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情局让我们喜欢娘炮?对不起,这事得认真谈谈 | 风向

中情局让我们喜欢娘炮?对不起,这事得认真谈谈 | 风向

文/一心、望舒

全文共7500字,阅读时间约15分钟。

核心提示:

1. “娘炮”一词最初并不是指外表,而是指缺乏担当、缺乏男子气概。其后在运用过程中,判断标准由内在转向外在;

2. 在消费主义、明星效应与求美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全世界的男性都迎来了“精致时代”;

3. 男性的身体也与世界政治紧密相关,和平则阴柔,动荡则阳刚。但总体的精致化趋势不变,东西方审美交流也带来了新的多元风格;

4. 男孩精致的样子千千万,不只有中性化一种选择。外在的审美包容体现了一个成熟社会的文明精神,真正的“男子气概”,更体现在男性内在的勇气、责任和担当。

最近,“娘炮”这个词又火了。

原因是10月20日某机构大号转发了一篇微信公众号“乌鸦校尉”的文章——《为了让你喜欢小鲜肉,你知道中情局多努力吗?》,中情局+娘炮的故事会话题,让这篇文章一炮而红。

“乌鸦校尉”文章截图

中情局的事情我们不清楚,但是娘炮不娘炮也是近年来隔三差五出现的话题,我们认为有必要把它讲清楚。

No.1

娘炮这个词从哪来?

首先声明一下,“乌鸦校尉”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来自一篇知乎回答,问题和答主信息都饶有趣味:

答主的核心观点是“控制世界信息枢纽的毫无疑问是西方白男”

然后自媒体账号掐头去尾,把回答中最耸动也最薄弱的论点拿出来,并且巧妙的改了标题,结合上国内小鲜肉的例子,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爆文的模样。

为什么说这篇爆文大有问题?

先说“娘炮”这个词的来源吧。

据考证,“娘炮儿”一词最早出现在2007年台湾电视剧《我要变成硬柿子》,女主责怪男主生性软弱、胆小怕事、缺乏男子气概,延伸出来指男性娘娘腔。

剧照

记住,在这里娘炮并不是指外表,事实上,即使男主角“阮适止”的发型非常杀马特、外貌也很精致,但被喊“娘炮”主要原因是缺乏担当、缺乏男子气概。

但是这个词在后来漫长的应用中有了变化,比如在大陆学者的研究里:

娘本义是少女,后来引申为母亲或妇女。“炮儿”指有丰富阅历之人,所以整个词(娘炮)即在女性行为举止等方面较有经验的男性。

很快,“娘炮”就被归到了“娘娘腔”、“不男不女”等词汇里,专门形容男性在外表上中性化的现象。

所以,即使《开学第一课》的明星参加很多不乏男子气概的活动,依然因为外貌精致被批评为“娘炮”。

微博截图

严格来说,这是一种误读。

图表来自辛晔, & 史昱锋. (2019). “娘炮儿”真的“娘”吗?——消费社会下对青年男性气质的再审视. 中国青年研究

为什么对于男性气质的判断由内在转向了外在呢?

判断标准简单化,是传统男性霸权的一种努力。只有将任何阴柔的苗头污名化,才能维护父权制的统治。

他们没有看到的是,全球男性的精致化早已成为不可抵挡的风潮。

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的中性化甚至女性化。在可能到来的性别中立社会中,应该做的并不是声讨外表精致的男生,而是重申内心男性气概(或者更为中立的说,德性气概——其实男性女性的气质本来没有很大不同,所以将男性气质称为德性也并无不妥)的重要性,比如面对风险时的自信、勇气和坚定、绅士风度和责任感等等。

影片《面具之内》对一群男女孩的个性做采样画出分布图。大部分男女在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上超过90%都是类似的,并没有真的二元化的差别。我们看到的男人和女人如此不同,是因为社会塑造使然。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男性在不断精致化?

