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23日晚,在厦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主创团队,获得了一座沉甸甸的奖杯——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在成都,第五届中国国际科幻大会正在举行。聚餐的一群国内外科幻大咖,为《流浪地球》远程碰了个杯,喊道“congratulations(恭喜)!”。
启程去厦门之前,《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先刚刚在成都领走第三十届银河奖的最佳改编作品奖。
银河奖组委会特意提前为龚格尔颁奖,只因想把奖杯和证书亲自交到他的手上。
毕竟,对中国科幻圈来说,《流浪地球》意义重大。
龚格尔领取银河奖。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组委会供图
刘慈欣过得最高兴的一个春节
科幻迷将《流浪地球》叫作“小破球”,是个怜爱的称呼。
这部中国科幻电影的“开门之作”,也实在给科幻圈带来了太多惊喜。
《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在任何场合都没有吝惜对“小破球”的赞美之词。
在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开幕式上,刘慈欣再次表示,他对电影很满意。因为电影“已经大大超出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的预期”。在科幻圈看来,这是一部5-10年后才可能出现的科幻电影,因为制作团队的努力,它提前到来,也提前推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
这部作品,如金鸡奖的颁奖词所说,“实现了中国电影新的跨越”。
刘慈欣甚至表示,这个有《流浪地球》的春节,是他这辈子过得最好最高兴的春节。
《流浪地球》海报
实际上,也有很多人说,《流浪地球》虽然改编自刘慈欣的原著,但是它只是用了刘慈欣原小说中最为核心的设定和背景,整个故事,基本已经是重写。
制片人龚格尔也表示,要感谢刘慈欣给了团队非常大的创作空间:“我们改编时确实做了很多的取舍。”
刘慈欣并不认为原著小说就该原汁原味搬上大银幕。
“这个因作品而异。”有的忠实于原著的科幻电影,彻头彻尾的失败了,如《安德的游戏》;而有的,又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成功,比如《火星救援》。
《流浪地球》剧照
“我赞同电影对小说进行较大程度改编。”刘慈欣表示,电影所受的制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高成本电影所受制约尤其多。它面向的是普通观众,而不仅仅是科幻迷。电影必须把写给科幻迷、科幻读者看的东西,变得让所有层次观众都能接受和喜欢。“从这一点来看,难度非常大。”刘慈欣说。
也有其他电影创作团队问过刘慈欣:你看,你是原著作者,我这电影这么改,你满意不满意?
刘慈欣不以为然:我满不满意根本无关紧要,关键是观众满不满意。
“如果真正让观众特别满意特别能接受的作品,我们原作者一般是不会满意。但是这个无关紧要,我们必须得面向观众。”
不必执着于科幻的“软”和“硬”
《流浪地球》是部高成本硬科幻电影。但也有人认为,电影中呈现的,没有刘慈欣原著那么“硬核”,似乎还“软”了些。
科幻电影,软点好还是硬点好?
“这个问题就好比你喜欢吃咸豆花还是甜豆花。”《科幻世界》副总编拉兹说。他几乎每天都会听到读者不同的声音:你这小说写得太“软”了,不科幻;你这小书写得太“硬”了,我看不下去。
《科幻世界》副总编拉兹 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组委会供图
而拉兹觉得,“硬”或者“软”,不是一个孰优孰劣的选择。“没有谁对谁错。在中国目前的科幻电影发展阶段,首先是要活下来。”拉兹说。
龚格尔也认为,作为电影人,还是希望为科幻事业打开渠道,鼓励更多年轻创作者尝试不同的方向,比如面向市场的商业片,或者面向纯科幻的以作者表达为主的艺术类型片,科幻电影可以,也应该百花齐放。
而且,究竟什么是硬科幻?是否科幻片里充满科学知识,就担得起一句“硬核”?
“不完全是这样,科幻的‘软硬’更多的在于他的思维方式。”刘慈欣说。比如电影《盗梦空间》和阿西莫夫的小说《基地》,几乎没讲科学知识,但它就是硬科幻。
《流浪地球》剧照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直言,没必要膜拜“硬”。软科幻和硬科幻,各有不同的使命。硬科幻,确实也有自己的现实困难——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来展示它。这个资源不仅体现在投入上,也体现在电影的放映时间上——你必须花足够多的时间来在电影里展示你的技术细节。而且,越是所谓的硬核科幻,越容易出现“硬伤”。一旦被推崇的科学细节不真实,反而成为对科幻作品的一种伤害。
“软科幻和硬科幻天然是平等的。”江晓原强调。
拿了金鸡,然后呢?
金鸡奖的颁奖词这样评价《流浪地球》的叙事——影片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主题,在宏观叙事和人性微观描述之间获得完美平衡,温暖而有力地表达了中国对于未来世界的历史责任。
它是一个好故事。但是好的电影故事不常有。
《流浪地球》剧照
科幻电影界需要更多的故事资源,也需要优秀的改编剧本和原创剧本。
导演、制片人张小北坦言,现在中国的科幻项目多,编剧就成了全行业头疼的问题。“我们写科幻题材,要有基本的科学素养。”
不能仅停留在改编,也应该有原创剧本,但现在国内科幻电影剧本,绝大部分都是拿科幻小说为基础进行再创作。“这可能也折射出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的科幻编剧,比较短缺。”刘慈欣说。
《流浪地球》一举拿下重量级电影奖项,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科幻电影就走上了“花路”。
许多人都认为,中国科幻电影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
“我们不能指望一部电影带来整个科幻影视产业的繁荣。”刘慈欣此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繁荣要建立在一个很大的数量基础上。观众能看到的美国的科幻电影,每年可能只有那么几部,但实际上,它们还产出了大量普通的、上映后没有什么水花的科幻电影。“我们必须有金字塔的底座才能保证产生更好的作品。刘慈欣强调,不能说,一部电影出来了,成功了,产业化大门打开了;再来一部电影,票房失利了,口碑砸了,大门就关上了。“这种思维方式不是有产业整体观的思维方式。”
刘慈欣此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
张小北也有同感。“现在国内电影制作者、创作者、投资者,这是我们经常开玩笑的说‘金主爸爸’,都在找下一个《流浪地球》。我们毫不留情给他们泼一盆冷水,一部好的电影需要你有才华、毅力、资本以及运气,这四个因素动态平衡,才能把电影做到最好。”
他觉得,得不断有东西出来,摆在这儿,像集市一样,让观众选择,必须拓展科幻电影的不同路径。“在未来3-5年如何寻找一条类型化的电影之路,也是中国科幻电影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无论如何,恭喜“小破球”,带着希望,继续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