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驳虎:21年前这项决策,彻底改变高考也改变了中国
资讯
资讯 > 唐驳虎 > 正文

唐驳虎:21年前这项决策,彻底改变高考也改变了中国

文/凤凰新闻客户端荣誉主笔 唐驳虎

核心提要:

1. 如果时空转换,苟晶在今天高考,成绩上一个二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在90年代,一所县中学只有十来人考上大学,甚至有的贫困县,几年都出不了一个本科,所以苟晶只能很勉强地够得着一个中专。

2. 80、90年代的大学生、中专生,是绝对的“天之骄子”,包分配,上学有补助,一入学就是“准干部”的身份。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专是无数农家子弟梦寐以求的最佳出路。

3. 1999年4月,北京决定全国各级高等院校,扩大招生数量50%,让更多的青年学生上大学。这一年,高考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猛增到160万,到2005年,学生增加到500万人。大扩招改变了小县城的熟人社会文化对于公平公正的侵蚀。

4.随着中国完成市场经济改革,加入WTO,赶上了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大学扩招使得中国在2013年新增大学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新增农民工人数,从“人口红利”真正转变为“人才红利”。每年都有700万“90末”大学生涌出校门,向新时代的中产梦奔跑。所以,高考与大扩招,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命运与生活。

时隔多年,高考因为疫情再次改在7月7日举行,除了灾难,还有高考前,多起沉寂多年的高考替换身份事件,激起了人们对于高考公平公正的怀疑。

比如陈春秀事件,更加沸沸扬扬的是苟晶事件。作为举报者,为了吸引关注,她存在夸大其词、过度演绎。通过夸大其词引发大众舆论,也必然会遭到调查结果公布后大众的质疑。

今天是高考日,这不是讨论的重点。本文想讨论的还是以此特殊个案,折射20年、40年来高考的实质性变迁。

苟晶不是“学霸”,但也并非“学渣”

当调查组披露了苟晶的两次高考成绩、毕业会考成绩,引发公众最大反弹的,莫过于“学霸变学渣”的反差。

这里要说,曾吹嘘的模拟考“全区第四”基本是假的。但苟晶所强调的平时“班级前十”左右,还是有一定可能性。

1997、1998年山东高考是标准分,可以直接换算成全省排行,900分是状元,500是前50%,100分是垫底(基本上就是弃考0分)。

苟晶的两次分数,分别排在全省前30%、前25%左右。其实已经超过了全省70%的考生。

同时,这个分数在任城区1600~1700名理科生排名分列全区前19.4%、15.5%。

而当时任城区有两所高中,一所是济宁二中(原济宁县一中),一所是苟晶所在的实验中学。

当拿到全区前20%的成绩时,那在本校、本班,排名自然还会更靠前。

换算成班级前十,也算不得谎话。只不过放在更大的全区、全市、全省去比较,苟晶的竞争力就显得不足了。

如果时空转换,苟晶在今天高考,成绩上一个二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一本线也不是遥不可及(山东2019年一本率19.63%)。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苟晶只能很勉强地够得着一个中专?

因为在90年代,一所县中学只有十来人考上大学是很正常的现象。甚至有的贫困县,几年都出不了一个本科。

抬高视野,更残酷的事实

如果我们在当时再抬高视野,残酷的事实,就是:

在90年代,算上复读生,当时参加高考的,占同龄人的比例,平均仅有12.5%。也就是每8个青年才有1个读完高中,走到了高考面前。

当然,倒退回80年代,能参加高考的比例,更是低至8%左右。仅仅是读完高中、有资格参加高考,就已经“战胜”了92%以上的同龄人。

而高考还要继续无情淘汰65%以上的考生。最后,能够走进大中专院校的青年,不到同龄人的2.5%,甚至有些年份逼近1%。

这是真正百里挑一的命运角逐。当时的大学生、中专生,作为胜利者,是绝对的“天之骄子”。包分配,上学有补助,一入学就是“准干部”的身份。

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年轻人只能继续在农村挖地插秧、在城市待业干个体户,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进工厂工作。

但当时的中国工商业远不发达,一份体面、稳定的城市工作,是无数人尤其是农村人梦寐以求的,自然也是极度稀缺的。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条《新华字典》的经典例句,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很难理解了,以至于当成了开涮嘲讽的段子。甚至很多90后,连什么是“中专”都没听说过。

其实,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都已经战胜了90%的同龄人,我们的生活是光明的。”

这难道还不足以自豪吗?

当然,更应认识到,一小部分人自豪的背后,就是更大一批人的艰辛生活。

残酷的竞争

当时高考不足12%、甚至不足8%的极少数胜利者,还要细分为本科、专科、中专三种类型。

同时,在高考之前,还有一轮中考。初中生中考的去向,除了高中、技校,还有俗称的“小中专”。这可是千万人竞逐的大热门,难度不亚于重点大学。

因为当时中专和大学一样,也是国家体制干部培养线的一环。从初中考上以后,只需要再读四年,就有了一份铁饭碗的工作。

尤其对农家子弟而言,这就是从村里人变成城里人,从山里娃变成了小干部,意味着改变了家族命运,鲤鱼跳龙门。

而且只需再读4年时光,学2年文化、2年专业技术,就可以领工资,接济家里苦兮兮的父母、弟弟妹妹们了。

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土里刨食才能供出一两个最聪明娃娃读书的农民家庭,这是多么大的诱惑!是最高性价比的理智选择。

