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专家解读“野味传染病毒”:宰杀过程存在感染风险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病毒学专家解读“野味传染病毒”:宰杀过程存在感染风险

新京报讯(记者 韩茹雪)1月22日,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持续增多。针对病毒源头问题,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曾回应,通过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的可能性比较大。此次疫情率先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爆发,也引发公众对于海鲜野味与病毒传播的疑问。

关于野味与病毒传播的关系,病毒如何从动物传到人体,以及如何防范等系列问题,1月22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业富,其表示人们食用野生动物,一般来说不会生吃,只要经过高温,就不会感染病毒,风险来自于宰杀野味过程中,动物携带的病毒,会传染到接触人身上。

新京报:病毒如何从动物身上传染到人体,吃野味会造成这种风险吗?

王业富:病毒依赖宿主存在。病毒不是一个完全自主的生命,必须寄生到一个细胞里,如果寄生到人身体,那么人就是它的宿主,如果寄生到动物体内,那么动物就是它的宿主。宿主是病毒寄生的相对于它的居住场所。病毒离开了宿主的细胞和酶,没办法复制和生存下去,就不能存在。

病毒原本附着在动物身上,食用“野味”一般不会造成传染风险。因为高温会杀死病毒,也就是生物学上说的“灭活”,超过60摄氏度,病毒就不会存在。对于人类历史上曾经引发过较大规模疫情的病毒来讲,没有例外。人们食用野生动物,一般来说不会生吃,只要经过高温,就不会感染病毒,这是非常确认的。

风险来自于宰杀野味过程中,动物携带的病毒,会传染到接触人身上。这种传播渠道一般分为三种:第一,被野生动物咬伤、刮伤,病毒会通过血液传播;第二,通过飞沫传播,经过呼吸进入到人体的肺里面;第三,病毒进入眼睛,人类眼角膜区域毛细血管很发达,可能成为病毒入口。

新京报:为什么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病毒是安全的,传染到人体会带来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王业富:病毒寄生于动物体内,动物长期与它相处,通过进化已经适应这种病毒了。人为什么不适应?因为人身体原来没有这个病毒,人类要启动免疫系统对它进行攻击,攻击就会产生大量的身体免疫反应,实际上这种传染病毒的发病是一种炎症反应,是一种人类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反应。

当年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对于被感染者,应对的方式就是打糖皮质激素,降低免疫力,免疫力降低,相应的因为免疫系统产生的反应就不会那么激烈。根据后来的数据统计,当年SARS传染期,年轻力壮、免疫力强的人群,反而发病死亡率会高,就是这个原因。在这一点上,埃博拉病毒也遵循这个规律。

但这次的肺炎病毒并不如此,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1月22日,目前已有9例新型肺炎死亡病例,5位死者信息公开,年龄从48岁到89岁不等,公开者均有公开疾病),公开者反而是年纪较大的、曾有其他病史的、相对免疫力弱一些的人,死亡率更高。其实,免疫系统是一个双刃剑。正常情况下,一定要免疫力强,抵抗力强,但是,对于烈性病毒一类的传染病毒,比如甲类、乙类传染病,如果抵抗力太强的话,身体还是受不住的。

新京报:相比于家禽,食用野味的风险是什么?

王业富:生物体身上都会携带病毒谱,包括人体。病毒在长期共处过程中,与宿主形成一种平衡,不会产生激烈反应。一般情况下,不会跨物种传播。

经过长久共处的历史,人类对于家禽身上携带的病毒已经可以适应,不会造成大的免疫反应。对于野味来说,人类与其接触得较少,对于它们身上携带的一些病毒,无法适应,会产生免疫反应,也就是“被病毒传染”,严重者甚至有死亡危险。

虽然野味做熟之后,经过高温可以灭活病毒。但还应该看到,食用野味是一个整体的事情,要经过宰杀,在后者的过程中,存在着感染风险。动物携带的病毒,可能会传染到接触人身上。

根据现实生活经验来看,一些“野味”宰杀过程中,接触人的防护措施不到位,甚至没有防护措施,这都是存在感染风险的。

新京报:为什么感觉现在的传染病风险比过去高了?

王业富:现在为什么发现越来越多的病毒感染呢?是因为科技发展了,医疗手段和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前没有发现的病毒,逐渐被人们认识到。过去检测的灵敏度低,最多依靠显微镜,没有基因检测,现在不光有基因检测,还有纳米技术检测,人类对于病毒的认识提升了。

每年冬春季,我们都会有大量感冒病毒,大量肺炎患者,过去是科技手段没有到这个地步,新闻媒体也没有这么发达,这些病毒没有被人们认识、重视,但其实这些病毒、传染病,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因为认识的不足与严重程度,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