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亿中国家庭爱的表达与迷失 什么在弱化当代家庭的亲密度?
资讯
资讯 > 唐驳虎 > 正文

4亿中国家庭爱的表达与迷失 什么在弱化当代家庭的亲密度?

今天(5月15日)是第27个国际家庭日。相较几天后的“5.20”新式情人节,家庭日如同爱眼日、气象节一般被大多数人视为“冷知识”。

自从1994年开始,联合国就将每年的5月15日设立为“国际家庭日”,旨在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条件,提高各界对家庭问题的重视。

在现代家庭关系之中,许多国外家庭有着定期和家人过Family Day(家庭日)的传统,当天家庭成员们会放下各自的工作,聚在一起野餐、露营、攀岩,或修建家里的草坪,全身心地享受家庭时光。近年,Family Day的概念被部分外企引进国内,但由于种种原因却始终未能普及,直到近年儿童心理健康、老年人陪伴等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家庭日才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

通过以下几组数据,我们可以感受到重视家庭关系,正视当下中国家庭实质问题的必要性:首先是夫妻关系,自2003年连续15年上涨的离婚率,从全国平均水平看,2010年离婚率为2%,2016年达到3%,2018达到3.2%。而2018年的全国结婚率为7.2%,是2013年以来的最低点。

其次是亲子关系,中国家庭的亲子陪伴时长,据《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中国家长工作日平均每日的亲子陪伴时长为3.7小时,且在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亲,父亲在工作日2.9小时的陪伴时长远低于母亲的4.6小时。

最后是一份成年子女陪伴父母时间的数据:工作后,仅有34%的人每年能回家陪伴父母超过30天,20%的人陪伴时间不足30天,24%的人陪伴时间仅有7至9天,而22%的人陪伴父母的时间竟然不到7天。整体来看,工作后66%的人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

几份数据相对客观地呈现出当代中国家庭的基本画像,也让夫妻关系疏离,亲子间有效陪伴缺失等问题暴露出来。当然想要找出矛盾的本质,解开中国式家庭的“幸福密码”,则必须将目光聚焦于每位中国夫妻、中国父母、中国子女。

温情经不起“内耗”

中国家庭中的纷繁矛盾,都集中体现于“内耗”之中。最常见的莫过于夫妻间一方教育子女时,随口对另一方说出的“都是你惯的”。而这句话的弦外之音自然是“我为家里付出了这么多,你却在做老好人”,以及“我疲惫、孤立无援的时候,你为什么没有站在我身边”。

显然,这对夫妻间已经很久没有悉心的沟通了,虽然彼此间存在着诸多不满,但都在等待对方先发现自己的不悦并主动“求和”,在内耗中消磨着对彼此的爱意,直到孩子跳出来成为导火索,双方的情绪才彻底爆发。

不同于夫妻间的情感博弈,父母与子女间的“内耗”则体现在对彼此时间和精力的消磨中。据艾瑞咨询及百度数说联合出品的《2019年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80.8%的小学生在22点前入睡,60.8%在6-7点起床,平均睡眠时间8.45小时;68.6%的中学生在22点后入睡,45.7%在5-6点起床,平均睡眠时间仅有6.82小时。

另一份来自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的数据显示,中国学生平均每周课外学习时间为13.8小时,名列全球第一,加上校外辅导和私人家教每周校外学习时间达17小时,远高于OECD(经合组织)国家7.8小时的平均值。

从数据上看,一位中小学生每天的学习强度,似乎并不比一位朝九晚五的白领低,并且上班族们起码有“双休”,而孩子们却是全年出勤。而在父母安排的密集档期下,孩子们也是“超速”成长,但是注意,他们同时也被无限剥夺了休息和玩乐的时间,以至于和父母最多的交流场景都是在赶往不同补习班的通勤途中。

此外,在诸多家庭中还广泛存在着一种恶性消耗,即貌合神离的无效陪伴,例如一家人聚在客厅却各自玩着手机,名义上说花时间陪孩子,实际却是边“刷屏”边监督孩子写作业……明明同在一个家,有的夫妻却过成了“异地恋”,老人孩子也成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好地陪伴对方

想要分析上文中家庭情感“降温”的根本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案,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入手:寻找家庭关系间的最适距离?如何稀释时代焦虑对家庭的影响?以及如何让电子屏幕“反碎片化”?

