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韩亚栋 张琰
6月15日,在北京市丰台区新村街道的一处临时核酸采样点,前来检测的市民有序排队进行检测采样。 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6月15日,在北京市丰台区花乡某小区门口,社区工作人员正按照要求检查居民出入证,并测量体温。本报记者 喻大伟 摄
6月15日,北京市公布36例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完成流调34例,均与新发地市场有关;同一天,中国疾控中心宣布已完成北京疫情病例样本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初步结论已上报并正在积极开展病毒溯源。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究竟来自何方?科学的病毒溯源为何重要?备受关注的基因组测序,是否已经揭开北京新发地的病毒源头之谜?记者采访了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等流行病学专家。
新发地检出病毒更接近欧洲流行的毒株
“北京在近两个月没有出现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了新的疫情。不太可能在新发地发生病毒从野生动物跳到人身上的情况,最新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最大的可能就是从境外、北京以外的地区,将病毒带到了北京。”吴尊友说。
“从病毒的组成结构来看,它不像北京一两个月以前流行的病毒毒株,也就是说,不是中国以前流行的毒株。”吴尊友介绍,研究人员在新确诊病例的身体里面分离出病毒,又在新发地市场物体的表面采样分离出病毒,从新发地市场物体污染的表面和病人身体里分离出的病毒是完全一致的。透过世卫组织共享平台在全球公开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能够看到各国流行的主要毒株的情况。病毒学家将其和中国流行的毒株以及世界各地的流行毒株进行比较,关键位点的比对发现,它最有可能是来自欧洲流行的主要毒株。
“基因组测序不可替代的意义就在于,根据基因序列我们能够初步判断,病毒是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吴尊友说。
“病毒最接近欧洲流行的主要毒株,并不代表它一定来自欧洲国家。”吴尊友解释,“它可能来自欧洲国家,也可能来自美洲国家,因为这种病毒最开始主要在欧洲国家流行,后来也传到了南美等地,涵盖面还是很广的。”
“至于这个病毒是怎么进来的,仅仅依靠生物学的基因测序手段就说不清楚了。”吴尊友介绍,通过流调能够把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之间的接触关系、传播链条、传播网络构建起来。比如说是否有从欧洲、美洲等境外回国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近期曾经在新发地市场出没,是否有来自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出现了境外输入病例并产生了当地关联病例地区的感染者到过新发地,也可能是来自从这些方向运输过来的物品,尤其是冷冻海鲜或肉食品。与此同时,依赖于大数据技术,把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的行动轨迹梳理出来,这样一种新的手段能为传统流调提供有价值的补充。
“只有综合运用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大数据技术,才能把欧洲流行毒株怎么跑到北京来的这个问题搞清楚。”吴尊友说。
据了解,北京新的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中心在6月12日迅速新增启动病毒病所南区P3实验室,扩大检测能力,提高检测效率,24小时不间断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已完成样本检测1000余份。6月13日,完成相关病例样本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初步结论已上报并正在积极开展病毒溯源。
未来三天北京报告的病例数将决定疫情走向
“北京这次疫情出乎意料,形势还是严峻的。”吴尊友分析,第一,在全国疫情基本上阻断了国内传播的形势下,在北京突然出现局部暴发性的、短时间内集中出现的病例;第二,疫情发生在新发地,一个人员来往很大的批发市场,要把流行病学调查搞清楚本身就是一个挑战,这项工作还在进行当中。
同时,也有积极的方面。“6月14日一下报告了30多例确诊,在一天里就报告出来了,而不是等这些病人陆续发病以后、到医院就诊再发现,减少了他们在社会上继续传播扩散。”吴尊友表示,北京发现疫情以后,通过多项技术一下就锁定在新发地,主动筛查发现了这么多病例,采取措施很迅速,这样就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切断传播,对疫情防控还是很有利的。
吴尊友分析,6月15日举行的北京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对几万人核酸筛查发现了50余例阳性检测样本,说明感染者扩散的范围比较小,而且感染的病人都处在早期,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还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传播,也没有观察到就诊交叉传播。
“未来三天,是北京面对这次疫情的关键时间,在这三天北京报告的病例数,决定了疫情的走向。”吴尊友解释,北京在6月11日出现新的疫情,12日、13日很快响应,及时落实控制疫情扩散的各项措施。对于已经感染的病人,要发病就在明天后天,报告数不太增长的话,可以说,基本就稳定在这个规模了。
应当重视污染物品经冷链远距离运输可能带来的传播风险
已连续近60天没有本地报告新增确诊病例的北京,为何突然暴发疫情?专家分析,存在两种可能性:被污染的海产品或肉食品通过冷链运输到市场造成传播,或者来自疫区的感染者造成了传播。
“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现在也不能说冷链传播的可能性就一定大于人的传播,因为没有证据。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前对于污染物品经冷链远距离运输可能造成传播的风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吴尊友说。
吴尊友介绍,对于呼吸道传染病,通常都是人带着病毒跑,造成远距离传播扩散。但是死的样品——除了生物样本以外,其他物品长时间带毒、长距离运输这种情况,以前没有发生过。群众一度担忧邮寄包裹是否会带病毒,事实上这类常温环境运输的包裹即使受到污染造成的传播风险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通常疫情防控的大量精力都是在防止人传人,物品导致的病毒扩散容易被忽视,没有考虑到冷冻食品的风险,比如鱼、肉在加工过程中被污染,因为温度低,病毒保存时间比较长。”吴尊友说。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食品系统研究会会长安玉发也认为,我国进口大量水产品、肉类产品等食品,这些产品一旦在国外被污染,通过冷链运输到中国,很可能就会带来病毒。
冷链运输传播目前未被证实,只是一种可能性,还有很多疑问尚待解答。比如,全国不少城市都有通过冷链进口食品,为什么只有北京发病?报道称从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上检测到了新冠病毒,而该产品的货源来自京深海鲜市场,为什么此次疫情的集中暴发点却是新发地?