不仅如此,很多城里娃,甚至干部子弟也热衷于考中专。因为不需要再经过紧张的高中三年,和残酷的又一轮高考淘汰了。

稳稳地4年读完,就能上班领工资,不再依附于父母,人身自由了。

尤其是银行、电力、税务这样的热门系统中专,那是竞争最激烈的去处。许多聪明的头脑受限于家境贫寒,同时稳妥收益,选择了这个更能快速收益的中专方向。

师范、护校、农校也不错。都是真铁饭碗,毕业就进政府事业单位。分数线与重点高中不相上下。

如果读了高中,又没有考上本科、专科、甚至第二次中专机会,损失反而更大。

等而次之的,是高考入口的中专,一般称之为“大中专”。

当时的中专学校,往往同时从中考和高考考生中招生。高考入学生直接学2年专业技术,发一样的毕业证。

总的来说,多学了1年,又经历了残酷的高考,性价比不高。

但有饭碗总比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四大皆空”要好,属于最后的补救安慰奖。

残酷的争夺

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专是无数农家子弟梦寐以求的最佳出路,足以改变许多农家子弟和农村家庭的命运。

尽管从1994年开始,国家逐步取消了中专完全包分配制度,但中专并未立刻降温。

因为那几年体制内多少还是可以有岗位盈余,通过不错的成绩,或者一些人脉关系的运作,拿到工作并不难。

而相比之下,如果子女中考落榜、高考落榜,又局限于小地方经济落后,百无机遇的现状,很难靠中学学历找工作。就业一筹莫展,父母可谓愁白了头。

像陈春秀、苟晶和她们的掠夺者、替代者一样,普普通通的人太多了。

普通人的世界就是这样,哪怕在前5%人群看起来很微小的机会,也会争得头破血流。

如果顶替的学校不怎么样,又何必动用上上下下多少道关系,去给自己的女儿改命?

问题也正是在于,小县城的熟人社会文化,对于公平公正的侵蚀。

只要有几个在关键岗位的亲戚熟人,认识镇长、局长这样的科级干部,什么审核制约都可以通过熟人关系网打破,违法违规,弄虚作假,弄假成真。

在一个存量不足的世界里,为了利益和生存,必然会有许多人违法违规、铤而走险。

道德在这里可能就是最廉价的东西。与此同时,此时此地的配套制度制约也必然稀松垮烂。

但是,如果没有发展,这样的熟人当道小县城、这样激烈的非法生存竞夺,就始终会存在。今天所被揭开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真正逐步改变这些的,其实还不是取消包分配,而是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

改变中国的“大扩招”

1999年正是大下岗问题最严重的时候,同时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率处于低谷。

1999年4月,一项决策从北京传出——当年全国各级高等院校,想方设法扩大招生数量50%,让更多的青年学生上大学。

这一年,高考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猛增到160万。大扩招也没有止步于这一年,到2005年,短短6年间,大学生就增加到500万人。

这种扩招速度,当时看好的人不多,再加上学校新校区投资巨大,给财政带来巨大负担,报纸天天质疑扩招的必要性,担心每年几百万大学生出来怎么办。

但扩招的主导者坚持自己的观点:

1、不管高校扩招不扩招,这么多需要就业的人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也少不了。你不让他上大学,他就是个没有技能的中学毕业生,中学毕业生难道就不需要就业吗?就更容易就业吗?

2、相反,高校进行扩招,不但不会给就业制造麻烦,还可以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能力,有利于增加就业的机会。否则人的素质低,就业就更加困难。

就连主导者也没想到的是,随着中国完成市场经济改革,加入WTO,赶上了全球化和互联网的红利,21世纪前20年的中国经济也在以爆炸式飞速增长,给绝大多数毕业生提供了不错、乃至更好的职位。

比如说,汽车产量从2000年的200万辆飙升到现在的的近3000万辆,再怎么减员增效,也得雇佣好几倍的工程师。

反过来思考,如果1999年没有启动扩招,21世纪的中国能否提供足够的工程师、业务经理和程序员?能否也有支撑这么高的发展速度?

现在回顾起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决策者能果断发动扩招,为21世纪的中国准备好10倍的大学生名额,实在是高瞻远瞩之举。

这张表格涵盖了绝大部分中国人的命运,从1岁到71岁。

时代变迁

一直到1999年建国5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院校在校人数占中学毕业后5年适龄人口的比率)始终低于5%,甚至2%。属于绝对精英化的时代。

(小于10%,精英化时代;10%~50%,普及化时代,大于50%,大众化时代)

随着大学的持续扩招,出生人数的减少。这项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从2004年开始超过20%,2010年开始超过30%,2013年超过40%。

大学扩招也使得中国在2013年新增大学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新增农民工人数,从“人口红利”真正转变为“人才红利”。能够升级自己的工业体系,逐渐从血汗工厂变成制造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

发展到今天,中国的人均GDP终于站上了1万美元的台阶,东部几个省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终于踩到了发达国家的后脚跟。

与此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越过了50%的门槛。今天的高考,和80年代、90年代的高考,可以说完全是两回事。

每年都有700万“90末”大学生涌出校门,向新时代的中产梦奔跑。

而他们的大部分的“70后”父母只有初中学历,当年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收入与生活水平不及今天的十分之一。

所以说,无论是学渣还是学霸,高考与大扩招,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命运与生活。

每个人都希望社会越来越规则,越来越清明,但公平正义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80年代、90年代,谁要是说现在想上大学的人基本都能上大学,恐怕谁也不信。但今天这就是现实。

今天的世界,依然有着许多的不公平不公正。但从根本来看,问题还是要靠发展和改革来解决。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