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国际峰会 | 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的大咖们(二)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艺术与科学国际峰会 | 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的大咖们(二)

【研讨会预告】

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

中国国家博物馆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时间

11月2日

第一场:9:00-12:30

第二场:13:30-15:30

11月3日

第三场:9:00-10:00

第四场:13:30-17:00

地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剧场

主旨演讲嘉宾简介 (第二部分)

Refik Anadol

媒体艺术家、Refik Anadol 工作室创始人;2019洛伦佐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Media Artist; Founder of Refik Anadol Studio;

"Lorenzo il Magnifico"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2019

Refik Anadol是一位媒体艺术家,他的工作主体将创造力定位于人与机器的交集。Anadol的网站特定参数数据雕塑,现场音频/视频表演,沉浸式装置有多种形式,提供一个重新思考物质世界,思考我们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思考机器的创造潜力的契机。

机器视角中的空间:用数据和人工智能创造艺术

Space in the Mind of a Machine : Creating Art with Data and AI

随着21世纪初期计算技术的兴起,建筑和媒体艺术已成为紧密联系的学科。将信息技术与机器智能结合起来,建筑,作为一门学科,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扩展了“空间”的定义和设计。艺术家将分享他的先驱艺术作品,改变了大众对理解艺术人工智能的理解;艺术家还将分享算法及其功能,在演讲中加入更为深刻的内容。

Naren Barfield

皇家艺术学院副校长兼教务长,英格兰研究学会理事

Deputy Vice-Chancellor and Provost, Royal College of Art, and Council Member, Research England

Naren的研究领域包括美术、艺术与设计、空间哲学、全球公民、跨国教育、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由谁而起?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设计和科学

Whose 4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rt, Design and Science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纵观历史,艺术、设计与科学始终是密不可分的。自20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由机械技术到电子科技的转变,见证了电子技术和数字自计算机的崛起以及因特网和万维网催生出的信息时代。无论我们有没有相应的控制力量,转变都将必然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人类、材料和数字化的问题;思考“真实”与人工智能的边界在哪里;思考我们的道德原则以及我们的选择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抑或说是利用。

程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Member of China Engineering Academy;

Professo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Director of Biochip Beijing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程京院士从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生物技术研究,在生物芯片的研究中有重要建树和创新。站在国际生物芯片研究前沿并结合国情,主持建立了国内急需的疾病预防、诊断和预后分子分型芯片技术体系,领导研制了基因、蛋白和细胞分析所需的多种生物芯片,其中部分芯片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进入临床应用,实现了生物芯片所需全线配套仪器的国产化。并打造了以中医现代化为核心的大健康管理平台。

艺术,科学和健康工程的解答

The Translation of Ar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or Health

Paul Priestman

全球设计咨询公司普睿谷

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

Co-founder and Chairman of Global Design Consultancy PriestmanGoode

Paul Priestman创办的普睿谷(PriestmanGoode)公司专注于航空、运输、环境和产品设计方面的大型项目,他的作品每天在被世界各地数百万人使用着。在过去的30年中,他的未来概念屡获殊荣,这一概念旨在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鼓励可持续的、长期的思考方式。他是有关设计和创造性未来思维的鼓舞人心的演讲者,展现了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在打造可持续未来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Design in Creating Sustainable Futures

设计有助于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在本次演讲中,Paul Priestman将讨论在面临持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时,将设计整合到所有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中的重要性。

Christa Sommerer

林茨艺术设计大学教授

Professor of the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in Linz, Austria

Christa Sommerer是国际知名的媒体艺术家,研究员和交互艺术的先驱。研究领域是互动媒体艺术,交互设计。她在美国和日本工作研究和教学了10年后,与Laurent Mignonneau一起在奥地利林兹艺术与设计大学成立了界面文化系。Sommerer此前曾在日本岐阜的IAMAS国际媒体艺术与科学学院担任副教授,并在日本京都的ATR媒体整合与传播研究实验室担任研究人员和艺术总监。她曾在美国剑桥的MIT CAVS,美国伊利诺伊州香槟厄本那的贝克曼研究所和东京的NTT-InterCommunication Center担任访问学者。Sommerer还是丹麦奥尔堡大学的Obel客座教授和筑波大学的客座教授。2019年,她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

艺术的相互作用—— 创造全新的交互场景

Artistic Interfaces - Creating Covel Interaction Scenarios

在日益网络化的社会中,技术进步正在改变着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方式。与环境相关的社会挑战或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需要新形式的数字创造力。媒体艺术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改变模式,带来使整个社会受益的新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她将在演讲中带来位于交互设计和交互艺术之间的艺术界面的各种示例。

宋继强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

Dean of Intel Labs China

宋继强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移动智能设备创新、新型人机界面等。

计算智能拓展艺术视界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Expands the Vision of Art