No.2

为什么精致的猪猪男孩越来越多?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近些年来,身边精致的男生越来越多了。

十年前,绝大多数男生都认为男性化妆是件很可笑的事情。现在,从电视荧幕上化妆的小鲜肉们,到微博与弹幕视频网站涌现的大批男性美妆博主、再到短视频中的高颜值网红小哥哥,一种截然不同的趋势正在产生——男性美妆群体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2017年,一个广州五年级的男孩边上自习边敷面膜,网友直呼:“是我粗糙了”

热门综艺《偶像练习生》中练习生周锐的精致妆容曾在2018年引发大量网友讨论

不光明星和网红,就连某位国家总统,在化妆这事儿上也毫不懈怠。

2017年,外媒爆出法国总统马克龙上任头三个月,在化妆方面就花费了2.6万欧元(图源:纽约时报)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全球男性精致化的趋势,我们找到了一组数据。

高端男性首饰全球销量正在并将持续上升(图源:Euromonitor)

奢侈品男包全球销量和销售额正在并将持续上升(图源:Euromonitor)

2015-2020年,亚太、北美、拉丁美洲和西欧地区,男性美妆产品的市场规模均正在并将持续上升(图源:Euromonitor)

其中,中国95后年轻男性的美妆消费尤为瞩目。

图源:艾瑞咨询

在你喊着要做精致的猪猪女孩,却屡屡被懒惰打败时,精致的猪猪男孩已经悄然上线。

学者袁支翔、萧苹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在后现代、以消费为主的社会中,男性气概的建构不再只以生产为主,消费正确、合适的商品,以拥有合适的外貌,成为男人证明他具有“男人味”与男性气概的重要方式。重视外貌、消费等过去属于女性的事务,现在也成为男人的兴趣与重要课题,消费是建构与成就这些新男性气概的必要手段和方式。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毕会成分析: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男性气概是农业社会和冷兵器时代的性别意识和审美意识。机器大工业取代传统农业,与热兵器取代冷兵器一道,构成对男性气概的第一轮打击。之后,生产性社会让位给消费社会,身体成为消费的战场,而不是身体在战场上角力;战士在精确制导的现代电子战争中杀死敌人,只需要轻敲一下面前的键盘。形象和行为层面上的“娘文化”,正是身体过剩的结果,它不必继续地用于耗体力的生产或战争。 (新周刊:为何“娘文化” 再次引发争论)

从首饰,到包包,再到化妆品,从西半球到东半球,在消费升级、明星效应与求美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全世界的男性都迎来了一个“精致时代”。精致,不再是女性的专属名词。

No.3

男人外表也是个政治问题

上面提到男性不断精致化的过程,一直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不仅在中国、日本、美国,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因为这都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对男性外表的强调,是一个政治问题。

男性强健身体是与攻击性、支配性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身体的塑造,男性可以展示自己优于女性的特质,并进而获得性别的霸权。

除了性别政治之外,男性的身体也与世界政治紧密相关,当世界相对和平的时候,更加尊重个人权利的自由主义占上风,有人将“娘炮”的根源归于白左,不是没有道理。主张男女平权的自由主义的政策,包括同性婚姻合法化、变性人友好政策等等,都在尽力缩小男女之间的差异。

对此的保守主义反弹,在东西方大抵一样。

比如福克斯新闻的Tucker Carlson有一个专题节目,列举了大量数据,证明左派正在一步步走向胜利,因为“美国的男人整体上已经越来越娘。”

Tucker Carlson

这是自由主义的一个悖论:

民主推崇一切趣味平等,承认一切差异和多元化,其结果必然是美德和秩序的崩溃,以及欲望的市场化及绝对合法化。当代文化中的消费主义、后现代化主义及全球化过程的拉平效应,切合的正是这种泛民主的价值观及其极致追求,而其代价就是普遍的美德崩溃与认同危机。(海外网:全球视野下的“男子气概”危机及其影响)