例如,夫妻间的情感破裂大多源于双方心理距离的疏远,他们往往为了维持婚姻表面的平静,而对内心的真实想法闭口不谈,沉默地过着“一个人”的生活;而对于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的子女来说,物理距离则成为其陪伴、孝敬父母的最大阻碍,即使时常会通过手机视频通话,但始终难有一种陪在父母身边的安全感。

再者,焦虑时代下,每个人的生活压力都很大,并且会有意无意地将这种压力传导开来。很多父母一心想要为孩子提供高水准的生活,却在忙碌奔波中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关怀,遗留下难以弥补的情感空缺。而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过早地让其背负起过多负担,也许没能跑在前列,却错失了美好童年。

关于最后一点,有分析将矛头指向了人们形影不离的电子屏幕——手机。分析认为,这种问题同时存在于成年群体和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群体中。对于成年人来说,网络上的新鲜资讯,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相对而言,家庭生活在电子屏幕面前却略微乏善可陈。

随着手机、Pad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也往往对着电子屏幕有着更为普遍的依赖,孩子花费在屏幕上的时间越来越长。相关数据显示,孩子们每天的平均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为电视111分钟、平板电脑87分钟、智能手机80分钟、电子游戏机77分钟、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66分钟。

常规的家庭之间的陪伴只能存在于使用个人电子屏之外,而长时间的人机交往也会反作用于家长与孩子的情绪,比如焦躁、易怒等。因为人们在沉溺电子屏幕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如何细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研究表明,陪伴不足的孩子,多数都会变成不安全型依恋,对于孩子未来在人格等诸多方面都会有影响,还对婚姻、人际交往与家人相处等方面造成影响。

让目光聚焦于共享空间

通过对造成家庭亲密度降低内因的溯源与研究,我们找到了基本的破题思路,或许可以通过电子屏幕为家人打造出专属的“亲密空间”,并将屏幕“反碎片化”衔接成坚固的情感纽带,为家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对于这块电子屏幕的载体,封闭手机作为信息孤岛并不是恰当的选择,它紧密关联着私人信息与工作,它既不适合分享也无法让人放松。同时,手机作为载体所承载的内容、信息无论对成人、孩子都有着绝对的吸引力,这样一来,一面是用户对内容的极度渴望,一面是亲人间迥异的审美,构成了“同一屋檐下”难以调和的需求分歧。想要和谐,必先妥协。

当然,上述关于娱乐载体和内容的矛盾也并非难以调和,但首先需要解决“距离”的问题,将场景从私人领域搬到共享空间——从卧室到客厅,从私人设备到共享设备。

从卧室到客厅,即是让家人回归最传统的家庭娱乐公共空间,在物理层面让大家保持“亲密距离”;从私人设备到共享设备,则是让娱乐媒介从私人化变为共享化:首先是内容共享,比如电视了类产品,不同于手机一样承载着个人信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展示个人信息的尴尬,同时也给家庭带来合适的关系。

另一方面,共享设备电视这类产品也让家人间的体验共享,无论是同看一部大片时的震撼观感,还是看到动情之处彼此真切的情感共鸣,这种充满惊喜的体验与不必言说的“懂你”,也许只有一家人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时才会拥有。

虽然,近年在手机、平板等设备的争夺之下,电视逐渐丧失了客厅中心的地位,根本原因在于这些适宜“共享”的内容和体验,与用户的真实需求并不匹配。但同时也有传统电视的进阶产物智慧屏应运而生。

相较于传统电视,智慧屏的角色优势在于从两方面焕新了当代家庭关系:健康的人机关系和良性的人人关系,前者指智慧屏的交互、跨屏、IoT控制、影音娱乐等创新功能,为用户生活带来的惊喜改变,后者即是基于上述体验以及对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智慧屏也成为了创造家人交流互动空间,加固彼此亲情纽带的情感连接中心。

以华为发布新品类智慧屏为例,依托摄像头、优质音画等高品质硬件,AI、分布式等技术加持,以及一系列内容与服务,该类设备不仅让共享空间的亲人共同观影、投屏分享、视频通话等成为可能,更为亲人间带来了一个悉心交流,享受温情时光的绝佳契机。正是因此,可能类似华为智慧屏这样的产品对于传统电视的突破绝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而是从智慧交互、影音娱乐等功能中心向家庭情感连接中心的升华,是从智能体验到情感表达的跨越。

最终,回归这一家庭日话题,我们仍旧提倡陪伴至上。即使AI时代,私密感的“电子屏”占据我们太多时间,但它不能替代成为家庭陪伴。或许我们应该尝试放下手机,走向家庭共享空间,感受智慧屏带来的“共享”感和科技温度,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家人在一起,享受亲情欢愉。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