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古城“七大门”溯源
“白鹿城”是一座具有1680多年历史的古城。据《永嘉县志》载,温州有城门七座,分四向而立。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著名风水师郭璞,采取依江、负山、通水的原则进行选址营造,设计了东庙、南市、西居和北埠的城池布局,形成“门前流水、户限系船、花柳饰岸、荷渠飘香”的江南水城特色。根据城内外九座山头的不同方位,在建城过程中在四周筑有七座城门,这就是历史上“七大门”的由来。
对于古城,人们所知甚少。温州已故著名画家杨景艺创作的《温州百景图》中曾有部分古城门的生动记忆,对鹿城人文历史颇有研究的市文联副主席金文平,本期将与读者一起,溯源温州古城的“七大门”。
“叮叮当,罗嘞。叮叮当,罗嘞。山脚门外,罗嘞,罗罗罗嘞,孤老堂。松台山上仙人井,罗嘞。妙果寺里猪头钟,喔罗嘞。”在温州民谣《叮叮当》中,歌词的第一句就提到“山脚门外孤老堂”。这句歌词中的“山脚门外”就与古鹿城的城门有关。古鹿城始建于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历史上曾经多次得以改建扩建,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明朝万历20年,当时几乎整座古城都得到修造。因此,目前所讲的温州古城七大门就是在那个时候确定的。
●永清门
永清门以永嘉、乐清首尾二字取名。又名“麻行门”,麻行即江心南码头道路,永清门便坐落在路口。到现在温州人还是将“麻行”二字作为当今地名由来的依据。经常乘坐望江路公交车线路的市民,途径该路段时候,还有站头被称为“麻行码头”。
●迎恩门
迎恩门坐落在古城的西北面,温州人又习惯叫作“西门”。其遗址就在今天西门大街的最西端。据说:古代当皇帝从这西面城门出入时,百姓们便跪倒在地,口称万岁,迎候请恩,因此得名叫“迎恩门”。
●来福门
来福门由“山脚门”演变过来。其实,山脚门正确的讲法叫“三角门”,是以它所在古城池的三角地而取名。
来福门,位于古城西南处,明代以前,叫做“三角门”。历史上,此城门一直作为郊区百姓经商和城内出殡的必经之门。
当时乡下农民自己制成的咸菜都是通过温瑞塘河,用小船儿送到山脚门外,然后运往城内大街小巷,一路担,一路卖的。另外,但凡城内有人亡故,也是从山脚门出来,抬到清明桥上船,然后到坟山埋葬的。过去温州俚语曾有“担进菜咸,抬出尸柴”的讲法,人们感觉从山脚门进出不是很吉利。当地人认为这个“山脚门”不雅致,也不吉利,就把他改为“来福门”,意思是讲,从此以后福星高照,幸运尽来了。
●永宁门
因温州在唐武帝五年公元(622年)得名永宁县,故取名永宁门。
过去,人民中路和人民西路的交接点,便是原永宁门的遗址。因为永宁门位于瑞安门(俗称大南门)之西,其城门洞较大南门要小,故人们习惯称之“小南门”。
小南门外便是温瑞塘河,其间自广利桥至任宅前一段称为“小南门河”,系旧时城内至瑞安的内河运输干线,有至茶山、梧田、梅头、茅竹岭等多条航运线路,而小南门码头便应运而设。因此,小南门河便成为内河各条航运线路的始发站和所有水上运输船只的集散地。每日从早到晚热闹非凡,逢高峰时,整个河面上百舸争流,颇为壮观。
●瑞安门
“瑞安门”坐落古城南侧,遗址就是现在人民路开发之前的人民东路和人民中路的交界处。“瑞安门”出处要追溯到宋咸淳元年(1265年)。据记载,因温州当时曾称过“瑞安府”,所以将当时南侧的城门取名叫“瑞安门”。又因为这城门坐落在古城的正南方,所以人们习惯称作“大南门”。如今,大南门地处鹿城的旧城中心地段,高楼鳞次栉比,每到夜晚霓虹闪亮,成为市区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
●镇海门
镇海门坐落在古城的东面,温州人习惯叫作“东门”。
“东门”就是当年的镇海门。据说这座城门上有城楼,下有拱门,是城内外的交通要道(如左图)。镇海门的遗址在今天康乐坊的东端,当时是在海坛、华盖二山相接枢纽之处,也是现在华盖山北麓石级的登山处。这座城门过去都是用石陶瓷筑成的,所以也有人称作“石窟门”。古城“东门”的位置大概在现今市区环城路和康乐坊的交叉口,市民对此处的明确叫法是“涨桥头“。但是,很多温州人仍是习惯地称此处为“东门”,如果您乘坐出租车时说要去“东门”,想必一些熟悉地形的本地司机还能心领神会。
●望江门
望江门坐落古城的正北门,位置就在旧城拆迁前屯前街、港务巷、北鹿巷以及朔门街四条街巷的连接处。
据说,望江门旁边原来还有一扇小水门,现在水门底、水门头这二条巷就是由此得名的,所以当时温州人习惯将这里称作“双门”, 后人又将此地以方言谐音更名为“朔门”,并一直沿用至今。2004年,市文物部门在朔门街口发现了唐代古城门遗址,对进一步研究温州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市民所熟悉的朔门街,就是古城“望江门”的出城街巷。当年,郭璞建城时就有“东庙西居、南市北埠”的规划,朔门街刚好位于古城的东北面。因此,很早以前,朔门街及附近的七枫巷、永宁巷等就有大小七个寺庙。正因为寺庙多、香客多,又紧靠瓯江的南埠头,朔门街成为北边乡下进城的通道。听老人们说,瓯北来的渡船一靠岸,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朝这条街上涌。朔门街一直是当时的商埠中心,沿街两旁的商店鳞次栉比,不论柴米油盐、布匹针线、蜡烛高香,店铺里应有尽有。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南北货物的集散地,繁华一时。
如今,鹿城区政府对朔门街进行了修缮、保护,街巷内一座座雕梁画栋的木楼、青苔依附的防火墙依稀透出当年的古城风韵步入朔门古街,新近开张的古玩店、传统工艺品店和小吃店,沿街错落分布,别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