因此,保守性别界限、传统价值的政治风潮时不时进行反向运动,约束造成危机的自由主义运动,使社会进步但又不至于解体。

“sissy”(娘娘腔)一词的谷歌趋势图。在以特朗普当选(2016年)为指标的新一轮保守主义上升期里,“sissy”的搜索热度陡然上升到高位。

这一话题反复拉锯,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No.4

欧美和中国的男性审美历程

实际上,从长时段观察欧美和中国的审美的变化,符合上述的运动的趋势。

和平则阴柔,动荡则阳刚。但总体的精致化趋势并不改变,东西方审美交流也带来了新的多元风格。

在我们印象里,西方的男性形象一直是勇猛强健的,这似乎并非常态。须知在古希腊罗马以健壮为美,到中世纪则强调骑士精神,并没有突出对身形的要求。

到了18世纪,欧洲中产阶级男性的流行风格是“花花公子”(dandy),打扮精致、穿衣讲究,模仿贵族生活方式。

博·布鲁梅尔

比如英国名流博·布鲁梅尔,摄政王时代的时尚一哥。他的风格被描述为“从来没有不扑粉、不洒香水、一丝不苟地洗澡和剃毛,他的衣服总是完美的刷洗过非常合身,而且配着精心打着的领结。”另外,此公还引导了马裤到长裤的过度,可以说是现代裤装的发明者。

当时的中产阶级认为劳动阶层的男性风格是粗野和落后的。

但是很快,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各种版本的社会进化论流行,而且许多男性因少数女性主义者取得的微小成就而产生恐慌:“恐惧于(男性地位的)下降,渴望对于性别、种族、阶级以及国籍的界限进行更严格的控制”。

男性气概也从养家糊口、信仰坚定到关注肌肉和身体。中产阶级吸取了粗野的劳动阶级的男性特质,并在之后若干年里,成为西方的霸权男性特质。也就是说,西方男性“阳刚”形象到如今不过100多年。

感受一下转变中的男性气概

话说回来,健身的最早倡导者尤金·桑多最开始在马戏团工作,因为观众对他凸起的肌肉很感兴趣,所以开始放弃举重,专注秀出肌肉。

每日邮报:秀肌肉让女士晕厥

二战结束后,人类享有了长久的和平,随着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地位上升,女性审美主导的娱乐市场繁荣。

以美国为例,按照文章的说法,当时正在拼命“娘化”日本的美国,1950年代的最帅男演员是这个阵容,小鲜肉的比例并不低。

第六位就是“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

其中排名第十的格里高利·派克,就是《罗马假日》的男主。

《罗马假日》剧照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为了反叛典型的中产阶级政治和性别观念,迅速开始接受嬉皮士文化,身形消瘦、穿喇叭裤、涂脂抹粉的长发男生形象开始流行。

嬉皮士形象

从70年代末开始,时尚杂志依然在阳光男性的路线上高歌猛进,这种“New Man”的风潮相当有生命力。

但同时西方保守主义回归,在美国,里根总统希望美国重振雄风,扫除越战后美国无能的印象,传统性别观念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女权运动和性少数运动遭到打击。

专门论述里根政策与好莱坞硬汉电影的著作Hard Bodies

不无巧合的是,这段时期也是好莱坞动作大片爆发的年份,包括《星球大战》(1977)、《夺宝奇兵》(1981)、《第一滴血》(1982)、《终结者》(1984)、《异形》(1986)、《致命武器》(1987)、铁血战士《1987》、《虎胆龙威》(1988)。

施瓦辛格

这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批西方硬汉。但是苏联解体之后呢?