“这些问题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回答这些问题,所以还得进一步调查。冷链传播只是一个假设,对与不对,需要拿数据肯定或者否定它。比如,如果海关在入关时都进行了检查,并没有发现污染,那就不是进口的问题;如果查了有污染,而其他地方不传播,可能是因为它的环境没有传播的条件。现在这些都只是假设,需要更多数据去验证。”
如果冷链传播被证实,如何控制以物品形式存在的污染源?吴尊友建议,一是要加强检疫,二是在购买这些物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冰冻食物产地是不是来自新冠病毒的流行地区,三是人们在处理这些物品的时候,要注意手卫生、器皿卫生,不要造成交叉污染。
李兰娟在接受采访时也建议,“大家尽量吃熟食,平时要勤洗手,注意手卫生”。
新发地病毒溯源或为破解新冠病毒传播之谜提供可能
吴尊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北京此次新发疫情,目前非常清楚,病毒不是源于北京,而是由其他地方带到北京,这点已经很明确了。
“病毒溯源是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李兰娟表示,通过对发生疫情的批发市场里的物品全部进行采样、检测,对检测阳性的物品一查到底,看它从哪里来的,到底是外面带进来的,还是本地污染的,弄明白、查清楚源头是什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次疫情暴发的原因,对于了解新冠病毒的源发也非常重要。同时,根据溯源的情况来制定防治政策,能更好地控制传染病。
李兰娟认为,做好疫情防控,一方面是做好物的溯源,对物品采样检测;另一方面要做好人的溯源,感染者就是感染源,要进一步了解人员的动向,把密切接触者全部找出来检测,检测出来的就治疗。“不怕多,就怕漏,这是发现传染源、控制传染源的重要环节,武汉的疫情防控工作在这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
“此前疫情在武汉暴发,由于在华南海鲜市场检出大量新冠病毒,人们高度怀疑疫情与野生动物有关。这次疫情在北京反弹,同样在批发市场集中暴发,但北京出现野生动物导致疫情的可能性很小。”吴尊友说,这就给我们两个提示:除了武汉和北京以外,全国还有不少类似的批发市场,如何切实加强防范,防止出现第三个、第四个这样暴发疫情的市场?如果我们能够在新发地找到病毒溯源的突破口,也许能回答武汉想回答却还没有能够回答的科学问题。当然这些也只是假设,并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但如果能破解北京之谜,也许给我们破解武汉之谜提供新的机会。
北京此次突发疫情的病毒溯源调查,第一阶段进展顺利,很快明确了病毒源于欧洲流行毒株。北京的这次溯源,表明病毒毒株最接近欧洲流行的主要毒株,也就是说北京的源头找到了,关键是欧洲流行毒株如何带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但新冠病毒的源头,科学家们还在努力寻找之中。病毒溯源是一个严谨的科学问题,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需要流行病学、病毒学、动物学等多学科专家联合开展。
开展溯源工作,有两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科学认识方面的重大意义,寻找源头是科学认识新冠病毒的重要内容,是我们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二是公共卫生意义,病毒溯源对传染病防治意义重大。找到新冠病毒源头,理解这种病毒是如何突然发展成对人类造成如此严重危害的致病性病毒,才能回答新冠肺炎将来会不会反复出现,也就是大家关心的在控制疫情以后,未来是否会卷土重来。
对于新冠肺炎来说,在世间流行还不到半年时间,我们对其认识还非常有限。现有的科学研究证据提示,新冠病毒源于自然。病毒溯源工作,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当前新冠病毒仍然在全球肆虐,迫切需要全球各国团结一致,努力尽快控制住疫情蔓延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