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好学生陈念的校服和小混混小北的衬衫挂在一起,在夜风里摇摇晃晃。在高考的背景下,两个底层青年趔趄着朝前走,把少年成长、残酷青春和校园霸凌的故事讲完。票房3天6亿,豆瓣评分8.4,《少年的你》算是叫好又叫座。
周冬雨和易烊千玺贡献了足够的演技,给这部电影增加了不少关注度;同时,现实题材的加持,以及原著“融梗”争议,多种因素裹挟在一起,近几天来,《少年的你》热度居高不下。
电影在重庆取景,有大量仰拍和俯拍,不断强化空间概念。所有全景都显得逼仄:人头攒动的校园,不停翻涌的乌云,重叠的立交桥,密集的雨伞……摇摇晃晃的手持镜头,也制造了同样的氛围:压抑、迷茫、惶恐、未知。
这也是电影主角陈念和小北的青春基调。
后来,导演曾国祥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拍摄前本来选定了几个城市作为备选,第一站去了重庆,便再也没有去其他地方。“我们想要营造一个比较压抑的氛围,因为这个戏里面的人物就好像都逃离不出一个地方似的。”他在那次采访中说。
这座城市有重叠的山峦,也有神秘的灯火,镜头摇过潮湿多雾的隧道,沿着石板小路和交错的电线,见到它的另一面。
于是,所有关于成长、挣扎与逃离的故事,在古老的山城落了脚。
电影上映后的第三天,扮演少年小北的演员易烊千玺在微博发布长文,回忆重庆盛夏的燥热,以及阴暗角落、潮湿街头和马路牙子上深绿色脏苔藓,他对那个夏天的定义是:残酷又温柔。
电影主演易烊千玺 、导演曾国祥、监制许月珍。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二)
没有人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人是绝对的坏人,小混混有正义温暖的一面,好学生曾在人群中默不作声,就连霸凌者也在某种意义上是家庭暴力的承受者,但无知的恶意、对生命的毫无敬畏让人倒吸冷气。
胡小蝶跳楼后,面对警察的盘问,施暴者理直气壮:胡小蝶死了不好吗?她要是没死的话她妈也弄不到那么多钱,说不定学校一闹能给上几十万呢。她要是没死的话,考上大学,工作,得多少年才能孝敬她妈这么多钱……
老警察讲起自己曾经碰到过的案子:一帮高中生,把他们同班男生活活打死了。后来录口供,原来没有一个人知道,人是可以被这样打死的。
那,谁该为校园霸凌埋单呢?施暴者被停课,班主任被停职,学校在走廊安装了预防跳楼的防护栏,似乎能做的都做了。
电影里,老警察和年轻警察一起吃火锅,老警察说:别看这些案件发生在学校里头,可不只在学校那么简单。你去问校长,校长只能去找老师;你去找老师,老师只能让你去找家长;家长跟你说,我在深圳打工呢,一年就见孩子一回。你说你找谁去。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每个参加过高考的人可能都对这样的题目留有印象: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或是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答案模板清晰明了,诸如:学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家庭加强关爱和疏导,有关部门加强法制宣传……事实上,世界的复杂,社会的复杂,人的复杂,远非一两句话能断论和囊括。
类似的话题纪录片导演周浩曾在一期演讲节目中提及,他谈到,很多人对留守儿童的第一反应是:怪父母喽,为什么不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事实上,世界不是可以这样简单解读的。“你不能把板子打给妈妈,你也不能把板子打给爸爸,但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你会更加感受到人的复杂性。”
那么,电影也好,纪录片也好,这些直面现实的影像,能做的是什么?
德国汉学家Ackermann曾担任一个中国艺术展的策划,周浩问他,你想给看过这个展览的德国人、欧洲人留下怎样的印象?