我们记住的是《泰坦尼克号》的小李子:

《泰坦尼克号》时代的里昂那多·迪卡普里奥

以及还是小鲜肉的汤姆·克鲁斯:

汤姆·克鲁斯

自由主义劲风不久,近十年来,地缘政治风险增加,世界政治经历了“再男性化”的过程,以俄罗斯总统普京,日本首相安倍,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为代表的强人领袖重新受到欢迎,对男性形象也更加重视。

这是当下的背景。

目光转回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审美本来就有不同的路线。

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到“豹子头”林冲,代表的是中国威猛刚毅的男性美。

这幅日本画作更能表现出原著里林冲“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特质

从“飘如游云,矫如惊龙”的王羲之到“相貌白杳而英俊”的和珅,代表的是文弱飘逸的男性美。

港剧《天命》里的和珅,比王刚老师更能演绎出美男特质

阴柔审美的来源很多,其中既有贵族趣味(和西方相同),也有农业文化的熏陶,还有士大夫在君权和伦理规范下的表现。 到了近代社会,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看到的正是在达尔文主义驱使下健身操练的欧洲人,学习西方式的身体管理成为流行理念,

当时兴起了呼唤“尚武之魄”的军国民运动,体操运动也被引进。

清末简单的体操

还有为人津津乐道的中国武术名家打倒外国大力士、教训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精武门》剧照,李小龙饰演的陈真狠狠教训了送来“东亚病夫”牌匾的日本人。图片来自网络

解放后,50年代的中国男性审美偏向于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被视为集体主义和完美主义的理想化身。

50年代宣传画

当然由于中国美术也受到苏联艺术家影响,面色黝黑、阳刚坚毅的形象来自苏联艺术中的力量型审美。

60-70年代宣传画

现代京剧《海港》剧照,剧照中的人物是码头工人高志扬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民的审美需求多元化,但是,浓眉大眼国字脸依然是标配。

据说1979年出演《小花》的唐国强,因为长的太帅了皮肤好的像奶油,无意中一句爱吃奶油蛋糕,就被大众笑称“奶油小生”。

唐国强

几乎同时,日本影星高仓健主演的《追捕》在中国引起轰动,高仓健的硬汉形象几乎成了未来新社会和新人的代表。

当时“嫁人就嫁高仓健”成为流行语,他带来了私人化的男性审美:

竖起衣领,寡言少语的高仓健是沉敛的,更私人化的,所以,他表现柔情时,也就是男性所特有的拙朴的,但又绝对东方的美,一下子改变了人们几十年的审美情趣。一时间,高仓健成为当时中国女性寻找伴侣的一道标杆,成为中国女影迷心目中的理想男人,甚至改变了中国女性的审美标准和择偶条件。 腾讯文化:从高仓健到都教授:中国女性偶像三十年的变迁

高仓健之后,张丰毅、姜文等一批硬汉小生,和陈佩斯、葛优、梁天等一批“丑星”相继出现,极大丰富了中国银幕的男性形象。

姜文在《红高粱》里的硬汉形象

这之后,中国逐渐富裕起来,男性的形象更加多元化。也许是男人无需再仗剑走天涯,而更多需要体贴照顾,更加阴柔的男星比如F4、“都教授”金秀贤至于今天外表精致的各种小生抢占荧屏,成为审美潮流中的一部分。

但要说他们成为绝对的主流,恐怕也不现实。

翻阅时下流行的男性杂志封面,你可以找到刘德华、姚明、王石、林丹、白岩松、蔡康永、梁朝伟、葛优、姜文、徐峥……

从2009年到2019年,代表中国审美的是这样一群男性,娘?

GQ杂志封面

No.5

男孩精致的样子千千万

回到开头的那篇网文,无疑是用杰尼斯以偏概全,将中性审美想当然地推广到整个东亚。

那么我们来看看GQ日本的封面,每个男生都很娘吗?