艺术是人类思想和情感表达方法的最高境界,与严谨、理性、数字化的计算科学似乎难以沟通,或者说不好用计算机语言来表达。随着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我们惊喜的发现计算智能在很多方面可以与艺术连接,在时空变化、虚实结合、跨界创新等多维度上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本报告将介绍通过计算智能和无线通信技术与传统的舞台艺术、绘画艺术、服装设计艺术、瓷器艺术进行创新性结合的实例,来启发艺术和科学工作者的更多奇思妙想。

Marcel Jeroen van den Hoven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伦理与技术学教授

斯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总编辑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Full Professor of Ethics and Technology a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ditor in Chief of 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ringer Nature)

Jeroen van den Hoven是代尔夫特价值设计研究所的科学总监,他曾是4TU道德与技术中心的创始科学总监(2007-2013)。2009年,鉴于在道德和ICT方面的出色工作,他获得了世界道德技术奖以及ICT社会IFIP奖。Jeroen van den Hoven是荷兰负责任创新研究委员会计划的创始人,曾在2016年之前担任项目主席。他是欧洲委员会欧洲道德小组(EGE)的常任成员。2017年,他被授予荷兰狮子会骑士勋章。

人工智能之伦理道德:为责任而设计

AI Ethics: Designing for Responsibility

许多形式的人工智能与人类责任理想之间的关系令人困扰。人工智能可以更具体地打破个人承担责任的条件。因此,使用AI负责任创新需要明确关注为责任而设计。

Victoria Vesn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设计媒体艺术系教授;

加利福尼亚纳米系统研究所

艺术科学中心主任

Artist and Professor at the UCLA Department of Design Media Arts;

Director of the Art|Sci Center at the School of the Arts and California NanoSystems Institute

Victoria探索介于学科和技术之间的实验性创造研究。通过合作艺术项目,她研究了通讯技术如何影响集体行为以及与科学创新有关的身份转变观念(威尔士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她的工作包括与作曲家、纳米科学家、神经科学家,进化生物学家的长期合作,并将这一经验传递给了学生们。

我们只是(外星的)星尘:既伟大又渺小的AI(人工智能)和生命体

We are [Alien] Star Dust: Macro Micro AI and Life

每个生命体都包含氢原子,每个物质元素都是在恒星中通过这些原子的聚变而产生的。而我们也是通过核聚变从星尘中创造出来的,我们都是星尘,并且在振动领域中共同发挥作用。在当今气候被破坏的时代,我们通过网络和强大的微观手段可以看见和听见更多的信息——从脚底的菌丝体到海洋的最深处,再到每天都有大量微陨石落在地球上。在本次演讲中,Victoria Vesna将列举一些艺术家和科学家合作创作的例子,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帮助提醒人们对目前世界状况的认识。

叶锦添

世界著名电影与舞台美术指导;

视觉艺术家以及服装设计师;

第73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获得者

Academy Award Winner of Best Art Direction for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in 2001; world-renowned art director for stage and film and visual artist

叶锦添不断探索及介绍其“新东方主义”美学理念,诠释古代文化对未来的启示。其创作游走于当代艺术、服装、舞台、电影美术等多元领域。

虚空中的记忆体

Invisible Spiritual DNA

当我细看显微镜下DNA的组织,看见生命细微结构的变化,感觉到其上还有一层看不见的东西,我称它为精神DNA。物质是从精神在时间与空间之下遗留的痕迹,慢慢形成一种代谢性质的存在而不断延续。它的延续需要持续的精神能量的参与,它的痕迹显现在质感、密度与量感上,表面的细密纹理显示着冷却的结构,我们在精神层面去看这个世界,它与实体无异,使我想起了除了物质的DNA历史以外,还有一个精神DNA的历史,有了两者,整个时间的概念才能完整。

张钹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Dean, Institut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singhua University;

Fellow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张钹院士2011年被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名誉博士,获2014年度CCF(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他从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等理论研究,和模式识别、知识工程和机器人等应用技术研究。在上述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和5部(章)专著。其科研成果获ICL欧洲人工智能奖等。此外,他是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者之一,并于1990-1996年担任该实验室主任。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与艺术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目前国际与国内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都在积极探索机器创作文艺作品,不同的文艺门类,难度不尽相同。其中,对对联和赋诗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如果有一天这些作品达到这样的水平,即一般人甚至行家都无法判断它是由机器完成,还是由人类完成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是否需要对文艺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义?这种情况发生之后,对于人类是祸、还是福?人工智能是颠覆了人类的文艺创作,还是促使文艺的繁荣?在这个报告中,我们愿同大家一起讨论。

注:以姓氏首字母为序 图文编辑/罗雪辉 冯佳琪 若涵 公众号视觉设计/杨晋 冯佳琪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