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灭绝”枯鲁杜鹃被重新发现,正展开抢救性保护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野外灭绝”枯鲁杜鹃被重新发现,正展开抢救性保护

新京报讯(记者 张熙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对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木里县的枯鲁山区展开调查,于5月22日找到了此前被宣布野外灭绝的“枯鲁杜鹃”。今日(5月26日),找到“枯鲁杜鹃”的考察队负责人马永鹏博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已对其展开“抢救性保护”和相关研究工作。

马永鹏博士介绍,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和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由他和刘德团、姚刚等人组成考察队,对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木里县的枯鲁山区展开了调查,以期找到此前已被评估野外灭绝的枯鲁杜鹃。

5月22日,科学家在木里县山区发现的枯鲁杜鹃。马永鹏/摄

马永鹏说,枯鲁山区在地图上已不存在,考察队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此前美国学者记录的“kulu”意指木里县的“康坞”,而木里县唯一保留“康坞”关键词的只有明神宗年间建造的康坞大寺,考察队因此在康坞大寺周围的山区开展调查。

考察队在海拔3500米的山区寻找的前2天,均无收获。马永鹏回忆,5月22日,队员们在行走了三四个小时准备下山离开时,看到不远处的悬崖岩壁上有一株杜鹃花。“本来很崩溃了,但我一眼就看出来是枯鲁杜鹃,非常激动。”

马永鹏介绍,发现这株枯鲁杜鹃后,考察队已展开“抢救性保护”和相关研究工作。同时,考察队接到了周边地区许多同行的反馈线索,下一步将继续走访调研,以找到更多株枯鲁杜鹃。

资料显示,1929年9月,美国植物学家洛克在四川西南部的枯鲁山区采到一份杜鹃标本,后中文名被确定为枯鲁杜鹃。在2013年中国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覃海宁等(2017)发表的《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里,枯鲁杜鹃均被评估为野外灭绝(EW)。自1929年至今,近百年的时间,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仅有2008年采自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的“疑似枯鲁杜鹃”的标本记录。

校对 危卓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