前进政策”,到今天仍没有寿终正寝,印方仍幻想把中国政府的克制当做软弱,借用其他大国对华施压之机,执行冒险主义政策,企图在边境地区“多占多得”。换句话说,印度当前实际推行对边境争议区蚕食与争控政策,是“前进政策”的“2.0版”。
综合各方信息看,目前中印实控线大体确定,东段藏南地区基本为印占,西段阿克赛钦地区为我方控制,但中印之间还有一些小争议区,特别是中间的无人区,印军历年来不断拓展巡逻范围,以造成“实控事实”,迫使我方中印定期或不定期派遣巡逻队巡逻并宣示主权,这恰恰是现阶段领土争控的焦点。我的观察看,印度在实控线制造对峙甚至冲突,无非有四种结果:一是谈判,二是强行驱赶中方边防人员和破坏中方设施,三是保持现状,四是有限战争。从既往看,一般在争议不大的地点或没那么敏感的地点,双方边防军人摩擦是短暂的,事后很快脱离。但有时印军行为很过火,引发语言和肢体冲突。观察这些年网上流传的中印边防军人争吵、推搡、肢体冲突甚至扔石头的视频,如果未能平息,则会引发长时间、大规模的对峙,双方根据情况不断增援,导致局势僵持不下,甚至逐步升级,陆续从后方调集大批部队和武器装备,使事态越发严峻。
具体到印军在实控线持续前推,也存在着印度政府和军方间的博弈,印度虽是文官治军,但军队独立性也较强。印政府高层不时造访拉达克,用边境问题上的强硬来讨好民意,争取选票,还多次称赞“印军勇敢”,批评外交部软弱。但同时,印政府也不愿轻易陷入与中国的大冲突,所以时时约束军方的行为。 这种两面性,又和前线印军到底在多大层面上拥有实力优势相关联。如果印军对领土争控态度坚决,很多时候其实能绑架政府,这一点在1987年中印桑多洛河谷对峙表露无遗,当时强硬的印度陆军参谋长森达吉尔就一度绑架了总理拉吉夫的决策。
事实上,印军是相对独立的体系,而且指挥链较长,上级指示传达到一线要较多时间,而一线军官有较大的自主权。军方态度强硬,一则可以要军费,二来各级军官也可利用冲突表现加官晋爵,因此下级军官往往态度更蛮横,像上次6-15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搭进性命的比哈尔联队16营长巴布上校就是典型的例子。
由此可见,中印争端要总体可控,关键是我们要知己知彼,把握“战略要稳,战术要准,战斗要狠”,让那些真心找打的人得到教训,让心存幻想的人回归现实,让致力中印友好的人得以发声。总之, 印度从未放弃“前进政策”,一旦有机可乘,它就会在争议地区强化存在,而我们要做的是,“文武兼备,和战皆能”。
直新闻: 就您看法,中印边境西段形势,印方是否准备和我们搞持久战?
特约评论员 吴健: 答案是肯定的,但我这里不展开谈什么军力对比,就跟大家谈谈中印西段的兵要地志,我把情况摆摆,就明白印度在西段拉达克方向跟我们“搞事情”,到底是聪明,还是糊涂。
请大家先看这两张照片,是平静时期的中印西段的印军哨所,三五个从当地道格拉族招募的兵,住石砌哨所,你知道吗,即便这等象征性存在,对印度都是很大开销。印控拉达克是与中国西藏相望的高原,这里南面是大喜马拉雅山,而北面呢,是喀喇昆仑山,好了,印度洋暖湿气流过不来,导致缺水缺雪,当地普遍沙漠化。更要命的是,几十年来,印度从不保护环境。
再请看印军向班公湖前线补给的沿途照片,除了卡吉尔、卡尔希地段有点树,其他地方基本“剃光头”,而从拉达克首府列城朝靠近中国的楚舒勒山口走,更是秃山秃岭,缺绿加上高海拔,您知道吗?拉达克的缺氧比所有地方都大,印度王牌装甲1师早年把T-72坦克开上去,结果人和机器都因缺氧动弹不得,今天印度把T-90坦克摆上去,效果也差不多。
归根到底,拉达克是养不起大兵团的地方,拿这几个月在加勒万、班公湖跟我们挑事的印14军来说,其前沿摆的一个步兵3师就让拉达克全境不堪重负,现在有继续往前面摆重兵,这里人烟稀少,又产不了什么粮食,无法就地补给,只能从后方查谟谷地甚至旁遮普平原运东西,加之交通落后,维持大兵团很困难。这还不算,拉达克是个碎片化地带,除了山还是山,像他们往我们实控线跑,只能南北运动,沿途要翻越平均5000米的山口,而且所有前沿公路必须与山脉平行,各地段间的侧翼交通几乎是零,再看中国一边,是个高原台地,相对平坦的地势让修公路更容易些,这也是为什么印度人羡慕中国边防军的地方,因为大部分中国哨所都有通一般载重车的公路,而印度人的哨所乃至任务防区完全是分割的,照印度人的话说,这叫“地理诅咒”。
我还提一个笑话,印度军政高层往拉达克送上去的士兵越多,就越是给自己“埋雷”。大家知道吗,因为印度人不爱惜环境,拉达克是喜马拉雅山脉中冰川融化最快的地方,当地缺水之甚,别说养活当兵的,哪怕当地居民或偶尔来朝圣的信徒都得为生存犯愁。我可以跟大家讲个细节,从1973年到2018年,拉达克冬天月份的平均温度大致上升1℃多,列城北郊头一个山口哈东格拉已看不到积雪了,只剩光秃秃的山,更滑稽的是,列城民宅和兵营都开始用冰箱吊扇了,这对以往被称为“Cool City”(凉城)的列城来说闻所未闻。 我可以做个负责任的预判,当前光印度14军不少于4万的常备兵就让拉达克严重的缺水问题完全无解,如果再拉部队上去,那里脆弱的高原生态就会断裂。
相比之下,中国在青藏高原从来都是保护优先,无论兴修基础设施还是驻军,都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况且今天的中国陆军的能力追求是什么,是“全域机动+立体攻防”,如果有需要,可以迅速从后方调集兵力机动到前方。这种做法既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影响,降低了防务负担,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与邻为善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