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达·芬奇| 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历史回顾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对话达·芬奇| 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历史回顾

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李政道

科学揭示宇宙的奥妙,艺术揭示情感的奥妙。

——吴冠中

第五届 “ 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 ( TASIES 2019 )将于 2019 年 11 月 2 日至 30 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由清华大学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承办。其中,活动开幕式时间为 2019 年 11 月 2 日,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时间为 2019 年 11 月 2 日、 11 月 3 日。

“ 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 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和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发起,作为一个世界级高端学术品牌,备受国内外瞩目。 我们已连续推出 “ 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 历史回顾,本期介绍于 2016 年成功举办的第四届活动盛况。

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探寻隐秘而未知的世界

2016年9月11日,“对话列奥纳多·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在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展。开展当天也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正式开馆日,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观。

此次展览共展出60 幅列奥纳多·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迹、维斯皮诺临摹的布面油画《最后的晚餐》,以及表现当代艺术与科学领域最新成果的12 件作品。它们可以被视为达·芬奇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拓展和延伸,丰富和提升了展览的策展内涵,以“对话”的方式演绎了“过去与未来重叠,东方与西方融合,艺术与科学碰撞”的展览主旨。

《最后的晚餐》 布面油画 维斯皮诺临摹

整个展览“静态”与“动态”结合,“经典”与“创新”交融,从多领域、多角度阐释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跨越时间与空间界限,探寻物质与非物质因缘,激起东西方文化思潮碰撞,启迪人类文明时代方向,用“穿越”的勇气和眼光去寻找和发现其中隐秘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思考。

本次展览是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在意大利境外规模最大的一次公开展览,所展出的手稿真迹全部来自创建于1609 年的米兰昂布罗休图书馆。该图书馆共收藏有《大西洋古抄本》全部1119 页手稿,是达·芬奇手稿中数量最大、研究意义最为重要的一批,主要涵盖了达·芬奇从1478 年至去世前的工作与生活经历,精选了达·芬奇在自然科学、数学、预言与寓言、建造、军事、机械六大领域的研究,涵盖地理学、植物学、天文学、飞行学、水利学、文学、民用建筑、公用建筑、军事、仪器制造等诸多内容。

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手稿(部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与此同时,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也于9月11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召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徐迎庆、时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以及来自意大利、瑞士、西班牙、法国等国的学者,共计12位中外嘉宾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内容涉及计算机模拟图象、艺术的哲理、仿生学、色彩学、大脑认知、达芬奇绘画修复、交互设计等,体现出当代艺术与科学交叉的探索。其中,法国艺术家劳伦特·多米尼柯介绍了以苍蝇作为基本元素的艺术互动系统的建立和作品衍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以《画境》为题阐释了中国传统里的“道”与艺术;意大利昂布罗休图书馆副馆长傅马力以《达·芬奇艺术中灵魂的感动》为题将达·芬奇画作与中国画进行对比与联系;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以《大脑中的美》为题介绍大脑对于图像、声音等感知的研究;瑞士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以《作为城市活动的建筑》为题介绍了他最近建筑作品的设计体会。最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以《终结还是重生?——智能时代的艺术新形态思考》为题阐述了新技术带给艺术的创作启示,并论述了艺术与科学的辩证关系。

本届活动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共同承办。

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作品精选

《仿生智能蝴蝶》《仿生智能蚂蚁》

作者: 费斯托公司/德国

年代:2014

Festo公司制造了大量的以生物为灵感的飞行机器人,包括仿生蜻蜓、仿生昆虫等。蝴蝶机器人要比其他的仿生飞行机器人要漂亮,每一个都能独立运行,通过能够独立控制的翼来调整自己,以按照预编程的路线飞行。

仿生蚂蚁模仿其自然原型,根据规则,共同协作。它们彼此交流,相互合作,共同行动,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协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普朗克宇宙:宏观》

作者: 池田亮司/日本

年代:2015

艺术家在与欧洲原子研究组织科学家的合作过程中得到启发,用超大尺度投影艺术形式构建了一个空间与声音相融合的沉浸环境。作品《普朗克宇宙-宏观》在超对称性理论的指导下,以多媒体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了量子物理理论中不同尺度和维度下的宇宙。

