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客户端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
当 27 地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的消息传出,一阵摆摊的风潮席卷了朋友圈,互联网人也开始跃跃欲试。 6 月 5 日傍晚,在被各个互联网大厂包围的西二旗地铁口,出现了 北京第一批出摊的互联网人。 这一天,是他们出来摆摊的第一天。
“卑微产品,在线卖瓜”
△ 小赵的摊位前,摆满了他想的标语。
“卑微产品,在线卖瓜。八块一盒,八块一盒!加一块送酸奶!”戴着口罩的小赵对着来往的路人大声吆喝。
小赵是西三旗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因为最近兴起摆摊,他想体验一下。“首要原因是好玩,想体验一下没有体验过的气氛,挣钱不挣钱放在另一边,主要是给我个人带来比较大的快乐”。
5号中午,小赵提前跟给公司请了假,去市场挑选好甜西瓜,回家切块、冷藏好西瓜,分装在每个盒子里,接着早早地来到了西二旗准备摊位。
△ 小吕(左)和小赵的西瓜摊
这次摆摊是他的“摊位合伙人”小吕最先开始发起的。
小吕是国贸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产品经理,周四去上班,小吕公司的同事都在讨论“地摊经济”,许多群里也在发相关的热点文章。
听到这样的消息他开始蠢蠢欲动,想带着朋友一块出来摆摊玩儿。“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生活无趣,需要一些东西调节自己,无论是生活还是思想。现代人都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平时周末也就打游戏、睡觉,不如干点有意思的事情。”周四晚上,他下班就和朋友说,“一定要搞,你们不搞,我搞。”
摆摊对于小吕和小赵,是一件承载了童年记忆的事情。小吕在河北长大,跟家人摆过小摊。“小时候在村里赶集,我们家推个大车卖串,一根火腿五毛钱,一个串一块钱,每天早上跟我妈推车,一天能挣100至200元,全是一毛两毛,回家最高兴的就是半夜十一二点跟我妈在床上数钱。”
小赵的老家在河北邯郸,刚听说“地摊经济”,他就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逛过的集会,“每个村镇每年会有多则3、4次,少则1、2次集会,这时候亲戚朋友就会到家里做客,集会成了联络亲情、感情交流的形式,现在这种形式比较少了,不知道现在摆摊会不会还是以前的味道?”
小吕和小赵俩人一拍即合,当机立断,准备周五出摊。
作为产品经理,小赵在摆摊上也加入了做产品的思维。“摆摊不仅要考虑如何做出来它,还要考虑到成本、收益、如何去销售。把地点设置在西二旗地铁的进站口,刚下班人流量比较大,有一定人群基数支撑,夏天很热,如果人们口渴了,可以顺便买一份西瓜拿回家。现在还流行水果加酸奶一起吃,酸奶可以给大家提供多一种选择”。
小赵平时喜欢看德云社,郭德纲是他的灵感源泉。为了吸引别人来看自己的摊位,他想了很多诙谐的宣传标语。“卑微产品,在线卖瓜;老王卖瓜,自己不吃;吃了我的瓜,再也不想他”。
起初买西瓜的路人并不多,倒是不少人被他写的广告吸引了,纷纷前来拍照。尽管如此,摆摊不到两个小时,小赵只卖出两盒。
△ 小吕在吆喝
晚上7点,小吕下班从国贸赶来西二旗,看情况不对,先把价钱降至五块,买西瓜再送一盒酸奶,接着开始更卖力地吆喝,“冰镇麒麟瓜,冰镇麒麟瓜,五块一盒,五块一盒。美女,来一盒呗?”
在远处就能听到小吕叫卖声,他的吆喝富有韵律、穿透力,像极了过去老北京街头的吆喝。他把自己的“叫卖天赋”归结于小时候接触的赶集环境以及对老北京文化的喜爱。
下班后,人流越来越多,小吕坐在摊位上放声吆喝,小赵则在摊位前招呼客人,两个人互相配合,生意渐渐开始有了起色。
电商团队,全员摆摊
△ 电商团队老板小刀(左2)、运营懒懒(左3)、文案三石(左4)、媒介对接大鹏(左5)
“地摊经济”的热潮,让不少图新鲜的上班族,在下班路上的摊位逛一逛。从远处乍一看,一个“人肉纸牌”上写着大大的两个字“白给”特别扎眼,走近才发现上面还有一段小字“便宜的就好像”。
“白给、白给、白给,便宜的就像白给!”,“摆摊只为体验生活,不为赚钱”,“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地摊经济,护手霜一块钱一支,十块钱一把。只要一块钱,你就可以支持地摊经济!”三位大老爷们拿着纸板在路边热络地招揽顾客。
这个摊位非常“简洁”,几个装满了化妆品的快递盒子放在脚边,分别用纸牌设置了“一块钱买不了吃亏区”放着护手霜,“含泪甩卖,10块钱3样区”放着韩国眉笔等化妆品,还有“20元两双剪不烂丝袜”。
出来摆摊的原因也在纸板上表现得非常明确,“我们就是跟风出来摆摊,不为挣钱,卖不出去后悔的不是我,是你!”