GQ日本封面

事实上,男性在精致化的同时,在外形塑造上有很多可能,不能对此视而不见:

比如台湾学者袁支翔和萧萍分析男性时尚杂志封面,将男性气概的符号分为:粗犷阳刚、斯文、严肃干练、活泼阳光、流行酷男、性感、中性以及其他等类型。

而其中“中性”——明显女生样貌的男生使用彩妆呈现出柔弱依靠的姿势的男性——比例并不高。

袁支翔和蕭蘋分析,GQ呈现较多的身体部位,拥有较强健的肌肉,而台湾省的《男人志》的男性较为斯文,着重脸部的呈现,这与东西方不同的理想性别类型有关。

从外表来看,精致男孩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他们都重视自我形象管理。

某男装品牌创始人从外表穿搭的角度将精致男生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自左至右,自上到下依次为潮男、型男、新男、绅士、文艺等类型。

这些多样的类型都代表了一种新的精致男性。

事实上,早在1994年,英国记者马克·辛普森就在其发表于独立报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Metrosexual这个词,用以描述新都会男性,中文译为“都会美型男”。这个单词由metropolis(都会)和sexual(性别的)合成,形容都市里那些关注外表、注重品质生活的男性。

根据辛普森的定义,都会美型男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质:

必备条件:男性,住在大都市,崇尚流行和时尚,喜欢保养自己,异性恋,年轻人(25-30),热爱美食;接纳度高,对流行事物比较敏感,但不会盲目从众,有自己的审美观点;持续学习,如定期购买时尚杂志;热衷于保养身心,经常会去美容店、健身房消费;尊重女性,热爱生活。内心阳光,活泼开朗,个性鲜明。

这个词随后被广泛地应用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上,约等于在中文里的“精致的猪猪男孩”。

Lillian Alzheimer在《都会美型男:男人的未来?》一文中指出,都会美型男被认为是颠覆了传统上对男性的观念及期望,他们对外表以及生活享受的重视反映在日常生活上。而最重要的改变是,男性对女性特质的排斥感渐渐减少,也开始接受以往被界定为女性专利的事物。

可以看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精致的定义从来都不是单一维度的。精致,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

在外表上,精致男孩注重形象管理,有多元审美,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他们也同样关注内在,他们包容但个性鲜明,尊重女性且阳光开朗,这又何尝不是男性气概的极好体现呢?

No.6

他们很精致,但他们真的娘吗?

我们前面讲到了,男性的精致化是一个宏观的趋势。也提到了与其纠结男性外表是不是更娘,不如去看他们是否拥有正向的男性气概。

以这样的标准衡量,之前的很多争论只是浮云:

去年的俄罗斯世界杯上,韩国门将赵贤祐因在90分钟的比赛中发型纹丝不乱,被网友调侃是被足球耽误的“美妆达人”,但正是这样一位皮肤白皙、身材瘦削的门将,在比赛中屡为韩国队解围;

赵贤祐

日本的花式滑冰选手羽生结弦同样是一位“花美男”,但亦为国争光。

2018年2月,羽生结弦夺得平昌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冠军,成为66年来第一位蝉联冬奥会男单冠军的花样滑冰选手

按照某些人的标准,是不是要说“少年娘则国娘”?

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艺术造诣出众。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罢歌罢舞,息影舞台并留起了胡子。期间汪伪政府与侵华日军数次登门要求梅兰芳重新登台,均遭拒绝。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梅兰芳才剃去留了8年的胡子,重返舞台。会有人说他娘炮吗?

梅兰芳

张国荣饰演的角色充满了女性的阴柔和妩媚,电影中的他更像是一名需要别人照料的小弟。男性荷尔蒙不足,一路磕磕碰碰最后成长成熟,与如今彭于晏、吴京们的荧幕形象完全相反。

但是他在艺术上才华横溢成就斐然、在生活中坚持自己的底线待人谦和,即使是反串出演也是为了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现在谁会叫他娘炮?

