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和中国妻子居住在南京市的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在今年3月曾拍摄过一部记录南京市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纪录片《南京抗疫现场》,希望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能更重视疫情防控,借鉴中国有益经验采取更全面彻底的举措。
这则纪录片当时登上了雅虎日本网站的头条区,并被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朝日电视台等多家日本主流电视台转播。
6月26日他又带来了一部新作品,讲述了疫情期的10个武汉人故事,向公众介绍“治愈”后的武汉。
十个家庭十个故事一座城,简单平凡却又无比真实的记述,展示着在疫情之下的一个个武汉人或团体努力站起来活下去的模样,有过悲痛,但又有生命力正在隐隐露出。
疫情发生后,不少人谈“武汉”色变,即便是在它防控成功,解封之后。
6月1日坐在出发的高铁上,竹内亮也是这么惴惴不安,不知道如今的武汉是否真的足够安全,跟着一起去的摄影师和编导还对家人隐瞒了这次出差的目的地,然而这样的心情随着旅程的深入而逐渐消失。
到了武汉,尽管人流量仍不算很大,但总算是从一片“空城”恢复到了车水马龙的繁忙场景。最早出现新冠病例的华南海鲜市场如今已经消杀关闭,沿街经过仍能闻到浓重的海鲜腥味。
本来每天都要来这里购买食材的日料店老板赖韵,现在要跑到郊外的海鲜市场,那里的不少店家都是华南市场关闭后搬迁而来的。
为重新开门营业挑选食材的赖韵很兴奋,但被问关门130天是什么心情时,他立马纠正竹内亮,“是133天。”他数着日子在盼重启。
迎接近三个月没见的熟客们“回归”,赖韵说小小的居酒屋再被欢笑声充斥,这种开心和喜悦很难用别的来代替。
这场疫情也让一些原本迷茫的年轻人突然明白了活着的意义。已经做了5年护士的龚胜男,本来今年年初觉得人生毫无奋斗方向准备辞职,却在疫情爆发后改变想法,主动请缨上一线抗疫。
除了救护,他们做的主要工作是疏导病人们的心理状态,时不时带着大家唱歌跳舞苦中作乐。封城期近乎全城交通瘫痪,龚胜男怎么也没想到她是因此学会了骑自行车上班。
熬过最苦的那段日子,如今龚胜男蹦蹦跳跳地拿着工位牌免费进入黄鹤楼景区,站在高楼眺望那些武汉市民此前为了保证菜源在楼顶建造的空中菜园。
居民楼楼顶的空中菜园
当时的定点收治医院忙得昏天黑地,而整场战役中还有两个临时战场——震惊世界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
参与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建筑工人李杰,原本也不相信一个一般要半年工期的项目竟然能在10天完成。最忙的时候,他有四天三夜没有好好地睡上一觉,实在累得顶不住了就和妻子视频驱散困意。
凌晨4、5点的雷神山医院工地
虽然在疫情最严重的那个当口出工,他自己也有些害怕,不过李杰坦率地表示,翻倍工资能补贴家庭开销对他吸引极大,当然他自己当时也有一腔热血觉得要去做这个事。
完工后,工人们还一起做了个“最美逆行者”奖杯,纪念那段日子。
如今大部分的人在回忆过去这小半年里的“惊心历险”都是笑着叙述,还会取笑彼此在疫情发生初期惊慌失措的“傻样”,但这背后仍有一些难以愈合的伤痛和遗憾,因为的确有太多人留在了那个冬天。
本来嘻嘻哈哈和竹内亮聊天的龚胜男,会因为被问及病逝者时突然泪崩,看着病人家属在殡仪馆门口排队领取遗物时的无力感始终是她不愿提及的伤痛。
同样是医院工作人员的庄园,经历了疫情初期武汉医疗资源崩溃的艰难时刻,到处求人也难寻一张床位给自己的外公,家里那张为外公新买的自动麻将桌再也用不上了。
作为内部人员她很清楚遇到这种无奈境况的不止她一家,但当看到有与外公年龄相仿的人被治愈,庄园还是忍不住在心里暗暗想,“为什么就不能多一个我的外公?”
不过也有幸运的事,庄园的二姨也被感染上,后来被雷神山医院收治,一共在外住了108天,最近才从隔离点回家。
她心情很好,还告诉竹内亮,自己光是有手机记录下的核酸检测就已经达到41次了,开起玩笑称要不是全免费自己就不做检测了。
很多创业者都认为,虽然熬过了疫情,但2020年仍会是自己很难的一年,不过不能放弃。
日料店老板赖韵直言疫情对武汉经济是个重创,虽然肯定能恢复,但在这场尚不知时限的拉锯战中必然会有许多商家被“消磨”掉,因为减薪,他店里唯一的厨师还选择了辞职。
赖韵说自己做的最坏的打算就是仅维持成本,先撑过今年再说。
一家半年前才开的奶茶店,老板娘郭一婷泪眼送别两个合伙人后,也选择继续咬牙坚持,因为自己舍不得这块小天地。
但已经有些商家撑不住疫情导致的空窗期:一家开在商场里的艺术教育店铺正在拆店,它的创始人安雨擎一言不发地默默看着,即便此前已经做好心理建设,但看到一片心血变成碎砖破瓦,她还是憋不住哭了出来。
同样遇到瓶颈的还有建筑工人李杰的公司,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始在外头寻活干,能赚一点是一点。
养家的压力不小,但他还挺乐观,因为经历了这么一遭,很多人都“想开”了:赚多赚少不要紧,活着最重要。
在整个纪录片里,几乎每个人都提到“武汉人遭到歧视”的话题。他们都认为,即便武汉现在已经解封,全民也都进行了核酸检测,但有些偏见仍然存在。
就连同为武汉人,治愈隔离结束后回家的,也能感受到邻居的避而远之。
也许正是这样的情绪,武汉人也变得有些小心翼翼。日料店老板赖韵刚和竹内亮见上面,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我做过核酸检测了”。
说起华南海鲜市场,他也要解释一番野味在市场里其实几乎没有,武汉靠长江,人们更习惯吃江鱼。
自称和武汉这座城市有着“生死之交”的外卖骑手老计,也对“被歧视”很介意。
他还提到一些美国政客将“新冠病毒”叫做“武汉病毒”,这种将政治掺杂其中的行为让他很愤怒,“武汉人付出了太多,你叫它‘武汉病毒’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倒也有人抱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心态。
初中英语老师脏辫熊觉得,既然武汉已经用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站在国际视野中心了,不如利用这次机会推动文化等宣传,让世界认识真正的武汉。
虽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无一例外,武汉人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后疫情时代”所要展开的新生活做好准备。
刚求完婚就因疫情被隔离开的警察城管小两口,终于可以将“拍婚纱照”提上日程。
武汉的路上又热闹了起来,就连12点后的夜宵大排档也满是人了,只是大家多了一个生活习惯——人手一个“健康码”。
老巷子里端着碗在门口吃饭咵天的“上衣失踪”大老爷们也重新出现了。
憋了一个冬天的冬泳队更是按耐不住了。
生活还在继续,真好。
冬泳队大爷在河岸边高歌《我的太阳》
截至发稿前,这则纪录片在微博的播放量已经近800万次,转发超过了10万次,评论区中好评如潮。
很多网友留言称,没有过度浮夸的煽情,也没有西方媒体视角的刻意抹黑,片中叙述着的这10个故事是无数在困境中保持希望的武汉人缩影,既感受到他们平淡话语之下的无奈心酸,又感动于他们筹划未来时的希冀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