△ 小刀在给客人试用护手霜
小刀是一家化妆品电商公司的老板,自己开公司曾为她带来了百万的收入。最近她看到铺天盖地的新闻都在讲关于“地摊经济”的内容, 想起有一些品牌方的赠品和以前囤货的化妆品还在仓库里放着。 周五临时起意,她叫上同事一起体验摆摊,也没想着货都能卖出去,只是想试一下。
“做电商也应该有敏锐的嗅觉,我们会尝试短视频,也会尝试直播。错过了二月的口罩,就不能错过这个月的地摊经济了。”小刀笑着说。
对于一直在线上卖产品的电商团队,摆摊是一件新鲜的事物,听说要摆摊,同事们的积极性比上班要高,团队里的文案小哥三石很快有了灵感,想出了抓人眼球的“地摊文案”。
下班之后,小刀和同事开车前往西二旗,没有做提前准备,只拿上纸板和货,还有一个复古的小音箱,为了更好玩,他们在路上还随手下载好两元店的叫卖声音,6点钟就赶到了现场。
△ 晚上8点多,大鹏依然在叫卖。
豁得出去的叫卖,价格便宜的商品,小刀的摊位很快迎来了开门红,一位老阿姨一次性买了10个手霜,半个小时就卖出了20至30件物品,大家也更有热情地吆喝了。
还时不时有路过的人帮忙喊了两嗓子。小刀认为可能是当下年轻人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大家需要解压的方式,因为疫情大家都戴口罩,也就不忌讳当街叫卖了。
“我嗓子都喊哑了”, 团队里的负责媒体投放的大鹏说了一句。大鹏觉得第一次出摊很新鲜,但不会长久地去摆摊。“我们就是想跟风,要坚持摆摊可能坚持不下来,但既然风刮到我们这里了,各种形式都要试一下。摆摊还是挺累的,今天还算天气好的,比较凉快,如果碰上刮风下雨,肯定是不出来了。”
降薪20%,UI设计师摆摊卖耳环
△ 小刘的摊位
早在上个月,UI设计师小刘就想着出门摆摊,不过那段时间疫情还比较严重,她被朋友们劝住了。“没想到地摊经济一下子就火了,我买的东西都用上了。”
因为喜欢买耳环,小刘家里已经囤下几百对耳环。她喜欢与人接触,在大学时就做兼职卖东西,为了耳环选品,她特意在上班之余的时间,花了两个礼拜淘耳环,刚开始都是卖给同事。
在疫情前两个月,小刘降了20%的薪资,“自己比较大手大脚,也没攒下来钱,就萌生了想副业赚钱的想法”。“地摊经济”出现后,小刘很多同事都和她有相同的想法,他们在办公室讨论着究竟摆什么?有的人想卖早餐,还有人想卖喷雾,他们都期待小刘出来摆摊,先探探路。
△ 小刘给客人选耳环
小刘的公司离西二旗地铁站步行只有5分钟,一下班她就带上装满耳环的首饰箱子和可以亮灯的圆形镜子,开着电动车就来出摊了。
不同于其他摊位主的卖力吆喝,小刘则比较安静地等待客人。刚摆上不到一个小时,小刘只卖了一件耳环,她开始有点紧张,甚至后悔,怀疑可能选错了东西,大家似乎对耳环不那么感兴趣。
到了晚上,小刘的生意开始变好,她卖的耳环款式新颖独特,不时会有路人来看,小刘根据客人的脸型等,推荐耳环。最后,小刘一晚上就卖出10对耳环了,赚了上百元。
△ 三木又和阿英的闲置物品
并不是所有的摊位都生意火热,在互联网公司做人力资源的三木又和数据分析师阿英的摊位则显得生意冷清。
三木又和阿英是同事,周四晚上十点,三木又发了 “摆摊神器”的链接给阿英,“要不然我们去摆个摊吧。”阿英立刻决定陪她一块摆,晚上12点,她们把以前闲置的物品整理出来,有戒指、手链、包包,全都是全新未使用的闲置物品,平时买了但一直没使用。
△ 三木又开始摆摊
周五当天,他们带上拖箱去上班,晚上加了一会班,便开车前往西二旗,“也没想说挣多少钱吧,把每15分钟1元的停车费挣出来。身边的同事也有说要摆摊的,但只有我们是行动派。”
三木又和阿英卖的东西价格便宜,5块一个的戒指,50元一个的包包。但他们都没有开口吆喝,有路人到摊位前,也胆怯地不知如何开始介绍,摆了两个小时,一件也没卖出去。三木又觉得有点失败,“感觉有点性格不太适合摆地摊”。
不过她也没有打算就此放弃摆摊,在来的路上,她曾想着或许可以通过摆摊,加一些顾客微信,慢慢再开网店,再做成一个小品牌。
在这条摆摊的街上,不仅有为了体验摆摊的互联网人,还有带上宠物狗摆摊,为了给搜索营销广告案例库工具做推广的小竹,因健身房工资下降,出来摆摊卖包包的小杨……他们都聚在这里,尝试摆地摊的方式营业。
摆摊只为快乐
△ 晚上逛摊的路人
天色逐渐暗下来了,月亮出来了,那晚的月亮很圆,头顶着月光,大家打开手机的手电筒,继续叫卖。
小吕和小赵的冰镇西瓜最终顺利卖完了,净赚100元。“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小吕一边收拾一边笑眯眯地说。接着他把剩下的酸奶挨个摊位送人了,又开始和小赵一起给旁边的电商“当托”,吆喝起来。
小赵开玩笑地冲卖丝袜的三石说,这个丝袜你应该现场穿一下。
“我有点破不了这个心理障碍。”
“哎呀,口罩一戴,谁都不爱。都戴上口罩了还怕什么,只要有口罩,光着都没事。”传来一阵欢乐的嬉笑声。
接近9点,小刀的摊位开始最后两分钟“吐血大甩卖”。最终三盒护手霜卖出一半,眉笔快卖没了。小刀算了算,这一天下来,卖了200块钱,这是她出发前完全没预料到的。
收摊后,大家都自觉把剩下的垃圾带走了,路面恢复了原来的干净。小赵给朋友打电话,“喂,卖完了,帮别人吆喝呢!快乐,可快乐了,你来不来啊?你不来快乐就离你远远的。”
图片 | 陈佳妮 作者 | tula 编辑 | 图拉 牛耕
凤凰新闻客户端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