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构建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和科学融合创新的新范式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赵超:构建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和科学融合创新的新范式

11月2日至3日,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艺术家、科学家、学者、高校师生、媒体人士等数百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AS-Helix: 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与科学融合”这一命题展开多元对话和思考,探讨艺术与科学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深度融合、创新协同,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永续发展。

本届展览和研讨会的执行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清华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赵超接受凤凰网独家专访时表示,设计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艺术和科学结合的产物。要成为好的设计师,跨学科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把文化和科技充分融合,面向产业需求,构建艺术与科学协同创新的新范式,创造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可能性,是设计师的责任所在。

以下为专访实录:

凤凰网:通过这两天的活动,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赵超:目前面对人工智能、3D打印等这样全新的技术挑战,清华大学联合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和学术研讨会,探讨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产业、文化带来的诸多挑战,并展现出多样化和探索性的创新解决方案。我想,这个展览是在尝试构建一种话语平台,一个不同文化背景和学科背景的专家进行思想交流和协同创新的平台。在这次活动中,不仅有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对话讨论,更有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合作演讲,我想,这开创了艺术与科学对话共创的新范式,在国际上的相关学术领域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型尝试。

我认为今天的活动,在人工智能推动的艺术与科学协同共创的领域里,呈现出更为广泛的国际化特点和对学科未来发展的引领性力量。我们邀请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参展交流,这些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在这个平台上产生了很好的交叉融合式的化学反应,共同探讨未来全新的可能性。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顾今天的展览和论坛所关注的话题和讨论的一切时,我希望它将成为一个里程碑,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中国向全球表述一种充分拥抱新技术革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进行跨学科和跨文化整合创新的探索和尝试。

在艺术与科学协同创新的诸多领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已经在国内外构建了富于全球影响力的学术声誉。早在2001年,我们举办第一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的时候,即开启了当时中国在学科融合与构建产业未来方面的设计创新探索,具有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本次展览和研讨会是继过去四届活动后,又一次备受关注的学术盛宴,将艺术与科学协同共创的主题推向更为高远的战略性高度。

凤凰网:您教学多年,您认为艺术与科学的交融发展对当代设计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和期待呢?您对青年学生有何建议?

赵超:设计学本身就是一种交叉融合的创造性过程,设计就是创造未来,这个学科很吸引具有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我们所生存的人为世界其实都是设计师构建的。成为好的设计师,就需要具有跨学科的创新能力,这是设计学科的重要基因。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在诞生之日起,就是艺术和科学交叉融合的产物,当然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愈加细分,导致人们往往会忽略人类认知和知识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存在的基本逻辑,而更关注纵向领域的研究,这就更加需要将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和创造人为世界的探索实践活动拉回到系统认识论的原点,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整合式的创新。

在历史上,像达芬奇这样的大家,如果需要给他贴一个标签的话,他是集艺术家、科学家,医生,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师为一身的创新全才。所以在我们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进程中,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需要高度重视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强调做中学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于设计的整合特性将文化、技术、用户等要素进行交叉融合,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的可能性,这是设计师的重要责任。

清华大学借助于艺术与科学的协同创新,不断构建和完善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我们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领导力的设计创新人才,他们应该具有国际化视野、跨学科能力、管理组织能力,进而能够面对全球化挑战,不断提出创新性的产品/服务/系统解决方案。本次展览中的入选作品可以充分体现出上述创新型人才的构架标准。

凤凰网:今天下午(编者注:11月2日)进行了2019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评审会,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次参赛的情况吗?

赵超:这个展览从年初开始筹备,我们聚焦的主题是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艺术和科学如何协同创新。

经过全球范围的作品征集和遴选,共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和设计师参与提交作品,最终参展的作品有120多件,分别来自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荷兰、土耳其、瑞典、俄罗斯、波兰、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和地区。

参与的单位包括15家国内院校和单位,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更有40多家具有影响力的国外高校、研究组织和艺术机构的积极参与。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搭建一个全球化的高端学术平台,通过国家博物馆,向中国大众传递艺术与科学交叉融合创新的理念。

文/凤凰网 宋东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