张国荣

多数人眼里的“口红男孩”李佳琦,只是那个会夸张地说着“OMG”、“买买买”的浮夸视频购物男,忙着diss他火得莫名其妙,却不了解他背后有多少和血吞牙的酸楚。

同事有时会劝李佳琦用胳膊试色,但李佳琦坚持试到嘴巴上,“口红在手上的质感,和在嘴巴上的质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不想那样去敷衍我的粉丝。这是我的工作,你没有必要去因为我的工作可怜我”。(图源:公众号“人物”)

公众号“人物”记述了李佳琦的生活:“然后吃宵夜,直到凌晨4点才能躺下。而这时他依然无法脱离工作:床上四件套是马上要卖的商品,睡觉也是体验样品的过程。”

敬业、认真、负责,这就足够了。

No.7

结语:真正的男子气概是一种内在品质

吴京被很多人奉为爷们担当,他的言论经常被用来diss“娘炮”。

吴京

但是吴京还有一段话却被“直男们”选择性地无视了:

我觉得衡量一个男人的标准,不要从外型去衡量,而是应该从这个男人的气质和他的责任担当来去衡量,他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男人。

同一个吴京

其实,曼斯菲尔德也并非认为“男子气”便一切都好。他称自己只是宣扬适度的“男子气”,因为“男子气会促成伟大成就,也同样会酿成巨大灾难”,就像“处事决绝”,可以成就大英雄,也可能造就罪犯、恐怖分子。

一个化烟熏妆涂指甲油的男生可以是正人君子,一个高大威猛的男生也可能是无耻之徒。

外在的审美包容体现了一个成熟社会的文明精神,真正的“男子气概”,更体现在男性内在的勇气、责任和担当。

正应了那话,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References:

Simpson, M., & Sinfield, A. (1994). Male impersonators: Men performing masculinity . London: Cassell.

袁支翔, & 蕭蘋. (2011). 展售男性氣概: 男性生活時尚雜誌呈現的新男性形象分析 (1997-2006 年). 新聞學研究, (107), 207-243.

邱静. (2018). 男性气概的意义和问题. 政治思想史(3).

辛晔, & 史昱锋. (2019). “娘炮儿”真的“娘”吗?——消费社会下对青年男性气质的再审视. 中国青年研究, 276(02), 103-106.

胡敏. (2008). 试析中国古代男性人体审美尚阴柔之成因.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6(12), 10-12.

许静波. (2018). 瘦腰:大众媒介、政治博弈与近代男性形体审美的变迁. 史林, 176(05), 101-111+224.

田志伟, & 刘瑜. (2017). 以20世纪90年代《vogue》男装版封面为素材的男性服饰形象分析. 戏剧之家(24), 126-127.

Alzheimer, Lillian. "Metrosexuals: The Future of Men?", Euro RSCG, 2003年6月22日

Euromonitor

https://www.euromonitor.com/

艾瑞咨询:种草一代·95后时尚消费报告

http://report.iresearch.cn/wx/report.aspx?id=3196

法国总统上任3个月,化妆花了20万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70828/france-president-macron-makeup-expenses/

都会美型男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BD%E4%BC%9A%E7%BE%8E%E5%9E%8B%E7%94%B7

关于“娘炮误国”和“男子气概” 美国人也吵起来了https://news.sina.com.cn/w/2018-10-26/doc-ihmxrkzx3437881.shtml

女生们最爱的六种男士风格https://zhuanlan.zhihu.com/p/25306789

骂“娘炮”该死,你算什么“爷们儿”?https://ent.ifeng.com/c/7g09qrPkOax

https://www.gq.com/gallery/gq-covers-1990s

https://www.gq.com/gallery/gq-covers-1980s

东西方男性其实并不共享同一套刻板印象或审美标准,但在今天,事情已经更加不可言说了

https://wemp.app/posts/2dfaf385-1de9-4773-bfae-917085606798?utm_source=latest-posts

中国男人为什么恐惧娘炮?

https://wemp.app/posts/ddf13366-ca3d-45ce-b032-c5d6fab4317c

“娘”与“阳刚”:现代男性气质的迷思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385790.html

被塑造的男性形象——乱世阳刚盛世娘

http://theory.haiwainet.cn/n/2018/0912/c3542937-31395289.html

本文首发于凤凰新闻客户端 来自新闻深度分析栏目“风向” 作者 一心、望舒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