玻璃与折纸

作者: 埃里克·德尔曼、马丁·德尔曼/美国

年代:

2014

该系列是两种材质的稀有组合——折叠纸和吹制玻璃。 这种玻璃是在带眼罩的情况下制造的,这样2000华氏度的材料造型完全是通过触摸完成,匹配纸的造型。 该系列中的每一件产品都是人工吹制玻璃,空心的“头部”包含一个手工折叠纸件,带有弯曲折痕的纸立体,好像“瓶中船”。

《鉎命》

作者: 卢秋宇、王莉媛、米海鹏、师丹青、梁杰、江美佳、郭嘉婧、谢琛睿、盛磊、袁博、刘静/中国

年代:

2016

如果一滴液态金属可以捕猎、进食、消化、游动,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它是有生命的? 《鉎命》是一组饲养着液态金属软体动物的交互装置。 生活在装置中的液态金属软体动物仿佛真的具生命与自主意识,在与参与者互动时会表现出害羞、好奇、淘气等不同的性格,引发参与者对于究竟什么是生命的思考。

《水晶星球》

作者: Swine工作室/英国、日本

年代:

2015

讲述了一个将新近发现的全部由水晶构成的星球打造成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的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名年轻的男性制图员,正是他负责设计改造水晶星球的景观。 这部影片以其现代主义预言性的场景、超微距拍摄角度,场景设计和纪念性的景观布置,向60年代的科幻经典致敬。

《无限的限制(艾克哈特的光)》

作者: 伊夫·萨赫内/法国

年代:

2015

作品细节来源于颜色阴影现象,缘于我们大脑的曲解。当光源把一束光线照射到一个白色表面上时,它能够产生一个阴影。如果第二个光源照射到同一物体上时,第二个阴影就会形成。如果一个光源是彩色的,而另一个光源是白色的,奇怪的是两个阴影都是彩色的。通过在特定过程中构造阴影,颜色的种类就会增加。作品是照明艺术与色彩科学的完美结合。

《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棉花》

作者: 李天元/中国

年代:

2015

天然的非转基因棉花每棵都有个性,像人一样外形和颜色都不同不完美甚至有点丑。 转基因棉花每棵都饱满色泽均匀。 转基因、化肥、激素等技术提高了植物的抗病能力和产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大脑动画》

作者: 鲁晓波、邓岩/中国

年代:

2016年

作品主要描述的是脑机生命科学中脑机变化的可视化艺术再现,是大脑直接介入艺术创作的尝试,观者与参与者本人将是这件作品的直接缔造者,图像和动画将会随着介入者不同的脑机生理自然波段的异同,创造出不同的沉浸式的视觉艺术景观。 一方面,作品中图像的艺术化生成的绝对触发因素是不同大脑介入后的生理反射,另一方面 ,艺术设计对于科技可视化再现的艺术阐释及设计也将大大加强观者对于抽象的脑机生命体征和对其科学价值的理解维度, “大脑的交响”将会编织出一道科学与艺术对话的美妙艺术景观,对于科学和艺术本体的探索都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

《红荷塘》

作者: 刘巨德/中国

年代:

2012

纵横交错的点线面,深沉而通亮的色彩,画面所有的元素都发出声音,像庞大而有序的队伍在行进。 你若在很远的地方,只要目力所及,一定能看到扑面而来的墨彩; 听力所及,也一定能听到画面发出的声音,领略铿锵有力的节奏和美妙动听的音色。 在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下,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而慢慢沉静下来,再去看,似乎在激昂外有一种清幽,在深沉外有一种轻盈。

《世纪智者》

作者:冯远/中国

年代:2015

该作品刻画了百余年来160余位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世纪智者,其中既有中国的李大钊、严复、蔡元培、鲁迅、郭沫若、钱学森、梅兰芳、齐白石等,也有外国的马克思、爱因斯坦、托尔斯泰、诺贝尔、爱迪生等。这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如群星灿烂,照耀着人类前行的方向。

更多详情,请参阅以下网址,

或点击文章下方

阅读原文

http://www.enad.tsinghua.edu.cn/art_science/index.htm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图文编辑/罗雪辉 若涵

公众号视觉设计/杨晋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