对方回答:混沌。并解释:欧洲人对中国,已经有一些很固化的观点,我希望他们看完我这个展览以后,对中国的概念模糊起来,不再那么坚定别人所告诉他们的那个中国,开始用自己的方法来想象这个国家。
周浩从中找到了影像的意义:展现世界的复杂,冲破成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从胡小蝶到陈念,再到小渺,从椅子上的红墨水,到巷子里的殴打、凌辱,校园霸凌不停发生着,没有人知道下一个是谁。
从围观者变成受害者,让陈念有了改变的转折。但在家庭部分,父亲的痕迹是完全没有的,卖三无面膜被追债的母亲也基本缺席;而警方由于“找不到直接证据,(校园霸凌的案件)无法进入到司法程序”,陈念渐渐对“大人”丧失信任。小北担任了保护她的角色,坐上小北的摩托车,“去哪都行”,是乏善可陈的少年生活里为数不多的能动性。
小北的一句“我保护你,你保护世界”让很多观众眼前一亮,不过电影对后半句的阐释相对较弱。或许是题材本身的价值和演员演绎的亮点,让人忽视或者原谅了故事内核的陈旧,以及人物关系和情节推动上的瑕疵。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个让陈念自救的渠道,则是高考。算不得是个美好世界,那里充斥着鸡血沸腾的条幅和口号,按照成绩安排座位的残酷,还有题海战术、竞争、甚至妒忌。但对陈念来说,她要为了高考忍受来自身边的欺凌,同时期待通过高考摆脱欺凌。考大学,去北京;和小北一起走出去,并肩走在马路上,是她的星空。
(三)
电影上映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关于少年时期、关于校园霸凌的回忆,不仅有被霸凌者,也有施暴者,助纣为虐者,以及围观者。
许多人的回忆中都会有那样的一个人,或许因为性格孤僻,或许因为成绩太好,或许因为生理缺陷,或许只是因为足够普通,而被大家孤立、排斥、嘲讽,甚至凌辱、施暴。
和影片里展现的一样,总有许多人站在四周,沉默、围观或是加入他们,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要做些什么。
著名导演陈凯歌曾在自传里回忆过少年时期遇到的一位老人,在破屋里,眼睛晶亮晶亮,看向门口看热闹的小孩们。陈凯歌听说,只有就要饿死的人,才有那样晶亮的眼睛。后来老人死了,破屋被拆了。
许多年后,陈凯歌为少年的自己感到吃惊,因为没想到应该而且可能为老人做点什么,而只成为了一哄而散的孩子中的一个。
“类似的事情我以后看过不少,许多淡忘了。不忘的是那双眼睛,晶亮地长在我的背上,晶亮地看着世界。”
《少年的你》中易烊千玺饰演的刘北山。图片来自网络
每个站在人群中的人都是拥有安全感的,而被孤立于人群,则意味着危险。为了防止自己脱离人群,最好的办法就是默不作声地留在其中,永远不要站出来;甚至当多数人作恶时,加入他们,成为帮凶;倘若不小心脱离了多数、需要作恶才能回到人群时,当然毫不犹豫。
《少年的你》电影中的小渺,是霸凌者的小跟班,“明明什么都听她们的”,却也成为被霸凌者。校门口相遇后,陈念陪她回家。但当两人被霸凌者围攻,有人喊出“小渺,打她”时,她最终把拳脚伸向了陈念。
恐惧的推力,超越善意,超越同情,超越悲悯。
影片结尾,关于治理校园霸凌的政策法规呈现在银幕上。2013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治理校园欺凌的11个举措;2018年,依照国务院指导性文件,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治理校园欺凌的地方性法规。
电影让观众们想起了各自的少年岁月,以旁观者的身份回看,原本可以理性与慈悲,却把拳头砸向了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原本可以帮助和改变,却成为了人群中沉默的大多数。
赫拉克利特说:善与恶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不知道何为恶,焉知何为善?
出离愤怒和控诉,进入理解和反思,或许是现实题材电影的意义所在。很多时候,文艺作品扮演的角色,是站在人心的小房子外面,嘭嘭嘭地敲窗,让我们在麻木、淡漠中惊醒,去关心、去体察、去悲悯、去理解别人,也审视自我。
(四)
电影的前面部分中,年轻警察和陈念讲起自己的经历,他说自己年少时不喜欢睡觉,班主任建议他可以考警校或者医学院,因为这两种职业要经常熬夜。后来他警校毕业做了警察,慢慢地变得特别爱睡觉。“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有些事、有些人我不想看见。”
影片快要结尾时,案子进入尾声,老警察对年轻警察说:“现在成熟啦。”后者转身下楼:“困了,睡觉。”
这就是真实的、复杂的世界,“万物皆有裂痕”。或许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也可能没有光,只是裂痕。
在这样的真实的、复杂的世界里,一帆风顺地成长显得有些幸运。后来我们站在马路边高谈阔论,关于教育、关于理想、关于人生、关于内心的充盈、关于爱与自由。后来我们有了社会意识,关心世界、关心国家、关心自己和他人、关心足球和钢琴……但对一个狼狈着成长的小孩来说,这些都是酒足饭饱后的消遣和谈资,遥远又奢侈。
生活和世界的残酷不会因为年龄改变门槛,但好在少年时期允许天真,允许无知,允许鲁莽和冲动,也允许浪漫和赤诚。
大概,长大成人的日子,会在很多个睡不醒的清晨、阳光刺眼的午后、暧昧迷离的黄昏和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的深夜,想起那段爱过也恨过,困顿过也挣扎过的少年时光:这是我们曾经拥有过的乐园,这是我们曾经的乐园,这是我们的乐园。
新京报记者 王双兴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李铭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